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歌德《中篇》中動物的異托邦

    2018-03-06 15:35:52余傳玲
    外國語文 2018年3期
    關(guān)鍵詞:生存空間獅子人類

    余傳玲

    (四川外國語大學 德語系,重慶 400031)

    0 引言

    作為一個概念范疇,動物是很難定義的。只有當它有一定的參照物作對比時才能對其進行界定。而這個參照物,顯然是“人”,因為是人命名了動物。柏林洪堡大學文化學者托馬斯·馬侯認為,在談到動物時根本不可能不談到人類,反之亦然(Macho, 2005: 156)。然而,人與動物之間的關(guān)系是多樣化并充滿著矛盾的。亞里士多德認為人是“一種特殊的動物,因為他是唯一具有語言能力并建立城邦的動物”(Aristoteles, 2014: 47),黑格爾則稱人類是一種“知道自己是動物”的動物(Hegel, 1970: 415),而在尼采看來,人類是一種“有記憶,并可以給予承諾”的動物(Nitzsche, 1980: 248)??创齽游锏姆绞揭矝Q定了人類看待自己的視角。

    在漫長的生物進化及演變過程中,直立行走和使用雙手成為人類區(qū)別于動物的特征。然而,更重要的區(qū)別在于人類擁有思維能力以及由此帶來的文化創(chuàng)造能力(Thieme, 2015: 2)。在這里,我們所說的“文化”指的是一切與人類創(chuàng)造相關(guān)的物質(zhì)和非物質(zhì)的財富。于是,我們發(fā)現(xiàn),人類對于動物的文化感知在各個不同的歷史階段是截然不同的。在遠古時代,人類對于動物的文化感知較少,多集中于原始圖騰或宗教儀式。例如在很多史前洞穴的壁畫中出現(xiàn)了動物的形象,當時的人們希望通過此種呈現(xiàn)某些特定的動物形象的方式來發(fā)揮其儀式性的“神秘力量”。而在農(nóng)耕社會中,動物則被劃分為了多種用途的種類,例如狩獵動物、養(yǎng)殖動物、祭祀用的動物、勞作的動物、馬戲團動物,等等。工具化的細分更加明顯。工業(yè)革命之后,動物則更多地被集中屠宰,成為人類餐桌上的食物。將動物用于科學實驗也逐漸成為一種常態(tài)。而另一些動物則成為人們的寵物。進入20世紀以后,對于動物的文化感知則更加多樣化。其中兒童文化(例如兒童玩具、兒童書籍)中的動物趨勢也很明顯。通過對人類在歷史各個階段的動物文化感知的研究,也能更加了解人類與動物之間的關(guān)系演變并帶來思考,人類到底應該如何與動物相處。

    “人與動物之間的關(guān)系”近年來開始受到國內(nèi)外學者的關(guān)注,一系列與此相關(guān)的課程研究(例如德國波鴻大學的社會學系在2007年開設(shè)的“人-動物-關(guān)系”研討課)以及研討會(例如2016年10月在中國杭州舉行的“人、動物、機器”研討會)也進行得如火如荼。研究領(lǐng)域及視角非常多樣化,社會學、歷史學、文化學、教育學、經(jīng)濟學、歷史人類學等等都有參與其中。而文化學在經(jīng)歷了近年來的“文化學轉(zhuǎn)向”之后也融入了多個研究領(lǐng)域和研究視角,對文學文本中出現(xiàn)的動物現(xiàn)象進行研究,例如動物形象、人與動物的關(guān)系、寓言中的動物等。本文擬從“文化學”視角出發(fā),結(jié)合歷史人類學理論,試圖探尋歌德小說《中篇》所展現(xiàn)出的19世紀初期德國及歐洲大陸人與動物間的張力關(guān)系。

    《中篇》(Novelle)是歌德晚年的一部作品,發(fā)表于1828年。正如作品的題目所言,這是一部典型的中篇小說,故事情節(jié)有張有弛,引人入勝。從情節(jié)描述的順序上看,大致可分為四個部分:狩獵、出游、打虎、服獅,且各部分情節(jié)發(fā)生的時間、地點和人物各不相同(馬嫽,2009: 136)。但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則不難發(fā)現(xiàn),串聯(lián)起這一系列人物和事件的核心是兩只動物——老虎和獅子。在集市開放的日子里,作為外地人的馴養(yǎng)人一家三口——男人,女人和小男孩——帶著裝在籠子里的一只老虎和一頭獅子來到侯爵所管轄的這一地區(qū),將兩頭猛獸用于展出,以滿足當?shù)厝说暮闷嫘?。然而由于突發(fā)的一場大火,兩只動物從籠子里逃了出來。那只老虎正好撞上出游的侯爵夫人及其侍衛(wèi),侍衛(wèi)拔槍射殺了老虎,令趕來的女人和男孩悲痛不已。隨后男人請求狩獵歸來的侯爵不要傷害那頭獅子,侯爵半信半疑地答應了他的請求,由那小男孩去馴服獅子。故事最終以獅子被男孩的笛聲所征服而收尾。文中,人們對于兩只動物的處理方式是至關(guān)重要的,正如艾克曼在與歌德的談話中所說到的那樣:“我深感榮幸,一讀就讀到了那個至關(guān)重要的地方:眾人圍著那只死老虎站在那里,這時管理員跑來報告,獅子找到啦,正在山上的廢墟中躺著曬太陽哩?!?艾克曼,2015: 175)顯然,接下來描述的小男孩對獅子的馴服是整個故事的高潮和落腳點,因此,早期的翻譯版本也有直接將小說題目譯為《馴獅》的。*參見《歐美名家短篇小說叢刊》下卷,上海:中華書局,1917年。收錄歌德的《Novelle》節(jié)選,譯者周瘦鵑,譯名《馴螄》。此處的“螄”字替代的是“獅”字。

    僅從這樣的題目便能窺見人與動物之間的關(guān)系——征服與被征服——并誘使人去思考這種關(guān)系的產(chǎn)生來源。因為文本發(fā)表的歷史語境正值人類學和動物學發(fā)展的關(guān)鍵時期:即產(chǎn)生于18世紀、經(jīng)過拉馬克主義(Lamarckismus)于19世紀中葉在達爾文那里達到巔峰的進化論盛行的時期。通過對自然界的命名,人確立了自己的中心位置,并且在審視自身與其他動物之間的關(guān)系中定義了自己。正如托馬斯·馬侯所指出的,“因為這種無處不在的人與動物的對比并非自然而然,從某種程度上來看,它是啟蒙人類學的結(jié)果,伴隨它的,一方面是將人看作是更好的動物這一進步樂觀的信念,另一方面則是將動物看作是更好的人的浪漫理想化觀念”(Macho, 2005: 155)。而文中小男孩對獅子的馴服顯然體現(xiàn)了前一種樂觀信念,并且采用藝術(shù)的形式來實現(xiàn)這種馴服更是折射出人對動物的理想化觀念。正如歌德自己所說:“這篇小說的主旨,就在于揭示用愛和虔誠,常常更容易制服狂野的、桀驁不馴的東西,而不是用暴力。由男孩兒與雄獅的關(guān)系體現(xiàn)的這一美好追求,激勵我寫完了小說。這就是理想,這就是那朵花。而絕對現(xiàn)實的情節(jié)的展開就好似一簇簇綠葉,它們只為花而存在,只因為花而有些個意義?!?艾克曼,2015: 185)無論以何種方式去馴服野獸,無論是現(xiàn)實還是理想,其反映出的本質(zhì)仍是人與動物之間征服與被征服的張力關(guān)系。事實上,人與動物之間的這種關(guān)系首先在生存空間的變化上展現(xiàn)出來。以下從三個方面來探討這一問題。

    1 城市空間的產(chǎn)生

    新石器時代革命史無前例地改變了地球上的生存條件。隨著第一批城市的建立,人類的生存空間開始有了劃分:農(nóng)業(yè)領(lǐng)域和城市領(lǐng)域。城市里的居民多為手工業(yè)者和商人,有軍隊護衛(wèi),由神職人員和侯爵貴族等管理和統(tǒng)治。城市內(nèi)部存在著階層關(guān)系,而與外部的聯(lián)系則通過商品交換和戰(zhàn)爭得以實現(xiàn)(Macho, 1997: 69)。小說中所描寫的侯爵所管轄的領(lǐng)土上展現(xiàn)的正是這樣一種空間體驗。集市上有著“堆積如山的貨物”(馬嫽,2009: 116)*本文所用譯本:馬嫽(2009):《中篇》,載于《德語文學與文學批評》第3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第116-134頁。以下凡引自此書的引文僅標明頁碼,不再標明出版信息。,“與其說是集市,倒不如稱之為一次博覽會”(116)。侯爵夫人的出游選擇從城里走,因為“穿過集市廣場,那兒擺著無數(shù)貨攤,看上去就像一座小小的城市或者營地”(119)。人們用“形形色色的貨物來交換”(120)。這些人中混雜著“居住在幽靜的巖石和松柏之間的山里人,也有來自丘陵、鄉(xiāng)野和牧區(qū)的農(nóng)民,還有小城鎮(zhèn)中的手工業(yè)者和各種其他職業(yè)的人們”(121)。

    顯然,在這樣的城市生存空間中,動物已經(jīng)被排除在外。正如文中的老侯爺所說,“我從來不愛騎著馬去穿過那集市和人群聚集的地方,那真是寸步難行啊”(120)。在歐洲西部,19世紀到20世紀,人與自然之間的傳統(tǒng)產(chǎn)生了斷裂。按照英國文化學者約翰·伯格的說法,在這一斷裂之前,動物與人類有著最緊密的聯(lián)系(Berger, 2015: 163)。如果說在史前社會,動物和人類擁有同一個生存空間,那么農(nóng)耕社會和城市化進程所帶來的直接后果便是人類將動物從自己的生存空間中剝離出去。而這種剝離并不是對各自生存空間的劃分,而是以人類對動物生存空間的不斷擠壓為特征。在約翰·伯格看來,在過去的兩百年間,動物漸漸消失了(John Berger, 2015: 163)?;蛘哒f,動物幾乎沒有獨立的不受人類影響的生存空間了(Münch, 1998:11)。動物成為人類工具化和消費化的對象。而工具化和消費化的前提則是對動物的馴化,馴化的目的是使之融入人類生存空間。此時存在于城市空間的動物已經(jīng)在不同程度上被馴化了。它們有著不同的功能,例如狩獵家畜、飼養(yǎng)家畜、勞動力家畜、騎乘家畜等(Thomas Macho, 1997: 70)。對于這些動物,人類已經(jīng)擁有絕對的優(yōu)勢。

    2 叢林空間的斗爭

    如果說,生活在城市空間的動物是被工具化和消費化的同時被邊緣化了的話,那么對于生活在叢林空間的動物來說,要面臨的則是人類不斷的侵入和擠壓。侯爵府上例行的狩獵活動便是很好的證明。人類對于動物的征服欲望盡顯其中。文章一開始便是對侯爵府內(nèi)即將開始的狩獵隊伍的描寫:在侯爵的狩獵主管看來,“在這樣秋高氣爽的日子里,已經(jīng)被推遲的狩獵活動是無論如何也不可以再被耽擱的,侯爵應當以此為自己和那些外來的客人們舉行一場難得的歡慶”(117)。從“狩獵主管”這一職位我們不難看出,狩獵活動是他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并且這對他們來說是“一場歡慶”。歡慶的是什么?是勝利,是獲得獵物,是對動物的徹底征服。獵人們在為這次出征做著一系列的準備工作:“一隊隊整裝待發(fā)的獵人,有的騎馬,有的步行,穿梭忙碌于庭院之內(nèi)。近處,人們匆匆的活動清晰可辨:有的在加長馬鐙,有的在收短馬鐙,有的在傳遞槍支和彈藥,有的在整理褡褳。拴住皮鏈上的狗焦急地向前躥動著……不時有馬兒生氣勃勃地來回踏著步子……”(116)在這里我們要特別注意到,德語原文使用的是Kriegszug一詞,確實具有“戰(zhàn)斗、戰(zhàn)爭”的含義(Goethe, 1979:198)*本文所用原文版本:Goethe, Johann Wolfgang (1979): Novelle. In: Mommsen, Katharina (Hg.): Johann Wolfgang Goethe, Novellen. Frankfurt am Main: Insel Verlag. S. 195-233.。帶著這些已被工具化了的動物們(馬,狗),人們又踏上了獵殺山中野獸的征程。在這里,野獸所在的叢林深處顯然是相異于城市的另一種空間。在這個空間里,人類通過儀式性的狩獵活動來回憶與動物同處一個生存空間時對其的征服,由此來確立自己的中心位置。當然,這時獲得獵物的目的便不再僅僅是獲得食物,而更多的是獲得榮譽和權(quán)力。這一活動在人類早期生存史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之后則成為人類文化的一部分。而在這種文化中,動物成為人類主宰的對象。這從歌德早期構(gòu)思時用了《狩獵》(Die Jagd)為題即可見一斑(Rothmann, 1994: 146)。

    隨著技術(shù)的發(fā)展,人類對于動物的這種征服愈演愈烈。文中的狩獵隊伍為出征準備的不是弓箭,而是槍支和彈藥。在侯爵夫人遭遇猛虎時,身邊的侍衛(wèi)制服它的不再是寶劍,而是手槍。在為捕獲那頭逃離的獅子時,古堡的侍衛(wèi)們準備的也同樣是現(xiàn)代武器——雙筒步槍。德里達認為,在過去的兩個世紀里,人類幾乎達到了對動物的空前的征服。而這種征服的歷史被他稱之為“暴力”(德里達,2006: 139)。然而對于這種強加于動物身上的暴力,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人類并不認為這是違反倫理的,并且還為此找到了冠冕堂皇的理由。比如所謂的“實利主義”(Utilitarismus)理論*參見Melle, Ullrich (1988): Tiere in der Ethik. Die Frage nach der Grenze der moralischen Gemeinschaft. S.252-253. In: Zeitschrift für Philosophische Forschung. Band 42. Heft 2. Meisenheim/Glan: Verlag Anton Hain. S. 247-273. Ullrich Melle在此文中詳細介紹了澳大利亞哲學家P. Singer的“實利主義”理論。。這一理論從利益最大化角度出發(fā)來對事物做出判斷,并認為人類的生存利益大于動物的生存利益。這背后所折射出的典型的人類中心主義思想由來已久。文中的侯爵夫人縱然心有“悲憫之情”,卻仍然對騎士說道:“給它最后一刀吧,我擔心它會用爪子傷到你?!?125)而騎士則想用虎皮為侯爵夫人的雪橇“增點色彩”(125)。這一方面使得動物在死后完成了其功能性的角色,另一方面又彰顯了人類對于動物的權(quán)力。因為在這個年輕人看來,“比起那些抬到勝利者面前的敵人的武器來,是絕對問心無愧的戰(zhàn)利品”(126)。侯爵對于他的這一行為也同樣給予肯定與贊賞,認為這是“不小的成就”(126)。

    3 流動的動物展覽園——動物的異托邦

    與之相對的,文中馴養(yǎng)人一家三口對獅子的馴服從表面上看似乎與暴力無關(guān),然而那不過是一種理想化的演示,其實質(zhì)仍然是剝奪了動物作為獨立、自由的個體的可能性,它們同樣被工具化了。對于侯國的居民來說,馴養(yǎng)人一家三口是來自于另一空間的外來者,這從他們的穿著打扮和語言便能分辨出來。女人的衣裳“還算整潔卻色彩鮮艷樣式奇異”(126),男人“身上的衣服也和婦人男孩一樣花花綠綠,稀奇古怪”(127)。女人“操著一種簡短急促的土著方言”(127)。需要注意的是,德語原文使用的是eine natürliche Sprache(Goethe, 1979:219),似乎暗示這些外來者是更接近自然的一群人,與動物聯(lián)系更加緊密的一群人,然而事實并非如此,這一點我們將在后面談到。他們所帶來的動物也是當?shù)貨]有的,而正因為“當?shù)貨]有”(德語原文使用的是fremd一詞,《Novelle》,第207頁),這才成為他們來到這里的意義所在:即他們帶著這些動物是用來供當?shù)厝藚⒂^的。四處游歷的馴養(yǎng)人代表了另一種空間體驗,同時也代表了另一種侵入動物生存空間的模式——他們?yōu)閯游飿?gòu)建了一種另類的生存空間。在通往郊區(qū)的一塊空地上,在小攤和店鋪的末端,他們用木板搭起了大棚子,而供觀看的老虎和獅子則待在籠子里——事實上,我們應該稱之為“囚籠”(德語原文也使用的Kerker一詞,以示囚禁的意思?!禢ovelle》,第207頁)。這種流動的動物展覽園(Wandermenagerie)興起于18世紀末,在歐洲和美國逐漸成為一種日常消遣文化。這種形式的展示與馬戲團不一樣,它吸引眼球的地方并不在于展示被馴化的動物的表演,而純粹是為了展示其陌生性和獨特性,也就是說是作為一種具有異國風情的外來動物(exotische Tiere)被消費。實際上,這種展示動物的傳統(tǒng)自古羅馬時代就已存在,到中世紀時候常常有展示猴子以及會跳舞的熊(Tanzb?r),而到18世紀后下半葉便已經(jīng)擴展到展示“林中之王”——大象和獅子。馴養(yǎng)人帶著這些動物來到各地進行展覽。動物似乎理所應當?shù)爻闪巳祟愑^看的對象,人類成為主宰的主體,而動物則是承受的客體。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為吸引觀眾所做的廣告招貼畫中,“畫中一只只當?shù)貨]有的野獸被絢麗的色彩襯托得格外兇猛,……一只大老虎正兇猛地撲向一個摩爾人,眼看就要將他撕成碎片;一頭獅子威風凜凜地站立在山岡之上,仿佛眼前沒有他屑于去捕食的動物……”(121)。人類想要看到的是具有野獸本性的動物,然而借助這一手段看到的又只能是“安安靜靜地待在自己的籠子里”(121)的被馴服的動物。這樣的流動動物展覽園可以看作是現(xiàn)代動物園的前身。這些動物被關(guān)在籠子里,與其他種類的動物隔絕,它們的生存完全依賴于它們的喂食者(Berger,2015: 185)。就如文中的女人對著老虎的尸體所哭訴的:“你是那么聽話,你原本會安靜地躺下,等著我們到來的……你曬得太陽是那么少,根本長不健壯啊……每天清晨你只要一醒來,就張開大嘴,露出紅紅的舌頭,仿佛在沖著我們笑一樣,你吼叫著,卻玩耍似的從一個女人手里或者一個孩子的指間吃食!”(127)而所謂馴養(yǎng)人與動物之間更緊密的聯(lián)系除此以外,或許更多地體現(xiàn)在動物是他們賴以生存的手段,這種賴以生存卻并不是指食用,而是將動物作為觀看的對象來謀取利益。對于失去老虎的悲痛,與其說是對昔日朝夕相處的懷念,不如說更是源于因此而喪失的利益。正如女人所哭訴的那樣:“我們?nèi)康某院?,我們所有甘美的食糧都來自這些野獸??涩F(xiàn)在全完了!天哪!天哪!”(127)

    但與人依賴于動物的事實相反的是,在馴養(yǎng)人看來,人類對于動物有著絕對的控制權(quán)力,這一觀點在小男孩父親伴著笛聲馴服獅子的誦詞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可是棕樹林卻是獅子的天下,它統(tǒng)治著那里的所有動物,沒有誰敢違抗它的意志??扇藚s知道該怎么去馴服它,萬獸之王的獅子對人類也懷著敬畏,只因它們是上帝的同類,一如為上帝和他的臣仆們服務的天使?!?130)將人類看作是上帝的同類,這表明人類已經(jīng)將自己和動物完全區(qū)分開來,或者說對立起來,因為他已經(jīng)不再是作為“動物”的人,而是作為“神”的人。正如《人類簡史》的作者尤瓦爾·赫拉利所說,人類經(jīng)歷了“從動物到上帝”的演變:“在7萬年前,智人*一種人類物種,被稱為Homo sapiens.還不過是一種微不足道的動物,在非洲的角落自顧自地生活。但就在接下來的幾千年間,智人就成了整個地球的主人,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夢魘。時至今日,智人似乎只要再跨一步就能進入神的境界,不僅有望獲得永恒的青春,更擁有創(chuàng)造和毀滅一切的神力。”(赫拉利,2014:407)表面上看,獅子最終逃脫了被射殺的命運,然而等待它的卻是更加殘酷的命運——永遠作為馴養(yǎng)人的工具,到處被展出,被觀看。于是,在城市空間與叢林空間之間,人類又構(gòu)建出了另一種空間——流動的動物展覽園。在19世紀,這種流動的動物展覽園逐漸發(fā)展成了公共的動物園,例如倫敦動物園建于1828年,柏林動物園建于1844年。這些公共的動物園也同樣展示著現(xiàn)代殖民權(quán)力。對動物的捕獲和展示象征著對遙遠異國的征服(Berger, 2015:181f)。而動物園又是一種另類空間。這種另類空間被米歇爾·??路Q為“異托邦”(Heterotopien):“在我們的文明中,或許在每種文化和文明中,也有現(xiàn)實的、屬于社會的機構(gòu)領(lǐng)域的真實場所,這些場所同時表現(xiàn)為反場所,一種真正實現(xiàn)了的烏托邦。在這些烏托邦中,現(xiàn)實的場所在文化中都同時被再現(xiàn)、質(zhì)疑并轉(zhuǎn)換為其反面。同時,這種場所又處于所有場所以外,盡管這種場所完全可以確定下來。由于這些場所與它們所反映的、所談論的所有場所完全不同,與烏托邦相對,所以我稱它們?yōu)楫愅邪睢!?Foucault, 1992: 39)

    人類出于自身的需求,無論是生存還是消遣,為動物構(gòu)建了它們的異托邦,并且將這種構(gòu)建理想化。但這仍然無法掩飾人類與動物之間的實質(zhì)關(guān)系。正如約翰·伯格所說:所有帶有強迫性質(zhì)的處所——猶太隔離區(qū)、貧民窟、監(jiān)獄、精神病院、集中營——都與動物園有著某些共同點(Berger, 2015:187)。

    歌德的《中篇》展現(xiàn)的19世紀初德國與歐洲大陸的人與動物之間的關(guān)系只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小小篇章。從一開始,人與動物的關(guān)系就是緊密而又矛盾的。從物種演變和發(fā)展的角度來看,人類這一物種的產(chǎn)生勢必和其他物種之間存在著生存競爭??梢哉f,人類在生存初期對于動物的依賴性極高,無論是從提供食物還是衣物的角度來說。動物存在的歷史遠比人類的歷史更久,也就是說,動物并不依賴人類而存在,但反過來看,卻并不存在人類單獨存在的歷史。然而,人類從動物到神的過程向我們展示了人類中心主義的導向性。人類在不斷改善自身的生存空間的同時也在不停地破壞地球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其他動物的生存空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急劇惡化,而且就算是人類相關(guān)的改進,也還需要再長時間觀察才能判斷是否利大于弊,是否能夠延續(xù)(赫拉利,2014:408)。再回到動物這一概念,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個詞本身就包含著人類對它的理解,即除去人類以外的任何生物。就像德里達大聲疾呼地那樣:“是的,動物,好一個詞!動物是人給自己以給予權(quán)力時所給出的一個詞……他們給自己這個詞是為了用一個單個的概念‘動物’來將許多的生物都關(guān)進畜欄,他們?nèi)绱苏f。并且他們給自己這個詞,同時依照他們自己,為他們保留,為了人類,對于詞的權(quán)力,名稱、動詞、定語、詞的語言,總之是對正在討論的他者將會被剝奪的東西,那些被關(guān)在獸類的廣闊的土地中的畜欄里的:動物。”(德里達,2006: 146)

    參考文獻:

    Aristoteles.2014.Politik.NachderübersetzungvonFranzSusemihlundherausgegebenvonBurghardK?nig[M]. Reinbek bei Hamburg: Rowohlts Enzyklop?die.

    Berger, John. 2015.WarumsehenwirTierean?In:Borgards,Roland/K?hring[M]. Esther (Hg.) u. a.: Texte zur Tiertheorie. Stuttgart: Reclam. S. 163-188.

    Foucault, Michel.1992. Andere R?ume[G]∥ Barck, Karlheinz u.a. (Hg.).Aisthesis.WahrnehmungheuteoderPerspektiveneineranderensthetik. Leipzig. S. 34-46.

    Goethe, Johann Wolfgang.1979. Novelle[G]∥ Mommsen, Katharina (Hg.):JohannWolfgangGoethe,Novellen. Frankfurt am Main: Insel Verlag. S. 195-233.

    Hegel, G.W.F.1970.Ph?nomenologiedesGeistes,Theorie-Werkausgabe.BandIII[M]. Herausgegeben von E. Moldenhauer und K.M.Michel. Frankfurt am Main.

    Macho, Thomas. 2005. Zoologiken: Tierpark, Zirkus und Freakshow[G]∥ Theile, Gert (Hg.):Anthropometrie.ZurVorgeschichtedesMenschennachMa?. München: Wilhelm Fink. S. 155-178.

    Macho, Thomas. 1997. Tier.[G]∥ Wulf, Christoph (Hg.):VomMenschen.HandbuchHistorischeAnthropologie. Weinheim und Basel: Beltz Verlag. S. 62-85.

    Münch, Paul.1998. Tiere und Menschen. Ein Thema der historischen Grundlagenforschung[G]∥ Münch, Paul (Hg.):TiereundMenschen.GeschichteundAktualit?teinesprek?renVerh?ltnisses. Paderborn: Ferdinand Sch?ningh. S. 9-34.

    Nitzsche, Friedrich.1980. Vom Nutzen und Nachteil der Historie für das Leben[G]∥S?mtlicheWerke,KritischeStudienausgabe,BandI,herausgegebenvonG.ColliundM.Montianari. München/Berlin/New York.

    Rothmann, Kurt.1994.KompaktwissenJohannWolfgangGoethe[M]. Stuttgart: Reclam.

    Rieke-Müller, Annelore/Dittrich, Lothar.1999.UnterwegsmitwildenTieren[M]. Wandermenagerien zwischen Belehrung und Kommerz 1750-1850. Basilisken Presse.

    Thieme, Frank.2015. Einleitung[G]∥ Brucker, Renate (Hrsg.):DasMensch-Tier-Verh?ltnis.EinesozialwissenschaftlicheEinführung.Wiesbaden. S. 1-21.

    艾克曼.2015.歌德談話錄(上)[M].楊武能,譯.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德里達.2006. 我所是的動物[G]∥解構(gòu)與思想的未來.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赫拉利,尤瓦爾.2014.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M].林俊宏,譯.北京:中信出版社.

    馬嫽.2009.歌德《中篇》評析[G]∥德語文學與文學批評:第3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馬嫽.2009.中篇[G]∥德語文學與文學批評:第3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猜你喜歡
    生存空間獅子人類
    人類能否一覺到未來?
    人類第一殺手
    好孩子畫報(2020年5期)2020-06-27 14:08:05
    1100億個人類的清明
    獅子的噴嚏
    快樂語文(2019年12期)2019-06-12 08:41:50
    獅子魚
    人類正在消滅自然
    奧秘(2015年2期)2015-09-10 07:22:44
    職業(yè)化院長尚無生存空間
    生存空間
    時尚北京(2014年12期)2014-09-10 07:22:44
    驕傲的獅子等
    威風凜凜的獅子
    新沂市| 稻城县| 合阳县| 同江市| 永靖县| 岐山县| 桦川县| 日喀则市| 繁昌县| 平凉市| 凌海市| 高阳县| 昌邑市| 卓尼县| 通辽市| 抚州市| 曲水县| 左权县| 耿马| 景德镇市| 迁西县| 姜堰市| 高淳县| 大足县| 东丽区| 新昌县| 克拉玛依市| 新兴县| 教育| 扎赉特旗| 怀来县| 崇文区| 临夏县| 兴仁县| 巴林右旗| 杭锦后旗| 龙口市| 周宁县| 宿松县| 大安市| 贵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