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紀
沿著滇緬公路向西南行,出昆明,過楚雄、大理,后翻越高聳入云刀削壁立的高黎貢山,跨過奔騰咆哮氣勢磅礴的怒江大峽谷,在感嘆這地勢險惡時,眼前卻不經意地出現(xiàn)一座溫柔的小城——騰沖。而和順,位于縣城西南4公里處。
和順古名陽溫暾,是一座具有600多年歷史的古鎮(zhèn)。因境內有一條小河繞村而過,更名“河順”,后取“士和民順”之意,改為“和順”。古鎮(zhèn)住宅從東到西環(huán)山而建,成千幢粉墻黛瓦的民居鱗次櫛比,漸次遞升,綿延兩三公里。一座座古剎、祠堂、牌坊、明清古建疏疏落落圍繞著這塊小壩子。盡管歲月流逝,和順如一朵清蓮,固執(zhí)地堅守著那份古樸與寧靜,不染風塵。
走進古鎮(zhèn),一座高大的牌坊映入眼簾,上書“和順順和”,背面是“里仁”二字。前行幾步拐個彎兒,見到一個很大的荷塘,四周古樹環(huán)繞,倒影妙趣橫生,野鴨在荷花間追逐戲水嗚叫,連老牛也時不時地發(fā)出“哞哞哞”的聲音,牧童則哼唱起了那些知名或不知名的童謠,這不是一曲美妙的協(xié)奏曲嗎?而峰巒疊嶂的遠山,精致典雅的古鎮(zhèn),又為這曲交響樂作了最佳的舞臺背景。
初夏的清晨,推開客棧的木門,清風拂面,晨光淡淡地撒在有著百年歷史的石板路上。古鎮(zhèn)的小巷雖彎曲,卻不逼仄。據了解,這里古色古香的傳統(tǒng)民居多達一千多幢,其中明清民居有一百多幢,被譽為中國古代建筑的活化石。你可以領略到徽派建筑粉墻黛瓦的神韻,也可以尋覓到西方建筑的諸多元素。宅院中尤具地域特色的是以火山石堆砌的石階,遇到雨水天氣,能很好地起到防滑作用。
有一座古建筑因樓房沿巷道的曲線修砌,所以和順人形象地把它稱為“彎樓子”。它不僅是一座民居,也是著名商號“永茂和”的李氏家族代稱?!皬潣亲印睘槿M三房一照壁的庭院組合式建筑群,現(xiàn)被辟為“民居博物館”。“永茂和”商號很牛,在騰沖商界有“東董西董彎樓子”之美譽。清道光年間,商號主人到緬甸經商謀生,逐漸發(fā)展成為跨國商號,總號設在緬甸曼德勒,上海、拉薩、昆明、下關、保山、騰沖等地設有分號。商號歷經五代人,有上百年的輝煌歷史。
劉氏宗祠建于清咸豐五年,臨溪伴水,錯落有致。宗祠兩側園中植以梅蘭竹菊,環(huán)境清幽,存有乾隆時“永免錢糧”“保我子孫”的古碑和漢高祖劉邦、光武帝劉秀、昭烈帝劉備的三祖遺訓碑;有目前國內最大的“家堂”(供奉祖先的神龕);宗祠內匾聯(lián)、題詞比比皆是,彌漫著濃濃的文化氣息。
和順歷史上出了8個舉人,403個秀才,而且還有著中國最大的鄉(xiāng)村圖書館——和順圖書館。其前身是清末和順同盟會員寸馥清組織的“咸新社”和1924年成立的“閱書報社”,后經海外華僑和鄉(xiāng)人捐資贈書,于1928年擴建為圖書館,1938年新館舍落成。迄今有藏書7萬多冊,古籍、珍本1萬多冊,內有胡適、熊慶來、廖承志、李石曾等諸多文化大家的題字。圖書館為中國傳統(tǒng)的樓房建筑,拾級而上,依次是大門、中門、花園,然后是圖書樓藏珍樓、景山花園等。
圖書館不遠處有總兵府、艾思奇故居等建筑。再往前就到了元龍閣,它建于明代崇禎年間,清朝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重建,是儒、釋、道三教合一的道觀。元龍閣前面一彎碧水蕩漾,名日龍?zhí)?,背后是古樹參天的黑龍山。由山門、龍王殿、三宮殿、魁星閣、觀音殿組成,構思奇巧,背靠青山,面臨綠水,宛若人間仙境。閣內許多名家名聯(lián),愈加增添了元龍閣的高古氣氛。清晨的龍?zhí)栋嘴F飄飄,因為這里的水溫較高,遇到冷空氣便形成白霧,到這里走走會頓覺神清氣爽。
我喜歡從十字小街往鎮(zhèn)子南邊中天寺和張家坡的方向閑逛,這一帶基本見不到游客的身影,整個小鎮(zhèn)唯獨這邊還有百年前用火山石鋪成的“燈芯路”,路面由三趟石板鋪成,中間一溜大石板,兩邊是些碎石板。以前和順的規(guī)矩是:成年人若在路上遇到長輩或小孩,就必須把中間的那一趟石板讓出來,小鎮(zhèn)的溫良與謙恭,就在這樣的小細節(jié)上不經意地顯現(xiàn)。偶爾也會碰到當地男人牽著馬從身邊經過,小巷悠長,干凈而溫暖,鈴聲叮當里,人和馬早已逶迤遠去。
老街小巷記錄了這個小鎮(zhèn)最瑣碎的生活細節(jié),小鎮(zhèn)的博物館卻正在展出更為鮮活而久遠的記憶。在“大馬幫博物館”里,那些茶馬古道上馬蹄嗒嗒踏過的老物件依然帶著熱帶雨林的蠻煙瘴雨的氣息。
騰沖是古代川、滇、緬、印南方陸上“絲綢之路”必經之地,而古鎮(zhèn)就在“官馬大道”之旁,因此成為西南最大的僑鄉(xiāng)。400多年前,這里的村民就開始“走夷方”。和順的馬幫載著黃絲、茶葉、綢緞、白銀換回了玉石、琥珀、象牙、虎骨。那些在外闖蕩的馬幫男人,把財富帶回和順的同時,也帶回了美國的烤爐、印度的漆盤、英國的相機等等。如今你在古鎮(zhèn)進入一家院落,很有可能會見到那些100年前產自歐洲、北美的“洋貨”。男人在馬幫的駝鈴聲里踏上征程,他們馱回來的,遠不止這些,還有赫胥黎的《天演論》,周璇的《夜上?!贰?0世紀中葉的時候,這個小鎮(zhèn)在“家”的有5000多人,在夷方的卻有7000人,分布在20多個國家。
村莊因水而靈動,沿著河,向古鎮(zhèn)深處走去。落花覆蓋著河水,清凌凌地從小鎮(zhèn)里流過。和順有很多依姓氏而建的小巷,每個巷道口幾乎都有月臺。石欄、石凳、石臺一應俱全。月臺的方向很有講究,冬可向陽取暖,夏可避暑納涼。鄉(xiāng)親族人聚在這里,國是大計、村中趣事、鄰里娶親嫁女的消息就如新聞一樣隨時播出,熱鬧了小村單調的時光。總覺得它與巴黎街頭的咖啡館、日本的小酒館、南洋的冷飲攤有相似的地方,是最具人性化的社區(qū)建筑設計。
小鎮(zhèn)邊上還有一處好玩兒的地方——陷河。從賈家壩順坡而下,穿過一片濃密的樹林,一直西去就走到了鎮(zhèn)子西邊清澈的陷河邊。陷河水草豐茂,野鴨水鳥嬉戲其間。清晨的陷河上霧氣氤氳,仙氣裊裊,泛舟其中,田園野趣,令人沉醉。和順游子有詞云:“家鄉(xiāng)好,最好陷河頭,綠柳叢中穿紫燕,紅蓮塘畔臥青牛,結伴泛孤舟。”
有趣的是,每隔一段有一個古樸典雅的小亭子矗立在水邊,俊俏的姑娘或打扮樸素的村婦便在這里浣紗洗衣。原來,這是全國獨有的“洗衣亭”,在和順有6座。洗衣亭可以洗衣納涼,也可以遙望遠方,寄托相思。和順男人亦儒亦商亦農亦走四方,為了讓家中的女人在洗衣時不被風吹日曬,就建了這樣的亭子。這是遠走他鄉(xiāng)的男人對自己女人最平易也最溫柔的饋贈。
遙望在洗衣亭下洗衣的姑娘,一縷凄美又溫柔的情愫涌上心頭。公益洗衣亭,應該也是世上最溫柔的建筑吧,那些不能在身邊為自己女人擋風遮雨的男人,用這樣實實在在的載體表達著默默的關愛。
漸漸地,來這里洗衣的女子多了起來,河水舒緩,女人們神情平靜,河畔田野里白鷺也開始嬉戲了。她們看到我在拍照,大多羞澀地低下頭去,只有身邊可愛的孩子,一直好奇地緊盯著鏡頭。
黃昏時分,小鎮(zhèn)上游客散盡,我的腳步停在了雙虹橋邊,這兩座石拱橋跨河而建,因形似雙虹臥波而得名,據傳建于清道光年間。兩橋造型精美,橋畔綠柳成蔭。這里有小鎮(zhèn)傍晚最美的風景。
此時,太陽恰在西山頂上,柔和的光線讓橋邊的兩座牌坊都沁著溫潤的色澤,樹影橋影倒映水面,暮色四合,鄉(xiāng)村的田野開闊而遼遠。極目遠望,阡陌縱橫,幾個幼小的身影雀躍在橋畔小路上。晚風過處,荷花池里荷葉迎風,老宅屋頂上的炊煙輕輕騰起了,農家酒菜的濃香從灶臺上飄來??吭谑瘷谏?,望著高遠的天空,心中便有了無限的寧靜與平和。
編輯:耿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