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斌
(江蘇理工學院化學與環(huán)境工程學院,江蘇常州 213001)
迷信的歷史已久,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都存在,從人類發(fā)展歷史來看,迷信起源于人類的自然信仰,是意識的萌芽,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許多迷信已經消除。但占卜、算命、看相等迷信行為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崔景貴(2002)在大學生中做過無記名調查,發(fā)現(xiàn)近20%的學生對電腦算命表示完全相信或比較相信,23. 6 %的大學生承認自己有過現(xiàn)代迷信行為[1]。王贊(2014)在運動員中調查發(fā)現(xiàn),85%的現(xiàn)役運動員存在迷信心理[2]。所以有關迷信的研究引起人們的重視。哈里斯民意調查的結果,33%的美國人相信發(fā)現(xiàn)一分錢是好運的象征;24%的人說新郎在婚禮前見到新娘是不吉利的。迷信觀念也延伸到數(shù)字上,23%的美國人認為7是個幸運數(shù)字,12%的人表示13是壞運氣的征兆?,F(xiàn)在有關迷信的心理研究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第一種是有關迷信心理形成及影響因素的研究;第二種是從心理學理論分析迷信行為;第三種是迷信測量方面的研究。迷信研究一直是西方心理學界研究比較熱的課題,但在中國對這方面的研究還比較少。開展迷信研究可以為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心理健康觀提供理論指導。文章將梳理迷信心理定義、理論,并詳細闡述了迷信心理理論更新、問卷修訂、積極迷信研究。
從19世紀以來,西方心理學家就關注迷信、超自然現(xiàn)象、巫術、靈異的研究,但是在報告中這些詞語的使用并不一致。例如,同一個信念會歸于不同的類別。如女巫信念,有人認為是超自然現(xiàn)象,有人認為是靈異現(xiàn)象,有人認為是巫術,還有人認為是迷信。同樣的,還有相同的類別指代不同的信念。如迷信,有人認為對無毒蛇的恐懼是一種迷信 (Beck & Forstmeier, 2007),有人認為相信人有來世是一種迷信 (Tykocinski, 2008)[3]??梢娦睦韺W家對此未形成統(tǒng)一的標準,對迷信,超自然現(xiàn)象、巫術、靈異的定義不清。一些心理學家將這四個詞當做一樣的,未加以區(qū)分而有的心理學家將其中三個歸于一類。迷信是個體面對恐懼、威脅或者一些未知事情而表現(xiàn)出的一種建立在非邏輯與因果關系上的反應。Pourmovahed等人(2017)研究家庭精神信仰和迷信時,將祈禱、精神調節(jié)、有效靈性、精神寬容、錯誤信念歸為精神信仰,將護身符、黑魔法、占卜、算命等歸于迷信范疇[4]。
Jahoda 根據(jù)文化特點將迷信分為四類:一是相信天堂、地獄存在的宇宙論和世界觀;二是看見黑貓會帶來厄運等傳統(tǒng)世俗迷信;三是超出常理的個體的神秘經驗,如附身;四是個人迷信,如幸運數(shù)字,幸運飾物等[5]。
在心理學界不同的心理流派對迷信所持的觀點也不同。其中,精神分析學派認為迷信是投射的結果,強調無意識和心理暗示的作用;行為主義認為迷信是偶然連接的結果,迷信是偶然強化或者通過觀察學習的結果;認知心理學家認為迷信是人們尋求心理安慰而進行的對自己有利的歸因[6]。
黃建榕,熊藝(2011)認為迷信是人們對自身命運、運氣的一種非理性的信念和行動??梢娒孕欧譃槊孕艅訖C、迷信信念和迷信行為[7]。迷信動機是非理性的心理需求,是產生迷信的內在力量;迷信信念是對客觀事物錯誤的認識,是產生迷信的認知基礎;迷信行為是迷信的外在表現(xiàn),表現(xiàn)為迷信儀式或者迷信經歷。
在中國,迷信大致也可以分為四種,分別是傳統(tǒng)世俗迷信、象征性迷信、關于迷信的世界觀和宇宙觀、命理迷信。
在迷信測量研究中,廣泛使用的是1983年Tobacyk和 Milford 編制的《超自然信念量表》(Paranormal Belief Scale,PBS)。但這一量表在維度的設置與題項的設置上還未達成一致:首先是維度上的爭議,Lawrence等人(1997)認為五個維度最佳,Hartman(1999)認為四個維度最合適,Lange, Irwin & Houran(2000)指出兩個維度最合適,而Lindeman & Aarnio(2006)認為超自然信念量表只需要單維度;在題項設置上也存在爭議,有研究者提出該量表對迷信的描述采用的都是消極詞匯,缺少積極的描述,而積極迷信可以說是迷信心理研究的一個新方向。這個量表主要評估的是消極迷信心理(和那些壞運相連的迷信,從而帶來不好的結果),沒有評估積極迷信心理(和那些好運相連的迷信,從而帶來好的結果)[8]。
但是超自然信念量表將迷信定義狹窄化了,僅關注行為與結果之間的關系,而且沒有評估積極迷信與數(shù)字迷信等。因此,需要開發(fā)新的迷信心理量表,從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來評估個體進行迷信心理或迷信行為的一般傾向。在此背景上,Wiseman 和 Watt (2004)編制了BSSs量表來解決這些問題,BSSs量表由3個評價消極結果或厄運的題目(如,當打碎一面鏡子時,我會感到焦慮不安,因為這會給我?guī)Я硕蜻\)和3個評級積極結果或好運的題目(如,我會說手指交叉以求好運或者是真正的手指交叉)[9]。他們發(fā)現(xiàn)積極迷信和消極迷信有不同的作用,例如,當個體積極迷信心理分很高而消極迷信心理分很低時,個體的生活滿意度較高(Wiseman & Watt,2004)。Scott,Russel J. & Donald A.(2014)繼續(xù)修正了BSSs量表,提出了三個成分,相信厄運,相信好運,相信運氣可以改變。并進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驗證性因子分子。這個量表修正了之前PBS量的不足,對迷信心理研究做出重大貢獻[10]。
Lance storm等人(2017)發(fā)現(xiàn)PBS量表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原發(fā)項目,是大家普遍接受的,如靈媒擁有一種神秘的能力,了解一個人的過去和未來的事情,另一類是二次項目,是存在假設推理中的,如一些人可以準確的預測自然災害、選舉結果、政治暗殺[11]。由此,Storm編制了PBIS量表,包括10個原發(fā)項目,10個二次項目,用來確定PBS量表的三種類型,第一種是原發(fā)性信徒,強烈的相信10個原發(fā)項目;第二種是非原發(fā)性信徒,不相信10個原發(fā)項目;第三種是混合信徒,只相信其中幾個。Storm等人對PBS量表進一步發(fā)展,發(fā)現(xiàn)還可以確定信徒的迷信程度。
大量的研究研究了迷信心理與其它變量間的關系,但這些研究都是使用PBS量表進行測量的,發(fā)現(xiàn)迷信心理與低心理適應性(包括低自我效能感和高焦慮特質)相關。上文已提到PBS量表只測量了消極迷信心理,沒有測量積極迷信心理??赡苊孕判睦頃a生不同的作用。Richard & Caroline對此進行了實證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迷信種類與生活滿意度存在交互作用,這也反映了之前PBS量表在測量迷信信念方面是存在缺陷的。
Scott,Russel J. & Donald A.(2014)的研究不僅在測量上使得迷信心理進步了很多,也進一步豐富了迷信心理理論知識[12]。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因果錯覺是迷信的核心信念,迷信和知覺控制存在關系。迷信可以給人一種假象的控制感,確實,在不確定情景中個體的迷信行為會變多,這主要是個體想要增加控制感(the uncertainty hypothesis, Burger & Lynn, 2005)[13]。所以,控制點可以預測迷信行為。Scott,Russel J. & Donald A.(2014)研究發(fā)現(xiàn)外部控制點很好的預測對好運或壞運氣的相信。二是,統(tǒng)計學指標預測。一些研究表明,女性更易于有迷行行為(e.g., Dag, 1999; Voracek, 2009;Wiseman & Watt, 2004),而其它研究并未發(fā)現(xiàn)差異(Tobacyk & Milford, 1983; Wiseman & Watt, 2004)。Scott,Russel J. & Donald A.(2014)的研究用BSS量表發(fā)現(xiàn)性別與消極迷信沒有關系,性別與積極迷信存在關系。這也從側面證明了PBS量表存在問題,BSS量表更能有效的測量個體的迷信信念。
Linderman(2011)認為迷信與思維風格相關,迷信是由直覺經驗思維模式引起的[14]。郝建宇和李凌(2016)從非關聯(lián)的正負強化條件入手,用實驗研究發(fā)現(xiàn)負強化條件下更易產生控制幻覺[15]。這些研究對那些想要探討為什么人會存在迷信心理,提供了新的見解。幾乎所有的迷信理論都認為迷信產生于某個特定的情景,并在這個情景中啟動與維持不適用信念與行為。以后不僅可以探討積極迷信于消極迷信的潛在機制有什么不同,還可以探討積極迷信與自我效能感和樂觀之間的關系,從而形成新的迷信理論。
本文從定義、方法、理論三個方面對現(xiàn)代迷信心理學研究進行總結,主要介紹新的研究測量工具Belief in Superstitious Scale(BSS),積極迷信心理的引入,除了擴展迷信心理研究工具,還在理論上有了新進展。
首先,迷信的定義還未統(tǒng)一,使得研究結果不一致,很難形成一個統(tǒng)一的理論。以后的心理學研究可以著眼這方面的研究,統(tǒng)一定義,使得研究有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可以很好的進行比較。
其次,迷信心理量表是國外研究者編制的,根據(jù)的該國的文化,與我國迷信文化還是存在很多不同的,我們在使用時要注意中國化。另外,我國研究者也應該編制適應我國迷信文化的問卷,使之更好的為我國迷信心理研究做出貢獻。
最后,我國迷信心理研究較少,多數(shù)是研究生畢業(yè)論文做的研究,還存在許多不成熟的地方,多數(shù)存在描述截斷,相關研究中,以后可以進行更多的實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