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鳳
摘 要:人教版九年級下冊教材《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中的“而后喻”之“喻”課下注釋解釋為“明白,了解”欠妥,應(yīng)該翻譯為“使……理解”,才和全文語境相符,深得孟子本義。
關(guān)鍵詞:喻;理解;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古代漢語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不僅要“信”還須“達”“雅”,對于教材上文言文的翻譯尤其如此,要達此要求,邏輯自洽是基本要求,不僅要結(jié)合詞語所在句子,還要考慮到全文邏輯的順暢,否則無異于斷章取義。本文以人教版教材九年級下冊《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選自《孟子·告子下》)一課中“喻”字的解釋為例來探討此問題。
一、古代漢語中“喻”的常見解釋
《通假大字典》將“喻”解釋為知道、明白。并舉了例句《論語·里仁》:“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保ā墩撜Z·里仁》)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就是君子可通過道義讓其明白,小人可以通過利益讓他明白,主要想表達的就是君子注重道義,而小人注重的是利益?!锻俅笞值洹防锏慕忉寷]有問題,但是我們在翻譯的時候要靈活,必須“信”“達”“雅”,將使動用法翻譯出來才可以,即“喻”的意思是
“使……明白(知道)”。《簡明古典漢語詞典》解釋為:明白;理解。使明白;使理解;曉喻。相較于《通假大字典》,這個更為詳細,不僅將使動用法解釋了出來,還多了兩個意項“理解”“使理解”?!懂敶鷿h語詞典》有個意項是,并列舉了兩個成語:家喻戶曉,不言而喻。綜上所述,“喻”的意思至少有以下幾種:明白;理解。使明白;使理解;曉喻。了解。《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的“喻”為何意,當結(jié)合全文語境,通過甄別得出。
二、教材中的“喻”的注釋值得商榷
人教版教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將“喻”注釋為“了解,明白”,它的使動用法沒有注釋出來,這是個問題。按課下注釋,“而后喻”應(yīng)該翻譯為“然后才能為人所了解”或“然后才能為人所明白”,“明白”的對象應(yīng)該是事理等,所以只能將“喻”翻譯為“了解”。而“了解”,各類詞典的解釋大體都意為“清楚地知道”,那么為什么“斯人”的種種苦難要為人所知道呢?如果是一般人知道,意義并不大,因為一般人改變不了“斯人”的困境。結(jié)合全文,不難發(fā)現(xiàn),“而后喻”是被任用被提拔的前提條件,先秦缺乏人才選拔機制,被統(tǒng)治者發(fā)現(xiàn)才能被任用。那么被君王之類的統(tǒng)治者“了解”就行了嗎?但是統(tǒng)治者也不都是任人唯賢,昏庸的比較多,用人也多是感性大于理性,僅僅“清楚地知道”“斯人”還不夠,在整個古代,賢才多得是,但是能被任用者為數(shù)甚少,這從那么多流露出懷才不遇者之憤懣的詩文中可見一斑。既然被君王所了解意義不大,那么課下注釋將“喻”翻譯為“了解,明白”,在邏輯上不能自洽,應(yīng)該有更為恰當?shù)慕忉尅?/p>
三、“喻”應(yīng)解釋為“理解”
與“了解”不一樣,“理解”如對象是人,則在心理層次上更進一層,有“心有戚戚然”之意,理解對方,有同情對方之意,那么就可能盡自己所能去幫助對方,“斯人”的苦難到了一定程度,被統(tǒng)治者理解了,統(tǒng)治者動情了,加之自身是超群之才,然后就有可能被任用。
文章的邏輯應(yīng)該是這樣的:開篇列舉舜、傅說等六人,都是從身處困境中被統(tǒng)治者提拔任用的,孟子之用意,當然是在為下文的“降大任”張本。
由此得出擔當大任之人必須承受相當?shù)目嚯y才能,這些苦難是上天的安排,是被動的,而這些被動承受的苦難(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對“斯人”來說,正是被君王發(fā)現(xiàn)的契機。文中談到一個國家如果在國內(nèi)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與之匹敵的鄰國和來自外國的禍患,就常常會有覆滅的危險。這看似和前文不能緊密聯(lián)系,實則這只是為了進一步證明一個人要受到重用就必須經(jīng)受苦難。賢士是這樣,一個國家也是如此。一個國家沒有“敵國外患”,容易衰亡,這還是在強調(diào)賢士經(jīng)受“憂患”的重要性。文章末尾得出觀點“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主要意思是賢士被君王發(fā)現(xiàn)任用后,他們會知道所有的苦難都是值得的,苦難使人獲得新生。
承受苦難,被君王任用要經(jīng)歷漫長的過程,不可操之過急,因此“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笔菍訉舆f進的,應(yīng)該這樣翻譯:“一個人,經(jīng)常犯錯誤,(自省自覺)之后他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慮阻塞,(茅塞頓開,心思通明)之后他才能奮發(fā);(將擔負大任的莊重)表現(xiàn)在臉色上,(將擔負大任的心跡)流露在言詞中,之后別人才能理解(并支持他)?!贝送猓岸笥鳌钡摹昂蟆笔亲罱K的意思,有歷經(jīng)百般挫折,終得正果之意,這進一步證明,孟子認為“憂患”是被任用的理所當然的必備條件。
孟子有此看法,與孟子的身世有關(guān),孟子生于亂世之中,才華橫溢但一生沒有得到賢君重用,他深感賢君對于人才被任用的重要性。本篇這也許是孟子的自我安慰,在失落中把希望寄托在未來,認為總有一天自己所承受的苦難會讓自己和各位身處困境最終被起用的先賢一樣,體現(xiàn)自我價值。這或許也是孟子對后代后學的告誡與鼓勵,讓他們承受苦難,堅持前行。因此,一個“喻”字能透露出圣人之心,斷不可隨意解釋。
參考文獻:
劉本雄.正確理解文言文語句的教學方法探究:以《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為例[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1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