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平昌縣鎮(zhèn)龍中學 茍良斌
“衙齋臥聽蕭蕭竹,疑上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彪y得糊涂的板橋先生在就任山東維縣縣令時寫下了這首詩。詩中充滿了對黎民百姓的拳拳關愛之心。
關愛學生,使學生一點一滴地健康成長,是每一個教育人的神圣的職責之所在。生活里、課堂上、活動中,學生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一枝一葉,無不關乎著教育人的使命和擔當。無涓涓細流,難成滔滔江海。沒有教育人對學生點點滴滴的關愛,就難以成就學生健康成長的情懷,也就難以表現(xiàn)出一個教育人對教育的殷殷情愫,更難以成就一個教育人的高大尚美。
那么,我們應該怎樣關愛學生的“一枝一葉”呢?
首先,關注學生身心健康,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品德。如果一個學生只有良好的身體素質(zhì),而沒有健康的心里品質(zhì),那么,這個學生一定是一個問題學生。這種問題學生,不光無益于自身,更無益于他人和社會。因此,作為一個教育人,不僅要關注學生的身體健康,更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要深悉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對“健康”的定義。通過教育引導,使學生具備良好的心理品質(zhì)。只有身心健康的學生,將來才可能真正成為有益于自己,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會的健康的人。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論及德與才的關系時說:“正直中和之謂德,聰察強毅之謂才。德者,才之率也,才者,德之輔也”這幾句話的意思是:光明磊落、 中正平和叫做德,聰慧明察、堅強不屈有毅力叫做才。德是才的統(tǒng)帥,才是德的輔助力量。因此,在我們從事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只有培養(yǎng)出德才兼?zhèn)涞娜?,才是真正的身心健康的人?/p>
記得一位全國“十佳”校長曾言,教會學生做人比教會學生做學問更重要。因此,要真正關愛學生,就要教會學生如何正確做人。教會學生做人,就是要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個性品質(zhì),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認知能力,教給學生待人接物的正確方法,引導學生正確看待社會生活,辯證分析社會生活和復雜紛繁的人事生活中的各種問題;不偏聽偏信,不盲從主觀,不剛愎自用。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未來的生活中左右逢源,應付裕如。
第二,注意矯正學生的不良品質(zhì)。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會表現(xiàn)出一些不良品質(zhì),作為教育人,絕不能視若無睹,聽之任之。如果對學生的缺點錯誤采取諱疾忌醫(yī)的辦法,其結果損害的不僅是學生自己,更會對他人對社會造成傷害。作為教育人,一旦發(fā)現(xiàn)了學生的不良品質(zhì),一定要把握時機,掌握方法,及時予學生以阻止、勸導、批評,以促其改正不良,健康成長。
第三,力爭公平對待學生。劉伯溫在與朱元璋論及宰相人選時說:“宰相者,當持心如水,以義理為權衡,而己無與者也?!边@話的意思是,身為宰相,應當秉持公正,一碗水端平。在處理問題時,要以事實為依據(jù),以法律為準繩,切不可摻雜個人私見。做為教育人,在處理學生問題的過程中,個個都是大大小小的“宰相”。在關乎學生的問題上,不管是源于生活的方面,還是源于學習的方面,特別是涉及學生切身利益的事情,教育人都必須持心公允,實事求是,依法依規(guī),切不可挾帶個人好惡,甚至“葫蘆僧判斷葫蘆案”。如果不尊重事實,不持心公正,學生就會厭惡你,唾棄你,敬鬼神而遠之,從而使你不得開心顏,最后甚至淪落為孤家寡人。
第四,用榜樣和示范引領,浸潤學生心靈,引導學生健康成長。跟著好人學好人,跟著巫婆學走神,中學階段的學生“三觀”還未成熟,可塑性較大,這就需要我們用正能量去影響學生,浸潤學生,使之對世界的觀點和看法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原理,從而逐步走向穩(wěn)定和成熟。這樣,學生在以后的漫漫人生歷程中,就會少犯錯誤,少走彎路。
第五,讓學生學會敬畏?,F(xiàn)實社會生活中,不少學生由于家庭環(huán)境的改善,從小就養(yǎng)成了以自我為中心,從而變得自高自大,以為自己在社會生活中也可以像在家中一樣為所欲為,“老子”天下第一,蔑視一切,結果吃了不少苦頭。作為教育者,首先要耐心細致地做好學生思想行為的轉化工作,要讓學生明白家庭與社會是不同的兩個世界。一個人在家庭和社會這兩重世界里,人們對其其行為的處置方式會有很大的不同。社會有它自己的倫理道德、規(guī)范要求。社會生活中的很多東西與家庭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語的。要引導學生學會敬畏生命、敬畏法律、敬畏公德、敬畏社會生活中的各種行為規(guī)范,使他們在人生的歷程中逐步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