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寧生,張 磊,王 穎,李先平,潘哲超*
(1.云南省農業(yè)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205;2.農業(yè)部云貴高原馬鈴薯與油菜科學觀測實驗站,云南 昆明 650200)
大春馬鈴薯(2~4月播種,8~10月收獲)是云南省的主要種植模式。2012年大春馬鈴薯種植面積與2011年基本持平,約為40萬hm2。大春種植地區(qū)多氣候冷涼,是傳統(tǒng)的馬鈴薯種植區(qū)域,可選擇種植的其他作物較少,整個大春種植因后期雨水多且集中,晚疫病發(fā)生嚴重,造成大量減產,平均產量0.8 t/667m2左右,總產量約為540萬t?!献?8’是云南省大春馬鈴薯重要的主栽品種之一。近幾年,因晚疫病大爆發(fā),‘合作88’盛花期死亡,該品種的晚疫病抗性減弱,造成嚴重減產,有時產量僅為晚疫病發(fā)病較輕年份的一半[1]。
用多種殺菌劑進行田間晚疫病防治試驗是近年來常見的研究工作[2-11]。針對生產中出現的嚴重問題,本研究用代森錳鋅、氟啶胺、氟嗎啉錳鋅、甲霜靈·錳鋅、精甲霜靈·錳鋅、霜脲·錳鋅、雙炔酰菌胺、惡霜·錳鋅、烯酰嗎啉9種藥劑進行云南主栽品種‘合作88’的田間晚疫病防治試驗,為該品種生產上的晚疫病防治提供參考意見。
當地主栽品種‘合作88’,種薯來源為會澤縣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
田間試驗設在會澤縣待補鎮(zhèn)野馬村的云南省農業(yè)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的繁種基地(N 26°6'44.86'',E 103°21'8.98''),海拔 2 654 m。所在的會澤縣為云南省大春馬鈴薯生產典型生產區(qū),種植面積達5.3萬hm2。前茬作物為蘿卜,地勢平坦整齊且土壤肥力均勻。供試土壤為棕壤,pH 5.38(在水土比5∶1(質量比)條件下測定),有機質55.08 g/kg,水解性氮192.49 mg/kg,有效磷24.36 mg/kg,速效鉀124.00 mg/kg,交換性鈣2 410.33 mg/kg,交換性鎂230.11 mg/kg,有效硼0.59 mg/kg。
共設9個處理和1個空白對照,每處理4次重復,小區(qū)為4行區(qū),小區(qū)面積13.3 m2(4.75 m×2.8 m),隨機區(qū)組排列,共40個小區(qū)。采用當地的馬鈴薯栽培種植模式,單行平播后起壟。在播種前10 d切種薯,切后攤開晾干裝袋備用。壟寬0.70 m,株距0.25 m,種植密度4 000株/667m2。底肥施復合肥(N 15%,P2O515%,K2O 15%)100 kg/667m2,不施農家肥。2015年3月13日播種,播種采用人工進行,6月2日中耕追肥:追施尿素(N 46%)20 kg/667m2,氯化鉀(K2O 60%)12.5 kg/667m2。晚疫病防控6月30日開始,9月17日結束,藥劑為9種(表1),處理時間分別為6月30日、7月11日、7月17日、7月24日、7月31日、8月7日、8月14日、8月21日、8月28日、9月8日、9月25日。10月16日收獲。
氣象資料來自云南省農業(yè)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設置在試驗地的氣象記錄儀(系馬鈴薯晚疫病監(jiān)測預警系統(tǒng),由北京匯思君達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在生長期統(tǒng)計發(fā)病率,并用病情發(fā)展曲線下面積(Area under disease progress curve,AUDPC)[12]來評估植株的晚疫病發(fā)病嚴重程度,計算公式:
其中t:指接種后每次調查的天數;y:指每次調查時感病葉面積的比例;n:指調查的次數。
防治效果的計算公式:
防治效果(%)=[1-(T-T0/CK-CK0)]×100
式中:T0為防治區(qū)初始AUDPC,T為防治區(qū)終期AUDPC,CK0為對照區(qū)初始AUDPC,CK為對照區(qū)終期AUDPC。
8月21日每處理小區(qū)隨機采集健壯和長勢一致的馬鈴薯植株6株,調查株高等農藝性狀。在收獲期實測產量和大薯率。
數據用DPS 16.05高級版數據分析系統(tǒng)分析,采用新復極差法檢測差異,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7繪制圖表。
從氣象情況可知(表2),試驗地3~9月最高氣溫高于21℃,6~10月的平均濕度都高于80%,均適宜晚疫病發(fā)生和蔓延。從不施藥劑處理的對照看(圖1),6月底發(fā)病,8月初發(fā)病程度比較嚴重,8月底全部死亡,說明當地晚疫病發(fā)病比較嚴重。
表1 處理藥劑及用量Table 1 Fungicide name,active ingredient,and dosage
表2 試驗地氣象資料Table 2 Climate information for experimental field
圖1 不同處理發(fā)病率變化Figure 1 Disease development curves of various treatments
對照7月下旬即開始發(fā)病,8月上旬發(fā)病率達40%,中旬達80%,下旬達100%,而其他藥劑處理,則發(fā)病率長期保持低水平(圖1)。9月7日各藥劑處理AUDPC值均未超過20%,說明打藥處理較好地保護了植株的生長,9月中下旬,各藥劑處理表現出一定的防效差異,其中25%雙炔酰菌胺、10%氟嗎啉+50%代森錳鋅、8%霜脲+64%代森錳鋅、500 g/L氟啶胺藥劑處理發(fā)病率在9月25日也均未超過40%,植株獲得了較好的保護。并且所有的藥劑與對照相比,其AUDPC值差異極顯著。在9個藥劑中,4%精甲霜靈+64%代森錳鋅效果較差一些,與除8%惡霜+56%代森錳鋅、96%烯酰嗎啉外的6種藥劑的AUDPC值差異顯著。
病情發(fā)展曲線下面積(AUDPC),對照顯著高于藥劑處理。而藥劑處理之間,差別不是很大(表3)。防效最高是500 g/L氟啶胺,為93.2%,最低是4%精甲霜靈+64%代森錳鋅,為81.0%。
對照(清水),株高明顯降低,顯示其未生長完全即死亡,產量也比較低,為1 494 kg/667m2。相較對照,各打藥處理,產量和商品薯率明顯提高,表現較好的藥劑是500 g/L氟啶胺、10%氟嗎啉+50%代森錳鋅、8%霜脲+64%代森錳鋅、25%雙炔酰菌胺、80%代森錳鋅藥劑。藥劑防治,增產幅度比較大,增幅在91.3%~180.5%,主要原因是對照死亡后1個月,藥劑防治植株發(fā)病率仍然不是很高,結薯期較長,10月16日才收獲,此時部分植株死亡的原因是霜凍,而非病害或營養(yǎng)缺乏,這樣藥劑防治的植株就較對照的生育期要長40 d左右。較輕的發(fā)病率成就了較高的產量(圖2)。
對不同藥劑防治‘合作88’晚疫病進行經濟效益評價。增加的經濟效益最高達3 629.5元/667m2。其中500 g/L氟啶胺、8%霜脲+64%代森錳鋅、10%氟嗎啉+50%代森錳鋅純收益在3 000元/667m2以上,25%雙炔酰菌胺、80%代森錳鋅、10%甲霜靈+60%代森錳鋅、8%惡霜+56%代森錳鋅純收益在2 000元/667m2以上,其他2種藥劑的純收益也接近2 000元/667m2。這明顯高于不打藥對照的收益,結果顯示,‘合作88’藥劑防治,經濟效益十分可觀(表4)。
表3 ‘合作88’藥劑處理結果Table 3 Yield statistics of different fungicide treatments on'Hezuo 88'
圖2 AUDPC與產量關系Figure 2 Relation between AUDPC and yield
表4 藥劑處理經濟效益Table 4 Economic benefit of different fungicide treatments on control of potato late blight
藥劑防治與否,防治效果差別較大。在施肥較好的情況下,無藥劑防治,產量僅能達到1 494 kg/667m2,而一旦施藥,則產量基本翻一番以上。原因是打藥防治,生育期延長了40 d左右。根據門福義[13]的研究,在塊莖增長期,在適宜的條件下,一株植株塊莖每天可增鮮重10~50 g以上,本試驗的種植密度為4 000株/667m2,則每天可增加的塊莖產量為40~200 kg/667m2,40 d則可增加1 600~8 000 kg/667m2,所以,是較長的生長期成就了較高的產量。在本實驗中,施肥采用測土配方,采用較高的肥料量,目標產量為3 000 kg/667m2。因此,‘合作88’獲得高產的原因是:由于充足的養(yǎng)分和晚疫病防治而獲得的較長的生育期。實驗結果表明在‘合作88’的大春種植中,要注意藥物防治。晚疫病防治是大春馬鈴薯生產的重要技術手段,這一結果與之前的研究意見是一致的[14]。必須指出,在本試驗中,株高較高,最高達173.7 cm,有徒長的跡象,如果控制徒長,產量還能進一步增加。
本試驗是一種藥劑用到底,中間沒有換藥劑,顯示病菌的抗藥性,尚不是問題的主要方面。藥劑輪換使用,可能效果更好,這需要在今后的試驗中使用。
有幾種藥劑有必要加以說明。代森錳鋅,在中國馬鈴薯產區(qū)廣泛用于晚疫病的防治,而且成本低,效果也較好[4,10,11],與本試驗的結果一致。除此之外,作為廣譜性的殺菌劑,且有的劑型耐雨水沖刷,藥劑殘留也較小[15],值得充分重視,在生產中充分利用。
氟啶胺不但防治效果好,而且對馬鈴薯的增產效果比較明顯,各藥劑在生長后期表現出的防治效果的差異性,也值得進一步研究。
雙炔酰菌胺,在河北防治晚疫病效果達82.7%[4]。本試驗結果也顯示其作用比較好。
烯酰嗎啉屬于烯酰嗎啉類化學藥劑,在貴州、河北等地對馬鈴薯晚疫病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但均低于70%[4,7]。這與本試驗結果類似,該藥劑的優(yōu)點是價格比較便宜,容易被農民接受。惡霜·錳鋅是代森錳鋅和噁霜靈的復配劑,在甘肅報道對馬鈴薯晚疫病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和增產效果[10],但本試驗結果顯示其效果一般。
值得一提的是甲霜靈·錳鋅也有一定防治效果,其效果也不比精甲霜靈·錳鋅,惡霜·錳鋅、烯酰嗎啉等藥劑差,提示在‘合作88’的生產中,甲霜靈·錳鋅可以與烯酰嗎啉輪換使用(因兩者使用成本都低,農民更易接受)。
作為黃皮紅肉的品種,‘合作88’在市場上歡迎度較高,在目前尚無其他晚疫病抗性較好的此類品種之前,為保證生產,進行藥劑防治是保障高產穩(wěn)產的有效手段。由于云南大春雨水較多,在選擇藥劑時還需要考慮耐雨水沖刷問題,目前一些藥劑的新劑型如代森錳鋅的新劑型、氟啶胺等都耐雨水沖刷,能解決在雨季施藥的有效性問題。
[1] 隋啟君,包麗仙,白建明,等.2012年云南省馬鈴薯產業(yè)發(fā)展狀況分析[M]//陳伊里,屈冬玉.馬鈴薯產業(yè)與農村區(qū)域發(fā)展.哈爾濱:哈爾濱地圖出版社,2013.
[2] 劉瓊光,陳洪,羅建軍,等.10種殺菌劑對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與經濟效益評價[J].中國蔬菜,2010(20):62-67.
[3] 李曉敏.幾種殺菌劑防治馬鈴薯晚疫病田間藥效試驗[J].南方農業(yè),2010(3):68-69.
[4] 王麗,王文橋,孟潤杰,等.幾種新殺菌劑對馬鈴薯晚疫病的控制作用[J].農藥,2010,49(4):300-302,305.
[5] 楊蘭芳,吳德喜,趙劍鋒,等.不同殺菌劑對馬鈴薯晚疫病的田間防效試驗[J].中國馬鈴薯,2014,28(3):172-174.
[6] 胡尊艷.幾種新殺菌劑對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效篩選試驗[J].作物雜志,2010(3):85-86.
[7] 彭麗娟,馬永操.5種藥劑防治馬鈴薯晚疫病田間藥效試驗[J].貴州農業(yè)科學,2009,37(12):115-117.
[8] 彭曉明,張志東,黃芝棟,等.幾種藥劑對馬鈴薯原種晚疫病的控制及對產量影響的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35(3):250-253.
[9] 孫秀梅,馬顏亮,白雅梅,等.黑龍江省馬鈴薯晚疫病菌對甲霜靈藥劑的敏感性測定[J].中國馬鈴薯,2009,23(2):72-74.
[10] 王長魁,王多成.不同殺菌劑對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及經濟效益分析[J].中國馬鈴薯,2009,23(5):290-292.
[11] 趙多長,魯愛軍,盧凱潔,等.天水市馬鈴薯晚疫病的發(fā)生和綜合防治措施[J].中國蔬菜,2009(15):24-26.
[12] 李文娟,Forbes Gregory A,謝開云.馬鈴薯晚疫病發(fā)病程度田間觀察記錄標準的探討[J].中國馬鈴薯,2012,26(4):238-246.
[13] 門福義.馬鈴薯的生育時期與產量形成[J].寧夏農業(yè)科技,1985(6):41-45.
[14] 田應金,徐寧生,桑月秋,等.云南省地方馬鈴薯品種‘伽馬2號’的肥料需求[J].中國馬鈴薯,2014,28(5):295-300.
[15] 秦冬梅,徐應明,黃永春,等.代森錳鋅及其代謝物乙撐硫脲在馬鈴薯和土壤中的殘留動態(tài)[J].環(huán)境化學,2008,27(3):305-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