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賁
沉默可以是一種善意的謊言,也可以是一種犯罪共謀。
美國《時代周刊》2017年度人物的殊榮被授予那些敢于“打破沉默”揭露性騷擾和性虐待的女性。就在之前一個星期,美國NBC電視臺“Today”早晨節(jié)目皇牌主持人麥特·勞爾被女同事指控有“不當性行為”,NBC接獲投訴后將勞爾解雇。令人詫異的是,對勞爾性騷擾的公開指控雖是頭一次,但這位在NBC供職長達20年的大牌主持人有“追女人”的癖好,卻是圈內人所共知,為什么直到現(xiàn)在才“東窗事發(fā)”呢?
這是因為,名人、要人的性騷擾行為,以前只被認為是男人的風流小事,而如今正在成為美國廣大公眾關心的熱點問題,被視為是嚴重錯誤,甚至犯罪行為。先前對勞爾“追女人”保持沉默的人,也許是給他面子,如今不再沉默,是對錯誤的性質有了新的認識,行為也就發(fā)生了改變。
人們在不同事情上保持沉默,造成的傷害后果是不同的,沉默者和當事人的感受也完全不同。在托爾斯泰的小說《伊萬·伊里奇之死》里,伊萬·伊里奇快要死了,“最折磨他的是欺騙,是謊言。不知為什么,他周圍的人都同樣認為,他只不過是病了,不會死的。所以,他只需保持安靜,接受治療,然后好事就會發(fā)生了。但他知道,照他們說的去做,不會有什么結果,到頭來是受更痛苦的罪,然后死掉。這種欺騙折磨著伊萬·伊里奇——他們不愿意承認他們和他都知道的事情,而是要對他的病情說謊,并且希望和強迫他參與這個謊言。”
沉默的共謀有其社會作用,就是在壞事發(fā)生時,人們仍可保持一團和氣,避免出現(xiàn)令人難以應對的尷尬和窘迫。但是,看似無害的共同沉默,與犯罪的惡性共謀,有相同的社會心理機制:出于某種大家心照不宣的原因,對有些事避而不談或視而不見,這種默契是一種集體性的自我欺騙。
這種沉默在職業(yè)人士中尤其常見——他們都是有涵養(yǎng)和“拎得清”的人,知道什么該說,什么不該說,不像沒文化的人那樣大嘴巴。美國醫(yī)生的毒癮問題就是一個職業(yè)人士始終用沉默掩蓋的公開秘密。麻醉師威廉·法萊是“醫(yī)生戒毒計劃”的負責人,他自己以前就有藥癮,長達10年之久。他離不開一種叫“帶爾眠”(Dalmanc)的抗焦慮藥,要是三小時不用這個藥品,手就顫抖不停,打靜脈針時把病人都嚇壞了。
他的藥癮非常明顯:穿著邋遢,脾氣暴躁,眼睛又紅又腫。但是,法萊說:“我的醫(yī)生同事們都一致對此緘口不言。他們知道我一定是出了毛病,但就是沒有人愿意捅破這層窗戶紙。”醫(yī)生之間忌諱談論與藥癮有關的事情。打破忌諱的往往是“不懂事”的圈外人。《皇帝的新衣》里唯一說實話的就是那個不懂事的孩子。
圈內人加入沉默的共謀與自身利益有關。美國心理學家丹尼爾·古爾曼在《必要的謊言,簡明的真相》一書里講述了他親身經(jīng)歷的一件事。一位律師朋友告訴他,警官們在法庭上說謊是常有的事,尤其在涉及毒品案件的時候。這位朋友知道警官在說謊,但因為那便于他辦案,也就眼開眼閉,默認了事。
古爾曼問他,法官知道嗎?朋友說,法官也許會懷疑警官沒說實話,但法官和警官是熟人,抬頭不見低頭見,法官與被告人只在法庭上才相見,所以做出相信警官的樣子,辦案就會少些麻煩。古爾曼問,那么好人是否會被冤枉呢?他朋友說,有可能吧。古爾曼認為,如果法官和律師對警官證詞的真?zhèn)伪3殖聊?,那么,如果造成冤案,他們就是共犯?/p>
不透明的權力經(jīng)??繌娭瞥聊瑏砭S持,而集體沉默無一例外都是在默認強權的合理性。上司對下屬的性騷擾和性侵犯是一種憑借權力的犯罪行為,對此,越來越多的美國人有了明確的認識。在這種情況下,越來越多的受害者有了公開控告的勇氣。她們一旦先打破沉默,集體沉默也就變得難以維持,也讓對性侵犯的“不啞忍”和“零容忍”漸漸成為今天公共生活的新規(guī)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