楊和平
本文以安德森(E.J.Anderson)與趙梅伯編撰的《中外歌唱入門》為研究對象,圍繞其編撰背景、內容特色和價值意義展開論述,期許為深入研究近現(xiàn)代音樂教育家提供線索。
關于安德森博士,所見記載甚少。趙梅伯在《中外歌唱入門》之“序”中說:“(安德森)博士可以說是我一個知音。他曾在滬江教授多年,滬江于音樂方面得有今日這樣的成績,皆由于博士三年前晨夕誠懇教練所成就的。博士曾領雅樂社及神曲音樂會,今又編了一本音樂津梁。外國教會中人對于我們音樂的領略同貢獻,照我所知,博士要算首屈一指了。他對于我們音樂的進展,確予了不少的助力?!雹龠@明確地指出了安德森對于滬江大學及當時中國音樂發(fā)展的貢獻。
趙梅伯,1905年生于奉化,名章倫,號梅伯,祖籍浙江寧波。1921年從寧波斐迪中學畢業(yè),進入滬江大學學習,1923年曾被安德森博士聘為音樂助理。1925年,經安德森引薦,拜英國歌唱家赫爾伯特·凱夫(Herbert Gave)為師,學習歌唱。1927年,趙梅伯大學畢業(yè)后留校任教,兼任合唱指揮;同時兼“上海美專”聲樂教師。1929年,他又考取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音樂學院的正規(guī)班,隨著名聲樂家維南(Maurice Weynadt)教授學習,成為我國現(xiàn)代音樂史上赴歐留學學習聲樂的第一人。四年之后(1933年),趙梅伯獲皇家音樂學院舉辦的聲樂公開賽頭獎,是我國近現(xiàn)代音樂史中獲得此殊榮的第一位聲樂家。1934年,中國駐美國大使施肇基向趙梅伯發(fā)出邀請,趙梅伯在美國開唱并獲得巨大成功,《文學文摘》(Literary Digest)將趙梅伯列為“年度名人”。
1936年,趙梅伯回國,受聘于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聲樂組,任主任。他的授課內容,除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的音樂作品外,還向學生介紹現(xiàn)代音樂,讓學生了解歐美音樂狀況。1937年,趙梅伯任教育部音樂教育委員會、國民黨政府中央文化事業(yè)計劃委員會專門委員等。20世紀40年代,趙梅伯等在西安創(chuàng)立西北音樂學院,為推動西北的音樂教育事業(yè)做出了重要貢獻。1945年,又參與籌建北平音樂學院的工作。
趙梅伯不僅推進中西音樂交流、鼓勵香港音樂家向國際看齊,更是將西方音樂最大化地展現(xiàn)在國人的面前,普及力度極廣。1965年,趙梅伯創(chuàng)立了香港音樂學院,是當時香港正規(guī)的培養(yǎng)音樂人才的最高學府。1969年香港音樂學院停辦,10月赴美定居加州。
移居美國的趙梅伯,雖已年過花甲,但仍未停止教學及音樂活動,在客觀上起到了促進中美音樂文化交流和發(fā)展的作用。定居美國后,趙梅伯最初在圣荷西私立學校任教,1971年任美國辛普森大學(Simpson College)聲樂與合唱主任,而后接替馬紹爾教授擔任合唱團指揮。在辛普森大學任教的十年間,趙梅伯開音樂會多達二百五十場,成績斐然,所到之處備受歡迎。1975年,鑒于其成就和貢獻,被評為該年“美國杰出教育家”之一,次年又入選“美國兩百年時代名人”,獲得“兩百年來著名公民”的稱號。1981年,趙梅伯在福特希爾大學創(chuàng)建了擁有較高藝術水準的女子合唱團,該團因受到多方好評,經常受邀至各地教會和機構演出。跟趙梅伯學習過的學生廣泛分布在國內外,他們不只純粹繼承趙梅伯的藝術造詣,更在此基礎上結合時代特征,將趙梅伯的教學思想發(fā)揚光大。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后,具有民族資本主義性質的國民政府,相較于清政府而言,可以說是一個更為自由、民主、先進、科學的政府。這才有了蔡元培就任教育部總長后,為學校音樂課程所做出的努力,中國從小學至高師的學校音樂教育才真正得以完善。這個階段,國外的音樂思想和理論大量傳入國內,我國本土音樂創(chuàng)作、音樂教材開始不同程度的“西化”,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特征。
1919年之前,由于政治因素及我國音樂家自身的能力問題等,當時創(chuàng)作的歌曲以選曲填詞為主。但經此階段之后,我國的音樂理論發(fā)展上升到了另一個層面。從“五四運動”開始,我國編創(chuàng)并在學校使用的音樂教材的最大特點就是突出時代特性,在涵蓋豐富的教學內容的基礎上,號召解放人性,追尋美的愿望。此時的音樂教材與以往相比,不再只關注國運,整體內容的深度和廣度都有所拓展。
除了音樂教材之外,此階段音樂家創(chuàng)作的作品也體現(xiàn)了這一特點。通過對當時音樂教材的分析和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隨著時代的變遷,音樂書籍中的美育思想所占比重越來越大,在自然環(huán)境、社會生活等方面,都代入了強烈的時代感和生活感。這與五四運動前人們所接受的拯救國家的音樂體裁有著本質的差異,同時也可以說明五四運動之后的音樂教材,開始走上了追求美的道路。
這一時期,國民政府相繼頒布了《小學音樂課程綱要》(1923年6月4日)和《初級中學音樂課程綱要》(1923年6月4日),以及“1932年教育部頒發(fā)的《部頒小學音樂課程標準》《部頒初中音樂課程標準》《部頒高級中學音樂課程標準》是這一時期中小學音樂教育法規(guī)建設的重要成果?!雹陔S著“中小學音樂課程標準”的頒布,中小學音樂教材也相應取得了較大的進展:音樂教育家根據課程標準編寫了許多教材,而且質量相較于學堂樂歌時期有了明顯提高。教材中所選用的歌曲大多都是音樂家自己創(chuàng)作的,內容均以表達愛國主義、思想教育、校園生活、熱愛自然等題材為主,大多歌曲旋律優(yōu)美。教育家及音樂家蕭友梅、豐子愷、陳仲子、劉質平、徐寶仁、柯政和等都編寫過此類教材,可見當時音樂教育之盛況。
《中外歌唱入門》教材是由趙梅伯與外國音樂家安德森合編而成,他們在總結自己多年教學經驗的基礎上,吸收國內外先進的理論知識,同時為彌補當時我國音樂教材的不足,結合政府頒發(fā)的《師范學校課程標準》,歷經幾年的艱辛才完成的。該教材共有四冊③,可以連續(xù)應用,自初中一年級開始授用;或自高中一年級開始授用;或自大學預科一年級開始授用。如果在中學,每集應用一學年;如果在大學,每集應用一學期。教材編寫的目的在于,使學生能唱單音及音程;使學生能明白樂譜上各種記號的效用;培養(yǎng)美的情感與融合的精神;引起學生欣賞音樂的興趣。教材的編撰,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中英文并用,其中中文作品占百分之八十,同時在每課后附有測驗辦法。全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一至十八課,第二部分為十九至三十七課,另外,附加十首學校流行歌曲。第一部分包括鍵盤和練習、譜表、五線譜的線與間、譜號、音符與休止符、拍子、C調、G調、D調及總復習;第二部分是A調、F調、降B調、降E調及總復習。根據課程界定的劃分,將所用教材的內容歸為如下幾類。
樂理作為學習音樂時最基礎的理論知識,在教材中有較為詳細的介紹,主要包括對鍵盤的認知、譜表及五線譜的學習,還有譜號、音符與休止符及拍子的介紹。在鍵盤的認識上,作者以圖為例,表明了鋼琴和風琴的音域范圍不同,并指出了高、中、低音階的排列方式。對于譜表,編者認為“五線譜由五線四間而成用以記錄音樂上的符號,加線有上加線,下加線、用以補五線之不足?!雹茉谧V號的認識上,作者介紹了兩種常用的譜號,即高音譜號和低音譜號。在音符的認識上,作者首先借助五線譜圖介紹了音符的時值,然后分析了音符的用處(一為記音的高低、二為記音的長短)。在休止符的認識上,作者先利用各音符與各休止符的時值對比,再分析了休止符的用處:一是表明某音延長的時間,二是表明停唱的時間。在拍子的認識上,作者列舉了六種常用的拍子拍,并指出“各種拍子,用命分式在譜表的左端,譜號的右端表明出來。上邊的數(shù)字表示每節(jié)的拍數(shù),下邊的數(shù)字表示每拍所用音符或休止符的種類。”⑤
調式調性作為歌唱入門的必備知識,在教材中占重要地位,從第一部分的第六課開始,直到第二部分結束,都是關于調式調性的內容,從無升降號的C大調開始到三升三降的A大調和降E大調,作者都給出了詳細介紹。例如在認識C大調時,作者首先利用鍵盤圖對C大調概念進行了概括:C大調do是在C上,不用黑鍵,因為沒有半音,在圖上有二個黑鍵為一組,另有三個黑鍵為一組,C在兩個黑鍵一組的旁邊第一個字,黑鍵是半音,在C上我們叫作C高半音。同時,提醒學生在學習C大調時應該注意四點:一為樂譜上的拍子符號;二為何種音符宜得一拍;三為先用do、re、mi、fa讀之;四為讀之速度稍加。另外,在C大調的后面配上了樂曲練習,在練習樂曲時需要注意以下步驟:一為拍子符號;二為音符長短;三為樂音字母;四為先用“拉”代替歌詞,然后再用唱詞。隨著內容難度不斷加大,作者在調式調性學習上均給出了不同的意見和建議。
1.基礎知識練習
第一部分的前五課,每課課后都有相應的練習題,并且第五課為前四課的總復習,以便學習者鞏固所學知識。在總復習課中作者列舉了音階是何意義,鋼琴和風琴上為何要用黑鍵,國樂中常用黑鍵嗎,每音階中每音距離相同嗎,樂譜如何做成,音符有何用,休止符有何用,音節(jié)有何用,為何成為G調譜號和F調譜號,我們?yōu)楹纬寰€外又設加線等十七個問題。
2.調式調性練習
在調式調性部分的練習上,作者將中文歌曲練習和英文歌曲練習交叉配合,例如在D大調的練習上,作者運用了兩首中國歌曲《騎兵歌》《五月跳舞歌》及一首外國歌曲《倫敦橋》(London Bridge),這不僅能夠加深學習者對于D大調的認識和理解,也在無形之中讓學習者對外國歌曲有了一定的了解。
3.培養(yǎng)欣賞能力
欣賞能力的培養(yǎng)在音樂聽覺中屬于一個較為重要的部分,除了可以拓寬學生的音樂視野外,還能起到美育的作用。通過欣賞大量經典的音樂作品,幫助學生建立較為良好的音樂感覺,同時也提高了自身的音樂專業(yè)素養(yǎng),在此基礎上再對中小學音樂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此書的附錄部分,作者一共選取了十首歌曲供學習者賞析,其中有九首為外國歌曲,只有一首為中文歌曲,這大大加深了學習者對外國音樂的認識。
作為我國現(xiàn)代專業(yè)音樂院校的拓荒者之一,趙梅伯對當時我國的師范音樂教育的狀況、國家出臺的相關政策、法律法規(guī)等都有著深刻的理解。嚴密的邏輯性、有序性、科學性,從始至終貫穿于《中外歌曲入門》這本教材的知識結構和教學內容的配置中。
由基礎的樂理知識進入調式調性學習,再到音樂欣賞的編寫順序,從音樂學科知識體系的角度出發(fā),《中外歌唱入門》的編寫遵循了由淺入深、從簡單到復雜的原則。雖然這與當代各藝術專業(yè)院校所開設的音樂理論課程并無太大差別,但放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中觀察,這種編寫思維是具有前瞻性的,循序漸進的科學規(guī)律也貫穿了整個課程內容的設置。
該教材的編排遵循知識學習的內在邏輯順序,讓基礎樂理知識、調式調性、音樂欣賞等三部分內容環(huán)環(huán)相扣,緊緊圍繞著音符、譜號、五線譜、拍子、節(jié)奏、休止符等音樂要素的訓練展開,將調式調性融入教學,最后加上音樂欣賞,用文字和圖表等形式對新加入的知識點加以簡明解釋。三部分內容相互交融,知識點在經過一系列的訓練后,不僅在腦海中加深了印象,學習者也可以更扎實地掌握。除此之外,教材根據每一節(jié)的內容采取了不同的方式進行知識點講述,針對每一個知識點也都有相應的訓練習題,將課堂內學習和課堂外的練習有機統(tǒng)一。
從實踐性與應用性方面來看,近百年過去了,《中外歌唱入門》仍然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傳播,并且有學者仍在繼續(xù)挖掘研究,足以說明該教材的經典性。并且,該教材系統(tǒng)闡述的音樂內容為我國當時的音樂教育指引了方向,也代表了20世紀20年代我國音樂理論發(fā)展的水平。該教材是專為在校學生提供的教材,從難易程度和應用范圍來看,從上至下的學校的學生、教師都是受用者,也包括家長和社會人士。另一方面,是為音樂研究者提供了研究資料,尤其是為研究者提供了音樂教育、音樂理論發(fā)展等方面研究的資料。
對學生的審美力、鑒賞力的培養(yǎng)在實施美育的整個過程中是最重要的一個部分,音樂教育則是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實施審美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摸不著、看不見的音樂,依靠用心感受,也正因為如此,音樂被稱為一種情感的、時間的和音響的藝術。音樂的這些特殊性也更好地區(qū)別了與其他藝術教育門類在審美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中外歌唱入門》選用了一些較為經典的中外聲樂、器樂作品放入教材欣賞部分,這也正體現(xiàn)了音樂教育的創(chuàng)造性和審美性的特點。
中小學音樂教育改革的快步推進得益于五四運動的爆發(fā),其重點在于愛國主義的教育,同時期的音樂作品幾乎是作曲家內心情感的外在表現(xiàn)。此時期大部分的作品及教學教材都印刻了時代主題,人民時刻心系著祖國的安危和前途。基于此思想背景,編寫者開始借助教材中的歌曲來向外傳遞當時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后期的音樂教材的制訂與編寫也無一例外地均帶著時代背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創(chuàng)作的理念進一步升華,逐漸形成了一個以現(xiàn)實主義為基礎的創(chuàng)作理念,這對后期的音樂創(chuàng)作有著較為深的影響。
《中外歌唱入門》的出現(xiàn)是時代的需要,是中國音樂教育的需求。時代背景和強烈的民族情感都在本教材的內容選擇上有較為明顯的體現(xiàn)。我國在之后的音樂教材內容的選擇上都深受此影響。在那樣的年代,音樂題材的不同、創(chuàng)作者的不同等外在因素都不能影響音樂作品所要表達的主題,即救亡救國、心系祖國、擁有強烈的愛國情懷和責任感。將國家命運和創(chuàng)作音樂作品的主題內容聯(lián)系在一起,這是讓人欽佩的。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我國已經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將當下社會環(huán)境與文化相結合的音樂教育方式并在教材中予以顯現(xiàn),這一手段并沒有改變。音樂教育作為美育傳播的途徑,在編寫音樂教材時需要將美育與時代相融合。之后的音樂教材則是基于兩方面編創(chuàng)的:一是音樂教材編寫的歷史文化,這是歷代美育教育并結合時代背景的結果;二是在現(xiàn)代審美觀念上,夾雜音樂欣賞部分,這是引導學生的重要途徑,目的是為了傳播積極向上的精神。音樂教材在繼承歷史的基礎上,再與當代社會的發(fā)展相結合,對我國中小學音樂教育的發(fā)展有著積極的意義。
總之,《中外歌唱入門》這本教材無論是在排版形式還是在內容編寫上,都使受教育者感受到了我國偉大的歷史文化和民族精神,并對當今的音樂文化和進步有一定的了解。在我國陸續(xù)出臺與音樂文化相關的政策的支持和引導下,有關活動都在陸續(xù)展開,其目的均為弘揚我國優(yōu)秀的民族精神,青少年在這種環(huán)境下耳濡目染,對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思想有所幫助。趙梅伯在我國深厚的音樂文化歷史上繼承并發(fā)展后提出了“美的旋律”,這種追溯、感恩歷史的感情,繼承、借鑒、弘揚與發(fā)展的進步精神都值得我們學習。不過,“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由于在編寫過程中受到時代要求的限制,與我們現(xiàn)在的音樂教材相比,其內容略顯單薄,但瑕不掩瑜?!吨型飧璩腴T》打破了傳統(tǒng),不再是以居高臨下的威嚴感自居,而是立足于受教者的生活和精神中,為我們創(chuàng)設了一個音樂教材與受教者直接互通的精神世界,在這種新的文化情境中,我們擁有更廣闊的空間,更好地向前發(fā)展。
注 釋
①安德森、趙梅伯《中外歌唱入門》之“序”,商務印書館(上海)1929年版。
② 馬達《近現(xiàn)代中日中小學音樂教育發(fā)展之比較研究》,詳見趙維平主編《第五屆中日音樂比較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422頁。
③ 教材“序”說“本書共有四集”,但查《中國音樂書譜志》、國家圖書館等,該教材僅見1929年4月出版了第一冊,后續(xù)未見出版。
④ 安德森、趙梅伯《中外歌唱入門》,商務印書館(上海)1929年版,第8頁。
⑤ 同注④,第1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