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剛
【摘 要】本文論述“辯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提出發(fā)掘辯題,突破重點;注重主體,因勢利導;辯練結合,以辯促寫等策略,將“辯論”巧妙地融入課堂中,引導學生展開自由辯論、分組辯論、辯論賽等活動,共同完成教學任務,實現(xiàn)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參與”的轉變。
【關鍵詞】高中語文 辯論 有效 鮮活靈動 綜合能力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12B-0131-02
辯論是指圍繞特定的辯題,運用語言進行針鋒相對地爭論,力爭證明自己觀點正確性,并指出對方觀點錯誤性的一種語言活動。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求學生能夠針對某一問題開展辯論,并且要思路清晰,觀點明確,具有一定的說服力。將“辯論”巧妙地融入語文課堂中,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從多方面思考問題的能力,而且能將各學科知識融入教學活動中,鍛煉學生思維的深刻性、敏捷性和寬廣性,讓學生在交流與碰撞中探究問題、發(fā)掘真理、深化思想和增進口才,提高學生聽、說、讀、寫、思等各方面能力,引發(fā)學生對語文的興趣,讓語文課堂更加鮮活靈動,讓學生的學習更加高效輕松。
一、發(fā)掘辯題,突破重點
讓辯論走進高中語文課堂,選擇適宜的辯題是關鍵。所選出的辯題不僅要與當前的教學內容相聯(lián)系,符合語文邏輯和客觀事實,而且還要具有知識性、可辯性和趣味性。
例如,在教學《雷雨》一課時,因為《雷雨》是現(xiàn)代劇本,所以學生對于文本的語言往往不會有理解上的障礙,這就讓學生覺得文章沒有什么可深入進行探究的問題。但其實劇本中人物語言的潛臺詞,都需要細細地琢磨,才能透過現(xiàn)象看到本質,才能真正地理解人物形象。因此,要想讓學生深刻地感悟人性的復雜及作者表達的個性化語言,筆者在教學中設置這樣的辯題:“周樸園對魯侍萍是真情還是假意?能否簡單地用‘虛偽二字來形容他?并從文中找出相關的語句進行詳細分析?!?/p>
一問激起千層浪,學生在經(jīng)過短暫的思考之后,爭辯聲不絕于耳,并逐漸地分成了“真情”與“假意”兩個對峙的陣營。于是,筆者稍加點撥,一場精彩的辯論賽就拉開帷幕了。在此過程中既可以讓學生對濃厚封建性的資本家有深刻的理解與認識,又能讓人物的形象更加飽滿與真實。
又如《孔雀東南飛》中對焦仲卿這個人物形象的分析,可以設計這樣的辯題:“焦仲卿既然深愛劉蘭芝,面對母親的專橫暴戾,他為什么不敢反抗?為什么不能和劉蘭芝私奔或自立門戶呢?”如在教學《項羽本紀》一課時,項羽才氣過人,英勇非凡,豪氣萬丈,但最終卻落得“烏江自刎”的悲慘結局,針對這點,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辯題:“項羽到底是梟雄還是英雄?”“項羽和劉邦誰是真英雄?”等等。這些都是非常適宜的辯題,對于高中生而言,他們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往往無法抓住或理解教學的重難點,而巧用“辯論”讓學生在激烈的辯論中反復批判吸收、接受彼此的觀點與意見,有利于加強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思考,這樣教學重點也就會迎刃而解,學生的學習也有了興趣和深度,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聽說讀寫各方面的能力。
二、注重主體,因勢利導
新課改強調“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讓辯論走進語文課堂,巧妙地將“學與用”結合起來,營造寬松、和諧的氛圍,找準切入點,適時點撥,引導學生圍繞主題開展辯論,可以促使學生向深度與廣度探究,同時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充分尊重學生的思想情感、話語權,關注學生的發(fā)展需求,可以促使學生的自學能力得到提高、主體個性得到彰顯。在辯論中,教師不僅需要引導學生多角度、全方位、深層次地剖析問題的實質,學會以現(xiàn)代視角去看待歷史問題,同時要積極傳承歷史中的優(yōu)良品質和精神。
例如,在教學《蘇武傳》一課時,這篇文章通過許多生動的細節(jié)描寫,重現(xiàn)了蘇武被扣匈奴十九年期間不被利誘、堅貞不屈、視死如歸的動人事跡。然而學生在閱讀文章的時候,對于蘇武的這種做法出現(xiàn)了意見分歧,有的學生認為他這種忠義是一種盲目的從君主,是為君主做出的無畏犧牲,是愚忠;而有的學生認為他這種忠義精神光耀千古、空前絕后。為此,筆者因勢利導,以鑒賞為契機,以“蘇武愛國忠君的行為是否愚忠?”為辯題,讓學生準備材料,開展辯論。在此過程中,筆者首先引導學生從愛國主義與忠孝仁義的關系、蘇武個人所具有的歷史局限性等方面入手,然后結合文中的具體語句進行內涵的分析。例如,堅持蘇武“愚忠”的學生這樣分析:根據(jù)文中蘇武得知張勝等人計謀敗露后,說到“事雖此,此必及我,見犯乃死,重負國”,這表明蘇武想要自殺,可見他的這一行為有多么的愚蠢,在還沒有想到事情的解決辦法時,就要自殺,可見其面對困難時比較懦弱,同時也沒有想到自己的死會真的落實“畏罪自殺”的罪名,那么他的冤屈永遠都無法洗清了,更加沒有想到會給漢朝帶來什么好處。最后學生得出結論:蘇武所謂的堅貞不渝、視死如歸,不過是一種莽夫的愚蠢行為。這些分析和結論都是學生獨立思考的結果。
三、辯練結合,以辯促寫
高中語文作文訓練以“議論文”為主,如何對一件事情有理有據(jù)地進行議論是作文指導教學中的難點。很多高中生都害怕寫議論文,往往都是經(jīng)過苦思冥想后敷衍了事,寫出來的文章干癟、生硬、缺乏依據(jù),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學生缺乏素材的積累,另一方面是不知道從何開始寫。而在語文課堂中,巧用“辯論”,不僅能幫助學生積累大量的議論文寫作素材,同時在辯論的過程中學會多種論證的方法,如比喻論證、道理論證、舉例論證、正反對比論證,等等。
以 2016 年江蘇高考作文為例:“俗話說‘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也有人說‘有話則短,無話則長,無話的時候也要說出自己的見解。在這個時代,是彰顯個性還是提倡創(chuàng)新?以此為題材,自選題目,寫一篇 800 字作文。”材料中圍繞“說話”展開,分析話長還是話短,蘊含著明顯的辯證關系?!坝性拕t長,無話則短”是指如果說話內容足夠豐富,并且富有見地,那么就應該多表達、多闡述;如果一開口就是思想淡薄、毫無內涵,那么最好保持緘默,認真聽取別人的想法?!坝性拕t短,無話則長”是指如果學識淵博,就應該盡量讓自己的言語簡潔扼要,但如果胸無點墨的話,也不應該失去表達的勇氣。很多學生在看到該題目時,覺得繞來繞去,連文題都沒有,怎么下筆?為此,筆者嘗試利用辯論的形式,讓學生開展“個性與創(chuàng)新”的辯論比賽,通過辯論,學生弄清楚了什么是個性,什么是創(chuàng)新,個性有好有壞,壞的個性需要摒棄,好的個性才能提倡,同時,創(chuàng)新可以是思維層面上的,也可以是技術層面上的,而且并不是所有的東西都需要進行創(chuàng)新。在立意時,可以從正面去寫個性與創(chuàng)新,也可以從正反兩個方面去分析,甚至還可以反向地進行思考。通過一場激烈的辯論,學生的寫作思路一下子變得開闊起來,學生的作文質量也有了顯著的提升。在辯論中,只要學生能夠有理有據(jù),那么其中心論點都應該予以認可,并且經(jīng)過堅持不懈的訓練,學生的思辨能力也得到提高。
總之,在高中語文課堂中巧用“辯論”,讓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得到充分發(fā)揮,在課堂上敢于發(fā)表自己的觀點,真正地實現(xiàn)學生自由表達,并教會學生通過活躍的思考尋找最佳結論,同時也讓學生的聽、說、讀、寫、思等各方面的能力得到綜合運用,大大提高和鍛煉了他們的語文能力和自學能力,讓課堂成為和平的、愉快的情感交流場所。
【參考文獻】
[1]莊子凌.淺談高中語文課堂辯論中激活思辨能力的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旬刊,2013(S2)
[2]柳 杰.高中語文辯論式教學的操作策略與意義[J].語文教學與研究:綜合天地,2017(4)
[3]溫在全.高中生辯論能力培養(yǎng)的策略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1
(責編 江月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