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起新,王昱平,唐曉妍
(廣西大學行健文理學院,廣西南寧 530000)
2002年,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田陽縣百育鎮(zhèn)六聯村那貫屯的“春曉巖”更名為“敢壯山”,象征著珠江流域原住民族的人文始祖布洛陀的圣地終于確認下來。在《布洛陀經詩》中提到供奉與祭祀壯族先祖布洛陀之地為敢壯山,在“春曉巖”的周圍廣泛流傳著壯族先祖布洛陀的傳說,山上更是有祖公祠、姆娘巖、將軍洞、鴛鴦泉、通天洞、紅軍洞等。每年農歷三月初三至三月初七,在敢壯山舉行紀念布洛陀的大型祭祀活動。
近年來,山歌的傳承者減少,敢壯山山歌傳承出現斷層。在政府相關部門的努力下,敢壯山山歌、布洛陀文化與旅游業(yè)相結合形成布洛陀旅游文化節(jié),成為宣傳布洛陀文化與敢壯山山歌的一張絢爛的名片。
本文從布洛陀文化視域下的敢壯山山歌進行分析,通過布洛陀文化與敢壯山山歌之間的關聯,了解敢壯山山歌的由來及發(fā)展情況等。其次淺談現今敢壯山山歌與旅游業(yè)的結合,解析敢壯山山歌的生存狀況。最后對敢壯山山歌當下的發(fā)展三方面進行分析。
布洛陀文化是壯族人民崇拜祖先布洛陀以及壯族神話《布洛陀詩經》中有關布洛陀的故事從中體現的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生存發(fā)展觀念?!霸趬炎迳裨拏髡f、民間故事、宗教祭祀、歌謠諺語、風俗禮儀中,都有頌揚布洛陀神威和功績的專題和形式。布洛陀形象浸透于壯族生活的許多領域,形成了獨特的布洛陀文化現象?!?/p>
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百色市田陽縣百育鎮(zhèn)六聯村那貫屯,距縣城18公里的敢壯山,自古以來就是祭祀布洛陀的重要地點,敢壯山就是深受布洛陀文化影響的地區(qū)之一。
布洛陀文化傳承形式多樣,主要包括神話、古歌、經詩、傳說、故事、諺語等?!饵N經布洛陀》也稱為《麼經》,是壯族最重要的古籍,里面主要講述了布洛陀開天辟地、創(chuàng)造萬物、教化人民的的豐功偉績?!饵N經》是長時間的口耳相傳到壯族文字記載成書的結晶。敢壯山作為祭祀壯族先祖布洛陀之地,是布洛陀文化的發(fā)源地。從古至今的祭祀大典上有麼公吟唱《麼經》,原始的敢壯山山歌是以壯族神話傳說 《布洛陀經詩》為基礎,用以頌唱來祭祀壯族先祖布洛陀,現今的布洛陀旅游文化節(jié)依然保留著這一環(huán)節(jié)。麼公演唱的山歌稱為“布洛陀調”?!安悸逋诱{”是敢壯山地區(qū)現今發(fā)現傳唱歷史較為悠久的山歌。往后的歷史發(fā)展中,山歌不僅僅用于祭祀,形式與內容不斷豐富,山歌成為壯族人民重要的求偶方式和娛樂方式。山歌歌詞的內容包羅萬千,氣節(jié)天氣、農耕技巧、社會生活,還有道德規(guī)勸、婚戀觀念等都可以成為山歌的題材,山歌的體系逐漸完善,便形成了敢壯山山歌。敢壯山山歌以其強大的生命力和貼近生活的特質,成為布洛陀文化傳承形式中最普遍的一種形式,漸漸形成盛大的歌圩。
敢壯山山歌中愛情是最為普遍的題材,筆者采錄的一場敢壯山山歌藝人的男女對唱便有所體現,歌詞如下:
男:漂亮啊,今天是好日子。想碰還想碰,想碰對老人。來敢壯山碰到妻。碰兩妹漂亮,碰兩妹嘴軟。給丈夫想不無聊。想和妹對歌,妹同意與否?
女:漂亮啊,今天是好日子。今天好艷么,碰妹真好看。碰哥來到村,看兩個嘴機靈。我們想和兩個笑,害怕看到新客
男:漂亮哦,今天是好日子。走路碰花梨。今天好艷么,哥心想和你。丈夫心想對歌可以咩。
女:漂亮哦,今天是好日子。走路碰花朵。走路碰花梨。真見哥好看。哥約妹對歌,心開漾完了,今天啊。
以上所舉的例子是男女歌手在邀約對唱山歌的情景。從唱詞中可以直觀感受到,在情感的表達上極為直白,山歌也因此往往具備一種“野性美”。這樣的表達方式也一直流傳至今,如男方在向女方發(fā)出對歌邀請時,女方回答:“哥約妹對歌,心開漾完了,今天啊?!敝苯颖砺读俗约簝刃牡男老?,也是布洛陀文化中男女之間的直接與大膽的體現。但是這一“大膽”又是相對的,人潮涌動的祭祀隊伍中卻又“害怕看到新客”。布洛陀文化的生命力頑強,即使千年時光它依然存在于敢壯山山歌的字里行間,散發(fā)著它特有的光輝。布洛陀文化也在新時代里與敢壯山山歌之間擦出新的火花。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敢壯山歌圩的職能與存在的意義不斷發(fā)生變化。近年來山歌的聽眾與傳承歌者愈發(fā)減少,政府與民間藝人也在為壯族山歌的傳承與發(fā)展做著努力。由政府牽頭舉辦的布洛陀民俗文化旅游節(jié)也頗為成功。
布洛陀文化旅游節(jié)近幾年的成功舉辦,其影響力也在不斷地擴大,每年的三月七日至九日都吸引著大量游客前往。始祖布洛陀祭祀大典開啟了布洛陀文化旅游節(jié)的序幕。
祭祀典禮上吹角號、舞龍舞獅、放禮炮、恭讀祭文以及全體合唱敬歌等項目,都代表了壯族最高的祭祀禮遇,不難看出布洛陀與姆六甲在壯族人民心中的地位之神圣。
麼公在祭祀大典上吟唱《麼經》,麼公所唱的山歌稱為“布洛陀調”,在舉辦祭祀時由麼公所唱,且麼公只能為男性。麼公唱畢《麼經》,各個村落、縣份乃至來自泰國、馬來西亞的代表團在祖公祠前的敢壯大道前排長隊,用自帶的祭品依次對祖公布洛陀進行祭拜,場面之壯觀,不難看出布洛陀文化影響范圍之廣。
祭祀大典結束后便是各個項目的開展。與舊時進行祭祀典禮后進行的自由山歌對唱流程如出一轍,喜愛唱山歌的民眾們結伴對歌。不僅對舊時的祭祀流程有所繼承,如今在每年舉行的旅游節(jié)中加入了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環(huán)節(jié),使得整個文化旅游節(jié)的活動更為豐富。
布洛陀文化旅游節(jié)的活動項目多樣,除了對唱山歌及拋繡球、舞獅、斗牛等傳統(tǒng)活動加入文化旅游節(jié)的項目中,再現歌圩的魅力外,并且設置游客可參與的游戲項目,依據本地盛產圣女果的特色增加了多項活動,如“摩托蘿拉”及“圣女池摔跤”等?!澳ν谢j拉”活動中參賽者駕駛摩托車載著兩大筐圣女果在樹林中的小道上行駛。用時最短且無摔倒者為勝?!笆ヅ厮印眲t現場觀眾自愿報名參賽,在直徑五米圣女果的池子中進行摔跤比賽。游客是文化旅游節(jié)的旁觀者,亦是活動的參與者。所列舉的以上兩項活動這是文化與商業(yè)相融合的典范,豐富了文化節(jié)的活動項目增加了游客觀光的同時,也讓本地的特色農產品增加了知名度與提高銷量。
眾多的活動項目中,“歌王爭霸賽”是歌圩的核心節(jié)目,由評委選定主題,并且從中評出“歌王”,選出優(yōu)秀的歌者。有獎勵機制的項目更能夠吸引眾多歌者參加。
就比賽的觀眾數而言,“歌王爭霸賽”在布洛陀文化節(jié)的活動中頗歡迎。評判一位歌者是否優(yōu)秀是多方面的,不僅在音質上有要求,山歌注重歌者的“音質”、“音色”與唱詞內容的好壞,對歌的聲音是否洪亮、清晰。山歌是唱給人聽的,所唱的山歌是否能讓聽眾聽清是最基礎的一個評判標準。山歌對唱多以情歌為主,唱詞內容往往就地取材,表達的是此地、此人、此情。田陽壯族山歌唱詞中也借用多種文學中常用的修辭形式,如比興,借喻等等,內涵十分飽滿。筆者在實地調研中,所采錄到的唱詞便能很好的體現:
女:漂亮哦,今天是好日子。今天好艷么。碰兩朵花梨,來到碰的好。好成朵花梨,話語軟甜涼,軟成水進港。你丈夫心太軟。
這一比賽機制鼓舞了更多熱愛山歌的人參賽,但是也不可避免帶來一些消極的影響。舊時人們唱山歌隨心隨性,當對唱山歌有題目和時間限制之后,歌手的思路便受到了制約。不少歌手便依據這“標準”去唱山歌,山歌對唱也會變得相對的模式化和標準化,這樣一來便限制了其發(fā)展。除此之外,參與“歌王爭霸賽”的選手多為中老年人,鮮有青年人參與。
文革期間,布洛陀文化也被列入封建迷信、山歌被列入“四舊”范疇,很長一段時間山歌幾乎都無人傳唱,歌圩也因此而銷聲匿跡了一段時間。文化的不連貫性,使得山歌的傳承開始出現了斷層。經歷過這一場風波之后,歌圩仍然能再次發(fā)展,還要歸功于熱愛山歌的民間藝人。此時,熱愛山歌的民間藝人正在漸漸老去,青年人對傳唱山歌缺少興趣,山歌的傳承也面臨著極大的危機。文化的傳承往往以人為依托,唱山歌不能營生,因此山歌也漸漸淡出年輕人的視野。
民間藝人的創(chuàng)作也根據時代性發(fā)生著變化,對歌的唱詞內容往往就地取材,表達的是此地、此人、此情。加之舊時山歌大多是以“情”為主,現今也面向多方面發(fā)展,抓住當時代的熱點。新時代下,山歌的內容自然也不能僅僅拘束于之前的傳播模式。民間歌手將自己唱的山歌錄制成光盤,利用互聯網傳播廣泛的特點,加大。在傳播方式上也應抓住網絡信息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的特點來增加山歌的知名度。
僅靠民間藝人的一代又一代的傳承是不夠的,山歌的改革與政府的介入尤為重要。當地政府為了普及山歌,在當地幾個小學為試點發(fā)展了山歌入校園的教學模式,對小學生普及布洛陀文化以及田陽山歌的歷史。且從布洛陀文化旅游節(jié)的規(guī)模來看,政府對于該文化品牌非常重視。每年旅游節(jié)前夕,舉辦以布洛陀文化研究成果為主題的布洛陀文化學術交流座談會,對布洛陀文化的深入挖掘研究,為不熟悉布洛陀文化、不熟悉山歌的民眾提供更多的資料。此外,應該鼓勵和支持發(fā)展相關文化產業(yè),在讓青年人傳承山歌的同時又可獲得一定的經濟收益。
敢壯山山歌經過幾百年的發(fā)展,衍生出不同曲調與種類。而今的山歌也在發(fā)生著變化。蔗園調便是新時代下的產物,根據原有的山歌曲調進行改編,結合歌唱者自己的具體勞作,產生出新的山歌分支。有壯語語言與布洛陀文化為基礎,社會語境不斷變化下,山歌在未來的發(fā)展仍有無限可能。
參考文獻
[1]覃乃昌.布洛陀文化體系述論[J].廣西民族研究,2003(3):65-72.
[2]孟凡釗.論民族節(jié)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創(chuàng)新——以廣西田陽布洛陀旅游文化節(jié)為例[J].當代經濟,2013(12):30-31.
[3]何穎.布洛陀民俗文化的特點與特色經濟開發(fā)[J].廣西民族研究,2005(4):192-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