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茜雯
[摘 要]近年來,漢語教師志愿者在海外的文化適應情況備受關注,但是目前多數(shù)學者主要關注漢語教師志愿者跨文化適應情況,以及影響因素,很少有人關注文化適應與教學活動之間的關系。本文通過與赴泰漢語教師志愿者訪談,從影響跨文化適應的因素角度分析他們的教學行為,從而發(fā)現(xiàn)文化適應與教學活動之間的關系,并提出相應的意見,以期幫助海外漢語教師志愿者順利完成漢語教學和文化推廣任務。
[關鍵詞]文化適應;漢語教師志愿者;教學活動
[中圖分類號] G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8)01-0116-03
隨著我國經(jīng)濟不斷發(fā)展,國力日益強盛,中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日益加深。同時,在“一帶一路”發(fā)展戰(zhàn)略影響下,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流越發(fā)頻繁??鬃訉W院作為漢語推廣及中國文化傳播的重要平臺,每一年有大批的漢語教師志愿者被派往海外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他們身上不僅肩負著非目的語環(huán)境下的漢語教學任務,也承擔著中國文化傳播的重任,他們是“中國名片”。文化傳播必然離不開人與人間的交流,也必然會引起多種文化的交流與碰撞,因此漢語教師志愿者在海外的文化適應情況成了當前專家、學者們關注的焦點。漢語教師志愿者的文化適應情況不僅影響著他們在赴任國的工作和生活,更重要的是也會影響其教學行為,從而影響他們的教學效果。作為一名漢語教師志愿者,克服內(nèi)心的焦慮、不安,調(diào)適心情,對于我國對外漢語教學事業(yè)及其自身發(fā)展意義重大。
一、理論依據(jù)
早在1986年,F(xiàn)urnham與Bochner便提出了文化學習理論,主要從行為的角度看待文化適應問題。他們提出因為缺乏特定文化知識和社會技能導致了跨文化適應問題,強調(diào)了學習目的文化知識和語言以及跨文化相關知識和技能的重要。[1]除此之外,Berry于1997年針對跨文化適應影響因素提出了焦慮處理理論,從情感角度看待跨文化適應問題,突出個體特征和環(huán)境特征的相互作用,強調(diào)了處理因“文化休克”而產(chǎn)生的心理焦慮策略的重要性。[2]
通過這兩種理論可以總結(jié)出影響跨文化適應的因素主要包括掌握目的語文化知識和語言、文化距離、與目的語文化人群交往程度、文化適應模式、個體性格、社會支持、心理預期值、處理文化適應問題的策略等。本文主要從心理預期、個人知識、與當?shù)亟處煂W生溝通交流程度、社會支持這四個方面分析文化適應情況對于漢語教師志愿者教學行為的影響。
二、國內(nèi)研究現(xiàn)狀
“文化適應”的概念最早由美國人類學家Red Field,Ralf Linton和Melville Herskovits等人提出。自2006年國家漢辦開始實施漢語教師志愿者計劃起,每一年都會招募大量志愿者派往海外從事對外漢語教學及中國文化傳播工作。僅以泰國為例,到2016年為止,在泰國的中國漢語教師志愿者累計超過1萬人。由于不同國家和地區(qū)都有著不同的文化特色,漢語教師志愿者在海外赴任期間必然會遇到跨文化沖突的問題,因此大多數(shù)學者以研究某一赴任國的漢語教師志愿者文化適應情況為主,而關于文化適應對漢語教師志愿者教學行為的影響方面的研究較少。安然,魏先鵬在《赴泰漢語教師志愿者心理濡化研究》中基于心理預期、心理壓力、皮格馬利翁效應、社會認可度等影響因素分析了赴泰漢語教師志愿者的心理濡化現(xiàn)象(2012)。[3]呂俞輝,汝淑媛在《對外漢語教師海外工作跨文化適應研究》中較為全面地從生活適應、工作適應、溝通交往等方面分析了海外漢語教師的跨文化適應情況(2012)。[5]吳建義在《漢語教師志愿者在泰跨文化交際》一文中,以霍夫斯泰德文化維度為導向,從權力距離、不確定性規(guī)避、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男性化與女性化、長期取向與短期取向五個維度分析了中泰文化差異,從而得出了漢語教師志愿者在泰期間跨文化交際啟示。[6](2014)陳梓楠在《海外漢語教師志愿者教學中的文化休克問題探析》通過對某位在菲律賓任教的漢語教師志愿者的案例分析,得出了教學中出現(xiàn)文化休克的原因及克服途徑(2015)。[4]
通過中國知網(wǎng)以“文化適應”“漢語教師志愿者”“文化休克”等關鍵詞進行搜索,以2006-2017定位時間跨度,搜索出96篇論文,其中涉及教學適應的有3篇,由此可見,針對漢語教師志愿者的文化適應對教學行為的影響研究較少。
三、主要發(fā)現(xiàn)
本文以文化適應理論和焦慮處理理論為基礎,采用訪談的形式對20名在泰國的漢語教師志愿者進行采訪,通過了解他們的自我認知情況和經(jīng)歷總結(jié)出他們文化適應特點并分析出他們的教學行為是否受到影響,哪些環(huán)節(jié)受到影響,從而提出相應的對策。
這20名漢語教師志愿者遍布泰國各地,專業(yè)背景除了對外漢語方向及漢語國際教育,也包括英語、泰語、新聞學、管理學等,任教的經(jīng)歷為1-3年不等。另外,此次訪談大綱是根據(jù)研究目的和研究內(nèi)容進行設計的,訪談時間為50分鐘,主要涉及與教學行為有關的三個環(huán)節(jié),即課前準備階段、實施調(diào)控階段、課后總結(jié)反思階段。本文主要從心理預期、個人知識、與當?shù)亟處煂W生溝通交流程度、社會支持這四個方面分析文化適應情況對于漢語教師志愿者教學行為的影響。
(一)心理預期值對教學活動的影響
心理預期值一般是指旅居者在進入其他文化之前,對社會生活、文化適應等方面的想象。通過對漢語教師志愿者的訪談,筆者發(fā)現(xiàn)心理預期值高于實際情況的漢語教師志愿者在課前準備階段會將教學過程預想得較理想化,對學生回答問題或參與教學活動時出現(xiàn)的突發(fā)情況的處理,準備得不夠充分,會產(chǎn)生焦慮、緊張的情緒,從而干擾教學計劃實施,影響整個課堂教學節(jié)奏,沒有達到預設的教學效果。心理預期值接近實際情況或略低于實際情況的漢語教師志愿者在課前準備階段不會將課堂情況理想化,會提前考慮到一些突發(fā)情況并想好應對辦法或者向其他教師請教,對于整個教學活動的把控較好,不會產(chǎn)生焦慮或失落的情緒。
因此,漢語教師志愿者的心理預期值對教學活動的影響主要在課前的準備階段以及課中的實施調(diào)控階段,心理預期值高的情況主要表現(xiàn)在初次赴任的漢語教師志愿者身上,心理預期值與實際情況的相差程度會影響他們的備課和教學實施,對于從事漢語教師志愿者工作一年以上的教師,這種影響較小。endprint
(二)個人知識對教學活動的影響
個人知識不是指研究漢語教師志愿者所掌握的全部知識體系,而僅從兩個方面研究,即漢語教師志愿者掌握的跨文化交際知識及具備的語言技能,因為跨文化交際知識和語言技能是影響漢語教師志愿者文化適應情況的重要因素,是否掌握及運用相關的知識,一定程度上會影響他們的教學活動。熟悉跨文化交際方面及目的文化方面的相關知識,會幫助漢語教師志愿者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個人的言語和行為,以免因為不當?shù)恼Z句和行為引起學生的負面情緒,影響師生關系及學習效果。訪談過程中,具備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志愿者在教學過程中會注意自己的言行,例如不隨便碰觸學生的頭部,傳遞作業(yè)時不會越過學生頭部,講課時不涉及宗教禁忌等。由此可見,跨文化交際知識會影響志愿者在課堂實施調(diào)控階段的教學活動,同時也會影響師生關系的發(fā)展。
語言技能主要是指漢語教師志愿者的第二語言熟練程度,主要是英語和泰語。在接受采訪的漢語教師志愿者中僅有20%的漢語教師志愿者能夠熟練使用泰語,其他的漢語教師志愿者的課堂用語和日常用語主要以英語為主,偶爾能在課堂上講幾句泰語。針對零基礎的學生,漢語教師志愿者表示課堂中至少要使用一門媒介語——英語或泰語,有些教師為了方便教學也會學習一些簡單的泰語詞匯,但是如果教師過度使用泰語,學生會產(chǎn)生依賴思想,也會影響漢語學習。
(三)社會支持對教學活動的影響
社會支持度是指跨文化適應過程中,旅居者接受到的來自本國和目的國的社會關系的支持。在這些社會關系中,與教學活動有關的主要是當?shù)貙W校的支持,這既影響漢語教師志愿者自身的文化適應,也影響其教學活動的開展。據(jù)調(diào)查,獲得支持較高的漢語教師志愿者文化適應情況較好,反之則會產(chǎn)生失落感、焦慮感、邊緣感,引起“文化休克”。雖然國家漢辦在選拔志愿者之后,會對即將赴任的漢語教師志愿者進行為期一個多月的培訓,幫助他們做一些準備工作,但是每個學校的具體情況各有不同,包括班級構成、學習程度、課程設置、教師結(jié)構等,因此漢語教師志愿者赴任初期需要充分了解學校情況,以保障教學活動順利進行。
據(jù)調(diào)查,有75.3%的漢語教師志愿者獲得當?shù)貙W校的支持較多,教學活動前能充分了解學校安排及學生情況,教學活動能夠順利開展;另外24.7%的漢語教師志愿者獲得學校的支持較少,課前不太了解學生情況,教學活動開展不太順利,這些漢語教師志愿者心理上出現(xiàn)失落感,被邊緣化,對教學信心不足。
(四)與當?shù)亟處煂W生溝通交流對教學活動的影響
根據(jù)Berry提出的跨文化適應模式,通常人們采用的跨文化交際策略有同化、分離、融合和邊緣化。[2]之后有學者研究證實了Berry結(jié)論,即融合模式是最成功和最具適應性的策略。采用融合策略最主要的表現(xiàn)之一就是積極地與當?shù)貙W校的學生和老師溝通交流。主動與老師、學生溝通交流不僅能夠幫助漢語教師志愿者在課前準備階段了解學校和學生的基本情況,還能夠在課后及時的收到學生的反饋,以總結(jié)和反思自己的教學情況,從而不斷地提高教學水平。
漢語教師志愿者在赴任期間所采取的應對策略會影響其文化適應情況,其中的溝通交流策略則會對教學活動產(chǎn)生影響。通過訪談,筆者發(fā)現(xiàn)能夠積極主動地與當?shù)貛熒鷾贤ń涣鞯臐h語教師志愿者在課堂組織管理、教學設計方面進展順利,而溝通較少的漢語教師志愿者在教學設計、課堂管理等方面都出現(xiàn)了問題,教學活動遇到了阻礙,因而產(chǎn)生了焦慮、擔憂等負面情緒。因此,文化適應中溝通交流情況也會對教學活動產(chǎn)生影響。
四、文化適應及教學方面的建議
本文基于文化適應理論和焦慮處理理論,對赴泰國的漢語教師志愿者進行了深入了解,總結(jié)分析了他們在赴任期間的跨文化適應情況對教學活動的影響,并根據(jù)這些影響提出一些有益于跨文化適應期間的教學活動的建議。
(一)貼合實際,降低預期
聯(lián)系實際情況,降低心理預期值。通常情況下,漢語教師志愿者赴任前國家漢辦及孔子學院總部會對其進行為期一個多月的培訓。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漢語教師志愿者的心理預期值會影響他們在海外的文化適應情況,因此在培訓階段,介紹赴任國時不能只采用贊美、褒揚的詞語夸大事實,而應該盡可能將赴任國的實際情況,包括當?shù)氐奈幕攸c,工作生活條件,特別是對學校的情況以及學生普遍的學習習慣,教學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等進行詳細的介紹和說明,降低他們的心理預期值,幫助他們提前做好準備,以盡快適應當?shù)氐慕虒W工作。
(二)掌握跨文化相關知識
由于部分漢語教師志愿者在大學期間沒有學習過跨文化方面的知識,對于跨文化交往過程中會出現(xiàn)的問題不了解,因此在培訓階段應該重視跨文化方面的知識的學習,幫助他們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意識,了解赴任國風俗習慣,文化特點,主要是了解當?shù)貙W校文化及課堂文化,通過分析教學案例,回國志愿者現(xiàn)身說法等形式,讓即將赴任的漢語教師志愿者了解課堂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的問題,學生普遍的學習習慣等,以培養(yǎng)漢語教師志愿者的跨文化能力,強化應對問題的決心。
(三)學習課堂用語
由于多數(shù)漢語教師志愿者表示在課堂中適當使用泰語能夠幫助教學活動順利進行,但是據(jù)了解,培訓階段漢語教師志愿者普遍不重視赴任國語言學習。另外,培訓期間,漢語教師志愿者的語言學習重視日常交流,忽視課堂用語,漢語教師志愿者應該學習一些赴任國語言的課堂用語,以便在遇到零基礎學生時能夠順利完成教學任務。但是,那些熟練掌握赴任國語言的漢語教師志愿者表示,過度使用母語會讓學生產(chǎn)生依賴心理,新知識多數(shù)依靠翻譯,忽視了漢語本身結(jié)構特點,因此對于那些熟練掌握目的國語言的漢語教師志愿者,應強調(diào)其在教學中使用母語的“度”,不要過多依靠母語翻譯漢語,避免學生產(chǎn)生依賴心理,影響漢語學習效果。
(四)學習課堂組織與管理方法
通過訪談,筆者發(fā)現(xiàn)多數(shù)漢語教師志愿者因是應屆本科畢業(yè)生或者在讀研究生,之前沒有從事過實際教學工作,缺乏教學經(jīng)驗,特別是課堂的組織與管理經(jīng)驗,因此培訓階段應加強課堂的組織與管理方法和策略的指導,培養(yǎng)他們能夠結(jié)合當?shù)貙W生的特點,結(jié)合實際教學案例,提出一些教學策略,強調(diào)制訂課堂管理規(guī)則的重要性,幫助他們盡快轉(zhuǎn)換角色,以保證整個教學活動有序進行。
(五)取得校方支持,積極溝通交流。
通過調(diào)查,盡管赴任前期孔子學院已經(jīng)和對方院校進行了交流,但是仍有部分學校對于漢語教師志愿者以及他們的工作性質(zhì)不了解,所以對于他們的支持度較低,采取放任自流的管理辦法。遇到此類情況,漢語教師志愿者應該積極尋求支持,請學校為教學工作提供幫助,同時也應主動與當?shù)貙W校的領導和老師聯(lián)系,向他們介紹漢語教師志愿者的基本情況和職責,并向他們了解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班級構成,學生漢語程度,學生學習習慣等,加強相互間的了解,然后根據(jù)自己所了解的情況調(diào)整教學活動,采取有效教學策略,適應學生發(fā)展。
赴任期間,漢語教師志愿者應該多與學校的領導、老師、學生溝通,不僅要了解學校的情況,也要了解學生的情況,課后應主動與學生交流,了解他們的學習感受和學習情況,了解他們學習漢語的目的,了解他們在學習漢語時遇到的困難等,與他們分享漢語學習的方法,以期達到師生雙贏的局面。
[ 參 考 文 獻 ]
[1] Ward,C & Bochner,S.& Furnham, A.The Psychology of Culture Shock[M].New York: Routledge, 2001.
[2] Berry,J.W.Immigration,Acculturation and Adaption[J].Applied Psychology: An International Review,1997(46):5-34.
[3] 安然,魏先鵬. 赴泰漢語教師志愿者心理濡化研究[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12(10):47.
[4] 陳梓楠.海外漢語教師志愿者教學中的文化休克問題探析[C].第八屆北京地區(qū)對外漢語教學研究生論壇文集(下),2015(5).
[5] 呂俞輝,汝淑媛.對外漢語教師海外工作跨文化適應研究[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12(10):57.
[6] 吳建義.漢語教師志愿者在泰跨文化交際探析[J].海外華文教育,2014(2):217.
[責任編輯:鐘 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