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詠賢
(江西省九江市湖口縣文化廣播影視新聞出版局,江西九江 332500)
湖口縣廣為流傳著青陽腔、彈腔戲、饒河戲、文曲戲、采茶戲、黃梅戲及木偶戲等七個戲曲劇種。其中湖口縣的青陽腔已經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也最受湖口縣老百姓喜愛,在1982年年底,原湖口縣文化館館長的劉春江到文橋鄉(xiāng)檢查工作時,意外發(fā)現了當地百姓表演的就是青陽腔,在此后的20多年中,劉春江陸續(xù)搜集到了青陽腔手抄劇目131個、曲牌448首、單折戲與雜出戲64個、音樂資料50余本、音像資料110多個小時、青陽腔業(yè)余劇照及各類資料1000余幅、青陽腔臉譜46個。這不僅遠遠超過了青陽縣的青陽腔資料,在全國乃至全世界也是保存最完整的青陽腔資料。
那么,產生于安徽青陽縣的青陽腔,又是如何在湖口縣落地生根的呢?湖口縣又是如何成為如今全世界青陽腔中資料保存最完整、傳承最好的縣城呢?
根據劉春江的研究,青陽腔進入湖口同樣與徽商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湖口是江西的北大門,水路門戶,徽商不僅把湖口作為通商口岸,還將其當作通向都昌、星子、鄱陽、瑞昌,乃至吉安、贛州、湖北、廣東等地的物質交流重鎮(zhèn)和貨物轉運場。為了招攬生意,徽商常常不辭辛苦地把家鄉(xiāng)的戲班帶來演出,于是在明嘉靖、隆慶、萬歷年間(1522-1619年),青陽腔就隨徽商經水路來到了湖口,不久又傳入都昌,并由移民帶進星子。清代中葉,青陽腔又傳入彭澤和瑞昌,并由北向南推進,直至吉安、贛州等地。
流傳在湖口、都昌等地的青陽腔發(fā)展相當快,農村學唱曲文風氣特盛,手抄劇本幾乎家家都有,職業(yè)班社更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圍鼓坐唱則村村皆是,青陽腔鑼鼓迅速在鄱陽湖區(qū)域發(fā)展了起來。這些班社不僅在本地演出,而且還巡回演出于湖北黃梅、安徽祁門、太湖、安慶、青陽等地,如清道光四年(1824年)湖口的“秀蘭班”,同治三年(1864年)的湖口“老秀蘭班”,光緒三十年(1904年)湖口的“中秀蘭班”、“福秀蘭班”,民國七年(1918年)都昌的“菜子班”,民國十三年(1924年)彭澤的“高腔開堂坐唱班”等等,都是當時非常有名的青陽腔戲班。
湖口青陽腔在保持自己獨特風格前提下,也向其他戲曲劇種和民間音樂汲取營養(yǎng),從而發(fā)展演變成既保持明代古樸奇特、聲韻婉轉、曲調高昂激越的原始風貌,又獨具濃厚的贛北生活氣息和鄉(xiāng)土風味的江西青陽腔音樂。2006年,青陽腔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清光緒年間湖北的漢劇(這里稱為彈腔)班社落戶到湖口。清末贛東北的饒河戲經都昌縣傳來。隨后,湖北武穴的文曲戲、黃梅縣的黃梅采茶戲由連年逃水患、沿街乞討賣唱者帶到了湖口。民國21年(1932)布偶戲由福建人傳進。黃梅戲,舊稱黃梅調或采茶戲,是中國五大劇種之一,至今,黃梅戲成為湖口人民耳熟能詳的曲調,上至八、九十的老人,下至六、七歲的小孩,人人都能隨口哼來。解放后五十年代黃梅戲由安慶地區(qū)專業(yè)團體支援湖口組團而落戶至今。這些戲曲劇種傳入湖口后發(fā)展相當快,農村學唱曲文風氣很盛,甚至把手抄劇本作為學習文化的課本。
人民群眾對傳統(tǒng)戲曲文化知識如此熱愛,一代接著一代流傳至今,特別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當代中國瀕危的古老戲曲劇種青陽腔,對于現在各地高腔劇種以及徽戲的形成,在研究上有重要意義?!?/p>
還有彈腔戲、饒河戲、文曲戲、采茶戲、黃梅戲、木偶戲等都源遠流長。他們深深扎根于人們群眾的生活之中,與當地的民風習俗、民間宗教緊密地融為一體,群眾把唱戲作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件大事。隨著湖口縣經濟的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升,他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來越高,這種狀況極大地促進了湖口縣人民群眾熱愛戲曲文化、崇尚戲曲文化的傳統(tǒng)美德的發(fā)展。
開展戲曲普及工程師是傳承民族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迫切需要,也是豐富湖口人民群眾生活的重要舉措,為此我們成立了戲曲普及工程小組,加強工程力度和進度。由文廣新局分管副局長專門負責,縣財政,縣局提供經費支持,為戲曲普及工程創(chuàng)設必備的條件。另外,高度重視輿論宣傳工作,充分利用新聞媒體,大力宣傳戲劇曲藝藝術,讓全縣群眾了解戲曲文化的魅力,在全縣形成良好的戲曲氛圍。
湖口縣位于鄱陽湖與長江交匯處,我們利用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一個只有近30萬人口,12個鄉(xiāng)(鎮(zhèn)、場),151個行政村的小縣能保存多個戲曲劇種至今,農民劇團遍布全縣,形成了戲曲與民風習俗緊密交融在一起,深深植根于人民群眾之中的一種酷愛傳統(tǒng)戲曲文化的現象。這種現象有力地促進了鄱陽湖畔人民群眾對民族民間文化的熱愛和保護。
我們要把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青陽腔作為重點保護項目,把青陽腔作為戲曲普及工程中的重中之重來抓,加強青陽腔的品牌建設,促進我縣戲曲文化的繁榮發(fā)展,湖口縣還成立了搜集明間傳統(tǒng)戲曲劇目、劇種、遺留文化設施領導小組,對戲曲文化進一步保護和發(fā)展,長時間來我縣都提供優(yōu)越條件讓它們深深地扎根于湖口縣人民群眾的生活之中,我們要將具有鄱陽湖畔一種特色文化發(fā)揚光大。
對全縣戲曲創(chuàng)作演出重點劇團的表演及創(chuàng)作人才進行培訓,并鼓勵全縣戲曲工作者采取多種方式完善戲曲人才梯隊建設。為培養(yǎng)戲曲新一代領軍人物,我縣對全縣戲曲工作者及愛好者分年度進行編劇、導演、作曲、舞美人才培訓班,每年資助戲曲劇種人才及青陽腔傳承人加入國家、省、市培訓班學習;并對各個鄉(xiāng)鎮(zhèn)開展的各類特色鮮明、重點突出的戲曲人才培訓項目進行資助。各地要為戲曲創(chuàng)作及表演人才提供更多的藝術創(chuàng)作實踐機會和展示藝術才華的舞臺,進一步提高藝術人才的專業(yè)技能水平,努力培養(yǎng)德藝雙馨的創(chuàng)作和表演人才。
憑著湖口人民對戲曲的滿腔熱情,我們必將繼續(xù)在廣大群眾生活中大力普及戲曲文化,讓湖口縣人民群眾熱愛戲曲文化、崇尚戲曲文化的傳統(tǒng)美德。一個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的新局面正在湖口大地彰顯,一朵別具特色鮮艷的山野戲曲之花正綻放在長江之濱的鄱陽湖畔。
[1] 王奕禎.中國傳統(tǒng)戲劇鬧熱性研究[D] .上海師范大學,2012
[2] 董德光.戲曲表演程式研究[D] .中國藝術研究院,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