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晶
摘 要:蘇州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淀,豐富的人文內涵,包容開放的態(tài)度,包羅萬象,融匯古今,蘇式語文課堂正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應運而生,具有其鮮明的特質。從自身的語文教學實踐中得出有關蘇式課堂的一些理解。
關鍵詞:蘇式課堂;靈動;精致;開放
蘇州的經濟發(fā)展水平在全國而言是居于領先地位的,蘇州的園林、古鎮(zhèn)、蘇繡、昆曲、評彈等在文化藝術等方面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然而蘇州的教育卻一直沒有一塊響亮的招牌。因此,在社會不斷發(fā)展的今天,蘇式教育在這樣的歷史發(fā)展進程中應運而生。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如何打造具有蘇州地方特色的蘇式語文課堂就成了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道難題。反觀蘇州的特色以及筆者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蘇式語文課堂應具有以下幾點特質。
一、靈動
老子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孔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薄笆耪呷缢狗?,不舍晝夜?!鼻f子認為,虛靜、恬淡、寂寞、無為、公平是水的特性。荀子曰:“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河?!?/p>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碧K州的美是源于水的靈性,也形成了姑蘇人民溫和、謙遜、內斂、細膩的處事態(tài)度,創(chuàng)造了“吳門畫派”“蘇繡”“昆曲”“評彈”等文化瑰寶。課堂的精彩在于剎那的碰撞迸發(fā)智慧的火花。語文課堂更是如此。語文教學是學生與教師、文本和編者的對話,這樣的對話才能激起細浪,進而迸發(fā)出智慧的火花。靈動飄逸的“蘇式語文課堂”應猶如蘇州的水一般靈巧與變化。因為,教學需要靈動,需要教師生動活潑地教,更需要學生生動活潑地學。如在教學《懷素寫字》時,講到對“古時候”的理解,我就讓學生進一步明白“古時候的人叫古人”“古時候的詩叫古詩”“古時候的曲子叫古曲”等,通過舉一反三來調動學生思維的活力,激發(fā)他們的思考,引導他們自己得出答案,獲得自我學習的能力。
1.“蘇式課堂”的靈動是多變的
水無常形,因勢則變?!疤K式課堂”應該是沒有固定模式的,靈動的“蘇式課堂”,可以因課程、因教師、因學生的變化,產生許多變式(我們可以稱之為教學范式),這些“范式”的教學程式往往不盡相同,但其教學本義是高度一致的——追求讓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中獲得盡可能好的發(fā)展。
2.靈動的“蘇式課堂”教學,特別強調要發(fā)展教師的創(chuàng)作個性,而不是強調發(fā)展不同教師之間的共性
個性教師要追求自己教學風格中所表現出來的創(chuàng)造個性的獨創(chuàng)性?!安萆b看近卻無”,就是“遙看”教師群體時所見的分明一片綠色,因為他們具有“家族相似”的特征,但是“近看”時卻見每株小草其實各有自己的形狀、色彩和香味,并不完全相同,甚至稍有雜色。沒有個性的教師是沒有生命力的;沒有個性風格的“蘇式課堂”教學,是無法適應現實認同和歷史流變的。
二、精致
蘇州園林,其意境深遠、構筑精致、藝術高雅、文化內涵豐富,被勝譽為“咫尺之內再造乾坤”,是中華園林文化的翹楚和驕傲。其特點是:透過不同的窗欞望過去,都有不同的風景,抑或移步換景,都有感受上細微的變化。從美術角度來看,無論是窗欞后的一小叢修竹,還是屹立在水邊的一座假山,蘇州園林都形成了一種構圖上的對稱與和諧。那么,“蘇式課堂”亦應具有如此特質,即,設計精妙、方法精巧、教師精干、學生精神、課堂精致、生命精彩。
“蘇式課堂”的精致,表現在文本、情景、活動、思維、評價等方面。以文本精致為例,具體表現在:“文本”是教學的憑借。在“蘇式語文課堂”中,關注文本,不僅要關注教材,更應關注課標。對于課標,教師應更多地向下看,看出高位的課程設計意圖與課改理念如何與低位的課堂教學行為改變具體結合起來。對于教材,教師應更多地向上看,看透課程目標與理念在教材中的具體呈現,在把握教材編寫的意圖、準確解讀文本的基礎上,合理確立一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并通過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盡可能多地實現預設的目標。
1.創(chuàng)設情境,化抽象為具體
具體來說,以導入設計為例,可以運用簡單的圖片展示,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又開門見山地引出教學內容,然后從對圖片的認識自然過渡到生活中的認識,為后面的探索研究埋下伏筆。整個引入時間很短,言簡意賅,充分考慮與主題的聯系,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學過程中,對于一些抽象的、理解難度較大的概念,應適當運用觀察和實驗、信息技術或者直觀教具等策略方法,幫助學生感知事實,增強體驗,加深理解。我們可以將蘇州鄉(xiāng)土知識、學生身邊的科學等生活經驗穿插于教學過程中,利用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事物和現象來生動地舉例闡明教材的重點及關鍵問題。一個好的學習情景,就如同一個“磁場”,吸引著學生進入一個個充滿懸疑、問題、質疑和研究的世界?!疤K式課堂”中,教師應致力于創(chuàng)設優(yōu)化的學習情境,從教學的細微處,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層階處,更有效地引導學生學習、探究。
2.深度融合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
隨著蘇州教育現代化水平的不斷提升,包括“未來教室”“MOOC”“云技術”在內的現代教育信息技術已經走入課堂,走近學生。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科學提升教學質量,可以說是“蘇式課堂”的一大訴求。在語文教學實踐中,運用“雙屏雙板”、未來教室、數碼互動顯微鏡、傳感器等信息技術手段,開展諸如翻轉課堂、“云教學”等教學范式的嘗試,將單調的平面教材變成豐富的立體演示,將靜態(tài)的圖像轉變?yōu)閯討B(tài)的模型……通過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各種多樣化的情景,創(chuàng)設多種深度教學活動,以觸發(fā)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更好地接受和理解概念,提升技能,增強體驗,從而切實提升教學效率。
如,我在教學《虎門銷煙》時,由于學生對當時的史實不熟悉,因此需要補充很多課外資料,并且還需要創(chuàng)設相關情景,因此我就在課堂中播放了一段電影畫面,并補充了相關資料,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讓他們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明白鴉片對人們的巨大摧殘和毒害,從而理解林則徐虎門銷煙的重大意義。
3.打破學科界限,培養(yǎng)學生綜合思維能力
蘇州的地理環(huán)境和文化傳統,養(yǎng)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蘇州人,也造就了蘇州人獨立思考、善于創(chuàng)新的品格。“蘇式課堂”中的教師,應該具有跨學科的才能,因而有條件打破學科界限。語文課堂中有很多內容不同、包羅萬象的文本,需要教師有很豐富的課外知識。如,我在教學《小露珠》時會適當講解露珠的形成過程;在學習《航天飛機》時,也會補充航天飛機的工作原理以及我國在航天行業(yè)的成就。
總之,“蘇式課堂”具有“構思精巧,精而不拘”的特征。講究精耕細作,但精致不是僅僅追求每一個教學細節(jié)的極致,也不是追求游離內容的形式,更不是拘泥于無具體意義的細節(jié),而是在宏觀和全局的視野下去設計和生成,處處體現創(chuàng)意,講求課堂和諧、統一,善于創(chuàng)設課堂情境,與蘇州園林的風格異曲同工,體現獨特的地域人文風格。
三、開放——又似海洋文明一樣開放包容
海洋文明是人類歷史上主要因特有的海洋文化而在經濟發(fā)展、社會制度、思想、精神和藝術領域等方面領先于人類發(fā)展的社會文化。蘇州盡管不直接瀕臨海洋,但其毗鄰上海,又近浙江,所以在歷朝歷代,一直深受海洋文明的影響。海洋文明通常具有開放、包容、多元文化、創(chuàng)新等特征?!疤K式課堂”教學風格不是孑然獨立的,它和地理環(huán)境、人文思想、政治經濟等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整體的風貌。那么,“蘇式課堂”的開放性又該具有怎樣的特征呢?
1.開放的“蘇式課堂”應具有包容性
“蘇式課堂”中,教師既要認真?zhèn)魇诮滩闹械慕浀渲R,也應積極介紹時事變化和學科發(fā)展的前沿動態(tài);既要關注學有余力學生的個性發(fā)展需求,也應關切學有困難學生的基本發(fā)展狀況;既不盲目拋棄傳統教學手段和方法,也應樂于嘗試運用各種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以一種開放、包容的心態(tài)來關注課堂、實踐課堂、反思教學,允許新與舊并存,本土與外來并存?!疤K式課堂”應具有開放包容的特征,但應做到求變不偏離正道,求新而不只為了顛覆傳統。
2.開放的“蘇式課堂”應具有創(chuàng)新性
創(chuàng)新是發(fā)展不竭的動力。教育創(chuàng)新賦予課堂多樣的文化內涵,而多樣性促進了競爭,競爭導致了課堂教學的發(fā)展。多種課堂文化的共存,使每一種課堂文化都隨時意識到競爭的存在,為了在競爭中取得優(yōu)勢,都要設法不斷發(fā)展,以發(fā)展求生存。“蘇式課堂”應該允許“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的傳統教學方式的存在,更要鼓勵教師不斷進行“翻轉課堂”“未來教室”的創(chuàng)新嘗試,以不斷深刻學習的過程性體驗來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蘇式課堂”應允許教師采用講授式講透一個重點或講清一個難點,但更倡導教師進行基于問題解決的探究性教學,以切實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從而讓學生能更好地面對未來生活……“蘇式課堂”鼓勵教師進行不同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與實踐,以從中找到“最適合的教學策
略”——適合自己、適合學科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教學策略;“蘇式課堂”也鼓勵學生的勇于創(chuàng)新和合理競爭,在公平的規(guī)則下,讓學生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觀點,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因此,創(chuàng)新應該是開放的“蘇式課堂”的主要特征之一。
當今地域的邊界既清晰,又逐步在模糊,經濟的發(fā)展、科技的發(fā)達、時代的進步,往往打開地域的邊界,走向交流、走向對話、走向整合也才能真正追求這樣的境界:在“靈動”中品味著語文學科的獨特價值,在“精致”中分享著教學價值的魅力,在“開放”中肯定著傳統的精華,感受著創(chuàng)新的洗禮!
參考文獻:
[1]顧月華.蘇州百年老校的文化特征及其現代價值研究[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7(1).
[2]孟曉東.“蘇派教學”探微[J].江蘇教育,2010(13).
[3]洪劬頡.蘇派教學:活實和諧,祛魅歸真[J].江蘇教育,2010(5).
[4]成尚榮.蘇派的教學風格[J].江蘇教育,2010(7/8).
[5]沈健.時代呼喚“蘇派名師”和“蘇派教學”[J].江蘇教育,2010(7/8).
[6]張雄鋒.蘇地新生代語文名師教學主張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4.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