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答卷
2017年,是諸多困難的一次集中式爆發(fā):PC大盤萎靡,海外也面臨外部環(huán)境變化,F(xiàn)acebook、Google對整個移動廣告網(wǎng)絡(luò)進行大量調(diào)整,收入銳減。
一整年,每三個月,我都覺得是一次考驗。市場上充斥著各種聲音,包括股價表現(xiàn),甚至境外機構(gòu)發(fā)起對我們的惡意做空。我也目睹了,一批與我們同時代甚至還年輕的企業(yè),在劇烈變化中崩盤,消失,甚至賣掉。
過去一年,獵豹遭遇了非常多的質(zhì)疑,甚至有人說,你們是機會主義,你們是蒙古騎兵,你們東突西殺。我就想了想這個問題,為什么會給大家留下這樣的印象?
因為,客觀去看,相比行業(yè)對手,獵豹所處的生存環(huán)境,變化太快了;不比他們,一開始就拿到了游戲、直播、社交支付等現(xiàn)金流很好的業(yè)務;某種意義上,獵豹一直是在一塊比較荒蕪貧瘠的土地上開墾。
無論如何,奮起反抗是第一步。
這一年,我們加強了組織能力和平臺建設(shè),使其為業(yè)務賦能,用實際行動交上了答卷:
老業(yè)務煥發(fā)活力,國內(nèi)移動工具銷售增長了50%,公司賬上現(xiàn)金儲備超過30億;
移動用戶逆增長,全球獲取了超過1.76億的新用戶;
八年回首,三次反殺第一次反殺:浴火重生
PC安全時代,我們當時還叫金山毒霸,同時代的競爭對手有瑞星、江民、卡巴斯基以及后起之秀360。獵豹作為其中一支并不算強大的隊伍,頂住了360最強火力,不惜自我攻擊,宣布全網(wǎng)免費。一年之內(nèi),打掉存量收入95%,推出新業(yè)務:網(wǎng)址導航和獵豹瀏覽器。
試想,本已命懸一線,處在垂死掙扎的邊緣,自我革掉大頭收入的95%,有多難呢?某種意義上,我們犧牲了金山毒霸過去所有的業(yè)務積累。我們意識到,如果不壯士斷腕,擁抱這次變化,我們必然消失。沒有第二條生路。
現(xiàn)在結(jié)果如何呢?去年,也就是2017,獵豹整體收入近50億規(guī)模,而瑞星前年只有幾千萬收入了。這就是一個時代的變化——大潮來臨,唯有擁抱。
第二次反殺:天外飛仙
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我們用PC免費模式重構(gòu)了商業(yè),從那一批古董級企業(yè)中幸存了下來;等到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競爭開始加劇,一批安全產(chǎn)品,像91、豌豆莢、茄子、UC等等,各種小的安全工具,巨頭殺入時,要么投降,要么賣掉。還是獵豹,殺出重圍。也就是傳說中的那個小酒館的故事,我們決定全力以赴,all in海外移動。
那場硬仗打下來,獵豹變得不一樣了,大家開始真的相信夢想了。當時不少同事,從珠海舉家搬遷北京,參與了那場獵豹清理大師的攻堅戰(zhàn)。
很多人,可能從未想過,我們能從一個總部在珠海這么一個小漁村走出來,變成了一家全球化的美國上市科技公司。也正因為這一招天外飛仙,才有了獵豹今天全球化業(yè)務的基礎(chǔ)。
第三次反殺:跑向未來
還記得,三年前,我去剛成立的廣州辦公室,員工跑過來跟我說,傅總,為什么我們沒有那么多創(chuàng)新業(yè)務,我們只是做海外呢?我當時給他一個回答,創(chuàng)新要和體量掛鉤。當時,我們只有把一件事情做好的能力,一旦分散精力,或搞所謂創(chuàng)新,就可能喪失大好機會。
然而,今天的獵豹,不一樣了。我們在體量、研發(fā)能力和收入規(guī)模上,都不是一家小公司了。我們已經(jīng)是一家有超過20年安全技術(shù)和產(chǎn)品積累的企業(yè)。我們有能力基于AI和區(qū)塊鏈為我們的業(yè)務賦能,抓住這個時代屬于我們的機會。
于是,我開始認認真真地思考:能支撐我們跑向未來的,到底是什么?什么才是我們最重要的?什么才是決定性的?
公司的本質(zhì)是什么?
一年,我去了火人節(jié),讀了很多書,重新思考很多問題。我在想公司的本質(zhì)究竟是什么?其實第一反應就是收入。
誰對于公司是這么判斷的呢?網(wǎng)上的評論分子。因為,只要你的收入和股價出問題,他們就覺得你不行了。有時候,我罵一句,你懂個屁,然后就被截屏,說CEO深夜罵街。我心里想,CEO深夜罵街有什么了不起?美國總統(tǒng)還白天罵街,不一樣治理好美國嗎?
任何一件事情,我們都不應該簡單看評論。如果我們也和他們一樣,用一個收入考核現(xiàn)在的變化,就會失去真正的內(nèi)在價值。
有一次,跟一個業(yè)務干部交流,他說,傅總,你不能這么說我,我的收入漲了。我說,如果我像一個網(wǎng)上的評論分子,只用淺層的收入判斷本質(zhì),那我就不應該當CEO。我應該天天在網(wǎng)上發(fā)表評論就行了。
我一定要看到更內(nèi)核的東西。
往下想,如果收入不是公司的本質(zhì),總該是業(yè)務吧?業(yè)務就是產(chǎn)品,有好產(chǎn)品就有一切啊?過去幾年,我們不停嘗試新產(chǎn)品,全力以赴做產(chǎn)品,遺憾的是,一個產(chǎn)品總有它的生命周期。沒有產(chǎn)品是長盛不衰的。
公司的本質(zhì)不是收入,也不是業(yè)務,那么,是團隊吧?我想了想,這也是一個偽命題。
因為,也許有一天,我也不會在獵豹;也許有一天,大家都不在了。這家公司又安排給了更年輕的一批人,也許獵豹更強大。
喬布斯離開蘋果10年,雖然有各種各樣的評論,但蘋果的體量比那個時候大了太多了;迪士尼去世了也有幾十年,管理層換了一茬又一茬,但迪士尼給人們帶來歡樂的夢想從未改變,且越來越強大。
最后,我就想起了基因?;蛘呓形幕?,叫精神,叫使命。當一群人共同完成一件事情,過程中形成了共同的信仰、認知和信賴的時候,它就開始變成這家公司的基因。不論中間有多少變化,只要這些基因在,就有可能重構(gòu)這家公司。endprint
公司也是一個獨立的生命體。它自己會成長,會進化,我們只是它中間的一層哺育者而已。我們一起參與過它的創(chuàng)建,已非常幸運。就像一個孩子,你把他生下來,他的每一個細胞,都由你,分裂而來,但有一天,他會和你不一樣,他也會有他自己的獨特性。
當我真正想清楚這個問題時,更加不在意外界的質(zhì)疑了。太多人沒有深度思考的能力,常常會把最外面的一層——收入做成公司的本質(zhì);或者把第二層——業(yè)務做成公司的本質(zhì)。
只要我們意識到,自己有機會建立一家完全與眾不同的公司,并將其注入基因,我們就不會如此盲目迷失,我們就有能力戰(zhàn)勝各種各樣的困難。
大變革時代,機會是最大的成本
互聯(lián)網(wǎng)的紅利正在消失,前20年,你只要做好一個APP,就可以打遍全球。今天,只有一個APP是不夠的。我們必須把整個體系和整套打法想清楚,我們才有機會。
我們看到更多成長都在跨界。如果獵豹想再上一個臺階,如何突破自己的能力圈?
可能有人會說,不聚焦了。但今天的競爭手段已經(jīng)不再是一個單點的比拼,而是一整套體系化的立體競爭。大變革時代,機會是最大的成本。如果我們失去了一個機會,可能就錯失了一個時代。
最大的悲劇是贏了所有對手,卻輸給了這個時代。
如果你只會打鐵,工業(yè)化一出現(xiàn),你就被淘汰了;
如果你只會射箭,火器一出現(xiàn),肯定被滅;
如果你只會騎馬,坦克一出現(xiàn),只能投降。
如果我們不去進化,不去迎接新的挑戰(zhàn),不可能再上一個臺階。所以,無論個人,還是企業(yè),都不要自我設(shè)限。有的時候,我們給自己劃定的邊界,其實都是我們腦海里的邊界。
有一次,我在硅谷見Elon Musk,問了一個問題,我說,你做SpaceX、特斯拉,是不是覺得這件事情能贏,或者你當時怎么想的?他說,其實我真的不知道我一定能贏,這件事非常難,但我做這件事并不是因為它容易,就是因為它難。難,才有我做的價值;難,才有這個機會取得不一樣的成就。
你更愿意成為瓷器,還是彈簧?
我最近經(jīng)常作一個比喻——你究竟想成為瓷器還是彈簧?
瓷器看上去很美,很堅硬,但遭受一點外力就會碎掉,我們管它叫玻璃心,瓷器心;
而彈簧,就是你不斷有向下施壓的勁道,雖然看上去壓得很深,一旦當它迸發(fā),就會產(chǎn)生比以前更強大的彈力。
當年,我第一次到珠海,每一刻都在想,怎么讓在金山工作了十年的人,能跟我有一樣互聯(lián)網(wǎng)化的思維。
那個時候,夜不能寐,憂慮不堪。有一天,我的一個合作伙伴告訴我,他說,傅盛我發(fā)現(xiàn)了,全世界通過合并成立的新公司,90%以上都失敗了,只有像蘋果這樣的公司才能逆轉(zhuǎn)。我當時看著他說,你為什么不早告訴我?如果你早告訴我,也許我就不那么無知者無畏了。
當時真是生死掙扎,對手四面圍剿,團隊剛合并,還未擰成一股繩。可以說,死法有很多種。沒人相信我們能活下來。只能絕地反擊,別無選擇。也許,沒有選擇,就是最好的選擇。困難,就是最大的財富。
如同尼采的一句話:凡殺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強大。
獵豹過去七年,尤其2017年,團隊的成長,變化很多。我希望,我們能成為彈簧一樣的人。把所有壓向你的困難、遭遇的失敗,都變成自我吸收的一種機會,一種途徑,一種養(yǎng)分。
三種不同維度的人
這里分享三種不同維度的人。也是我在斯坦福設(shè)計學院的一堂小情景劇課學到的,深有共鳴。
第一種維度的人,喜歡說“No”。別人說什么,他都說No。如果一個人拒絕接收信息,就能找出各種理由說No。這是一種最封閉式的人的狀態(tài)。
第二種維度的人,喜歡說“Yes,but”。這個東西是挺好的,但是……。比如,我經(jīng)常聽到,傅總你說的很有道理,但你不夠了解我;或者,你講的方向是挺好的,但我們現(xiàn)在的事情還很難做。無數(shù)的但是,其實就是無數(shù)的借口。
第三種維度的人,喜歡說“Yes ,and”。這是最好的一種狀態(tài)。我們有沒有可能不斷地說,對,不僅如此,我還想要怎樣;不僅如此,我還可以怎樣。
后來我想,人和人之間有差別很大嗎?其實沒那么多差別。有的時候,我一度都認為自己是一個極其普通的人,直到今天也是這樣。也是斯坦福那次課,他說,你認為自己很普通的品質(zhì),可能在別人看來,非常寶貴。
姿態(tài)越低,蓄能越大
順著這個思路,我在思考,為什么自己能夠站在這里?其中很大的一個原因,我想就是說“Yes,and”的能力。我經(jīng)常會說,要虔誠地像小學生一樣去看待別人講的東西。
盡管有的時候,別人說的也不全對,的確很多事情證明,你傻;但如果把時間維度拉得足夠長,你知道這個人挺牛,然后信了,其實會發(fā)現(xiàn),越信反而越強大。因為,犯錯誤或犯傻的成本,比起那些不去擁抱而錯失機會的成本,低太多了。
這一年來,我對人的評價發(fā)生了重大的變化。如果我和一個人溝通,他說“yes and”很多,這個人就會有機會突破。這件事,我在好幾個人身上都得到了應驗。如果一個人不斷地說“yes but”,我發(fā)現(xiàn),其實無論他過去積累再多,都會遇到自己人生的瓶頸。
人也好,公司也好,只有不斷與外界發(fā)生連接,才能真正成長并改造自我。就像一顆樹苗,如果不從外面獲取陽光和水,談何成長?總不能說,靠天地靈氣?況且,靈氣總有用完的時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