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
【摘要】浮世繪后期逐漸走向衰落。在這樣的背景下,深受影響的浮世繪,由葛飾北齋和歌川廣重引領的,以風景為主題的浮世繪兼有真實美和理想美,糅合東西方繪畫風格特點,再次以精美的風景畫展現(xiàn)光彩,并在之后對西方印象主義的形成有著重大貢獻,也為現(xiàn)代美術(shù)提供了靈感和素材,值得充分研究和探討。
【關鍵詞】浮世繪;風景畫;葛飾北齋;歌川廣重
在江戶時期,隨著町人思想的崛起與發(fā)展,宮廷畫作逐漸失去市場,取而代之的就是有著華麗風格的浮世繪。縱觀浮世繪繪畫的發(fā)展脈絡,其題材最主要分為三類,一是以游女為主的美人畫,二是稱為役者繪的歌舞伎肖像畫,三就是本文要詳細介紹的浮世繪中的風景畫。
一、背景
16世紀中葉,在經(jīng)過長達兩百年的閉關鎖國之后,日本重新開啟國門,再次開始對外貿(mào)易。西方傳教士進入日本發(fā)展傳教。日本畫家對傳教士們帶來的西方藝術(shù)作品進行詳細研究,其中一部分畫家對西方繪畫進行臨?。贿€有一部分畫家主動學習西方美術(shù),并且有意識的把西方美術(shù)嫁接到日本藝術(shù)上。
但是,日本與西方的文化交流,并沒能持續(xù)太久。1587年,頒布了“傳教驅(qū)逐令”,且由于擔心西方文化及武器有瓦解幕府統(tǒng)治的可能,1639年,日本堅決的對西方關閉大門,實行“閉關鎖國”政策。
德川幕府相較于對歐洲文化輸入的嚴厲限制,對中國文化的輸入相對比較寬容。江戶時代,處于嚴厲閉關鎖國政策下的日本,與中國進行著有限的貿(mào)易活動,而吸收了西方繪畫透視和明暗等表現(xiàn)手法的蘇州版畫因此得以進入日本。由于珍貴,這些版畫被日本畫家們視為藝術(shù)珍品而細心保存,日本畫家們從蘇州版畫中間接地接觸到了西方透視法。
1731年,清代畫家沈南蘋東渡日本,他所帶去的明清兩院畫風與日本繪畫既精于細膩又崇尚裝飾的特點相吻合,這種風格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浮世繪風景畫的發(fā)展。他在日本傳藝兩年,對日本傳統(tǒng)形式主義至上的繪畫傳統(tǒng)和審美產(chǎn)生極大沖擊。在他的影響下,日本各畫派開始提倡重視“寫生”,結(jié)合東西方繪畫的寫意與寫實,結(jié)合寫實與傳統(tǒng)日本裝飾性,成為當時的畫壇風尚。
浮世繪后期逐漸走向衰落。在這樣的背景下,深受影響的浮世繪,由葛飾北齋和歌川廣重引領的,以風景為主題的兼有真實美和理想美,糅合東西方繪畫風格特點,再次以精美的風景畫展現(xiàn)光彩。并在之后對西方印象主義的形成有著重大貢獻,也為現(xiàn)代美術(shù)提供了靈感和素材,值得充分研究和探討。
二、葛飾北齋《富岳三十六景》
葛飾北齋(1760-1849年),本名叫中島時太郎,后來改名叫鐵藏。1760年出生在江戸隅田川東岸(今東京都墨田區(qū)龜澤)。
出于生活所迫,少年時代的他當過租書鋪和印刷所的學徒,十六歲開始粗略學習木版雕刻。他正式的接觸藝術(shù),是在進入勝川春章門下之后。十九歲的葛飾北齋入勝川春章畫坊為徒,初期幾年里,葛飾北齋基本處于臨摹階段,后來逐漸開始畫役者繪、浮繪等,勝川春章對他的藝術(shù)才能很是賞識,次年讓他以“勝川春朗”為畫號發(fā)表作品。在勝川畫室工作十五年的經(jīng)歷,為他以后的創(chuàng)作打下了深厚的根基。
寬政4年(1792年),老師勝川春章去世。次年,葛飾北齋離開了勝川畫室。此后他的作品以狂歌繪本以及美人畫等為主,個人風格開始顯露。他還廣泛研究了狩野派、土佐派、琳派等不同畫派技法以及西洋風景畫的透視原理,特別是洋風畫派對他以后的作品有很深的影響。
50歲之后,葛飾北齋的作品日漸豐富,其畫風也基本形成。后來,他常稱自己是50歲才降生的,可能就是這個緣故。此時的葛飾北齋漸漸開始制作風景畫。北齋結(jié)合以前諸位大師,如奧村政信、歌川豐春、司馬江漢等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和西方的繪畫技巧,為浮世繪風景畫的創(chuàng)作打開了一個新的局面。
之后,由于群眾對浮世繪的需求加大,以及創(chuàng)作的手法和技術(shù)的慢慢成熟,使得浮世繪創(chuàng)作有了欣欣向榮之貌。1830年,年逾七旬的葛飾北齋達到了他繪畫生涯的頂峰,他一生中的兩個最大成就都是在這一時期完成的,一個是《北齋漫畫》,另一個便是著名的《富岳三十六景》。
江戶后期,為了配合當時的日本內(nèi)地旅游業(yè)的發(fā)展,葛飾北齋花費了五年時間,在不同時間、不同季節(jié)、不同角度、不同位置,繪制以富士山為背景,人們生活勞作的場面,創(chuàng)作了《富岳三十六景》系列風景畫。《富岳三十六景》初版只繪制了36景,為“表富士”,大獲好評后,葛飾北齋以同一命題再追加了10景,為“里富士”,所以《富岳三十六景》其實是包含了46景圖的系列作品,這是他的代表作。在這46幅系列作品中,北齋完全通過自己的眼睛,從人們生活的角度觀察自然。日本靈峰富士山的巍峨形象,通過與庶民生活諸相的對比,出人意料的構(gòu)圖和瞬間即逝的千姿百態(tài),呈現(xiàn)出令人目眩的豐富表情。自然通過北齋的視覺而被把握住本來面目,并與畫中人物互感?!陡辉廊啊废碛懈∈览L版畫最高杰作的美譽,其中《神奈川沖浪里》和《凱風快晴》兩幅畫一動一靜,因在構(gòu)圖和色彩上的巨大成功,使這兩幅畫成為這一系列的經(jīng)典之作。
《富岳三十六景》明顯可以看出葛飾北齋一貫使用的構(gòu)圖方式,成熟運用的西方繪畫透視和明暗對比手法,拓展了畫面的空間和層次。并且畫面上結(jié)合了日本傳統(tǒng)的裝飾性紋飾和色彩,結(jié)合西方手法和日本情趣創(chuàng)立的新樣式代表作,開拓了風景畫的新領域。
他的具有革新意義的表現(xiàn)形式,對當時江戶人民的沖擊十分巨大,完全可以想象。由此,風景畫作為浮世繪的一個新樣式迅速推廣開來。
圖1《神奈川沖浪圖》浪花滔天,掀起的巨濤中,富士山遠遠地立著,巍然不動,翻滾的浪花與山峰形成了巧妙的呼應,這一極端的動蕩中,動靜得宜,對比鮮明,引導著觀者的視線。彷佛自己在小舟中隨波翻騰,讓人有身歷其境之感。將大自然排山倒海的逼人氣勢,抒發(fā)得淋漓盡致。而三艘小船以及船上的人物,以裝飾性的排列方式讓畫面平添一份趣味。endprint
圖2《凱風快晴》據(jù)說每年暮夏初秋,當南風吹過,由于光照的作用,富士山偶爾會呈現(xiàn)出通體赤紅的景象,十分壯觀。耗時五年繪制富士山的葛飾北齋,想必是深知富士山的魅力所在的,畫面上,富士山的雄偉以兩條極具張力的弧線概括出來,如火般的山嶺,橘紅色的山體,在蔚藍天空的映襯下,層層疊疊的云朵使畫面增加了空間感。經(jīng)典的表現(xiàn)手法和簡潔的色彩使得這幅畫已然成為浮世繪版畫作品的典型代表。
三、歌川廣重《東海道五十三次》《名所江戶百景》
1797年,在葛飾北齋37歲之際,歌川廣重(1797-1858年),本名安騰重右門衛(wèi),于一個服務于德川軍政府的低級武士家庭出生了。
歌川廣重深受葛飾北齋的啟發(fā),從小便創(chuàng)作京都狩野派風格的作品。15歲時入歌川豐廣門下,次年,歌川豐廣將其命名為廣重。歌川廣重童年失去雙親的悲慘境遇,造就了他沉穩(wěn)細膩的特質(zhì)。而歌川豐廣有著沉穩(wěn)的性格與細膩的感覺,寧靜內(nèi)斂。兩人性格共通。早期時候,歌川廣重制作題材主要是人物畫,他熟識很多狂歌師,對其畫面構(gòu)成造成了良性影響。師從歌川豐廣17年,歌川廣重繼承了老師的繪畫品格。1829年歌川豐廣去世,促使他必須自食其力,獨立面對社會。從此他開始了風景畫的制作。
他出版于1831年或1832年的一套十幅版畫《東都名所》系列,將狩野派和四條派畫風相結(jié)合,顯示出他的天才和設計能力,這是他制作風景畫真正意義上的開端,雖然其中有著北齋的濃厚影響。
1832年8月,他得到作為一個陪同將軍的使者身份到京都皇宮去的機會。旅程來回經(jīng)過那條東海道驛路,在此間他畫了許多風景及驛站的草圖,并參考了當時出版的許多帶插圖的旅游資料,借鑒了其中的一些景物和構(gòu)圖,將西方繪畫因素移植到畫面中,通過概括和提煉,創(chuàng)作出了自己獨特風格的風景畫。構(gòu)圖用色簡練,人物造型富有動態(tài)美。生動地顯現(xiàn)了沿途季節(jié)天氣變化中的景色,渲染了旅行氣氛,洋溢著詩情畫意。歌川廣重于1833-1834年間創(chuàng)作的《東海島五十三次》系列,奠定了歌川廣重作為浮世繪大師的地位。
圖3《莊野白雨》農(nóng)夫們披蓑戴笠在雨中匆匆前行,雖然畫面中并沒有仔細刻畫出人物的具體形象,但是以層層疊疊的灰色竹林作背景,透露出一股傷懷氣氛。加上畫面中冷雨、斜坡和竹林構(gòu)成的不穩(wěn)定的三角,更進一步顯現(xiàn)了人們不安的心理狀態(tài),體現(xiàn)出歌川廣重高超的精妙構(gòu)圖。
圖4《龜山雪晴》白雪皚皚的山間,一隊人馬在行走,路的盡頭露出山莊大門的一角。歌川廣重在這幅作品中有意識的讓景物向右上角傾斜,并將淡藍和淺紅分置于天地兩端。簡練的構(gòu)圖和簡化的色彩,烘托出雪后清晨的靜謐景象。
這一系列描繪日本舊時由江戶(今東京)至京都所經(jīng)過的53個宿場的各宿景色,體現(xiàn)了他的全部才能。這些作品色彩艷麗、布局合理、畫面充滿動感,在當時限制日本庶民游走的年代,無不勾起人們對鄉(xiāng)村景象的憧憬。
《名所江戶百景》系列從1856年開始承制,原有118幅,最后三件因廣重逝世而改由弟子廣重二世完成,不久后者即附加兩件自己的作品,共計120幅,其中最為人所熟悉的是《千住大廈夏日黃昏的驟雨》。此后浮世繪傳入西方,文森特·威廉·梵·高(1853-1890年)收藏有歌川廣重數(shù)量眾多的風景畫,其后期作品的粗獷畫風喚起了梵·高的注意和熱情。他還臨摹過歌川廣重的《龜戶梅花》以及《江戶名勝百景》組圖之一的《千住大廈夏日黃昏的驟雨》。
從歌川廣重的繪畫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對幾何透視法和明暗法之類的西方繪畫技巧使用的尤為嫻熟,畫面中常出現(xiàn)這些技法,但卻并沒有加強使用,而是把它們完全吸收。通過具有感召力的主題,運用東方元素,營造出了簡單、自然的情緒和氛圍,描繪了奇瑰而又不失美感的景象。
結(jié)語
人們時常把葛飾北齋和歌川廣重作為浮世繪風景畫畫家相論,但兩人不論是精神上還是作品表現(xiàn)都大不相同。葛飾北齋的畫面充滿了力量感,風格更強烈,作品并不只滿足于描繪真實,常常超越真實顯現(xiàn)出另一種意境,讓畫面富滿動感。相較于葛飾北齋繪畫中給人的視覺沖擊力,歌川廣重表達了截然不同的景觀外貌和靜謐的氣氛,富有抒情性,充滿詩意,作品風格相對要柔和的多。技巧與葛飾北齋相較,不僅更縝密,且清楚明快,畫中能使人感受到日本純粹的鄉(xiāng)土風情,且畫面相較于北齋的富有動感,更顯靜謐,這是兩位大家不同的性格使然。
一位動,一位靜。葛飾北齋和歌川廣重創(chuàng)造了浮世繪最精彩的風景畫,北齋千姿百態(tài)的富士山系列與廣重的靜謐北海道系列,鑄造了浮世繪最后的輝煌,為后世留下了精妙絕倫的作品。
參考文獻:
[1]陳炎鋒.日本浮世繪簡史[M].臺北:藝術(shù)家出版社,1990.
[2]后藤茂樹.浮世繪大系[M].東京都:株式會社集英社,1975.
[3]弗朗西斯科·莫雷納.浮世繪三杰:喜多川歌磨、葛飾北齋、歌川廣重[M].袁斐,譯.北京:北京美術(shù)攝影出版社,20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