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五常市特殊教育學校 樊照彬
眾所周知,數(shù)學領域中的低年級教學是課堂教學中的一大難題,因為低年級的兒童認識基礎淺,社會技能尚未養(yǎng)成。所以對于抽象的數(shù)字及后期的運算存在著很大的障礙。智力障礙兒童在此方面則表現(xiàn)的更加突出。下面就結合我所任教的班級及教學內容淺談個人的點滴體會。
總體而言過程與方法為:精準測評、量身計劃、直觀演示、動手操作、總結鞏固。
我所執(zhí)教的班級為輔讀三年一班,共有9名學生,從殘障類別可分為:唐氏綜合癥3名、自閉癥2名、腦癱2名、輕度智力落后兒童2名。從語言障礙可分為A能連續(xù)復述句子,理解簡單的句意B能復述簡單的詞語,能理解簡單的句意C只能復述兩個字的詞語,理解句意存在障礙三類。
教學內容選擇的為北京朝陽培智教育教材三年級上。共分三個部分的教學內容:一是5以內的減法;二是認識節(jié)日與第幾;三是0的加減。
這里所說的學前準備主要是針對不同的智力水平進行準確的個別化評量。(主要采用《雙溪心智障礙兒童課程評量標準》)從學生的成長需要和思想品德形成需要制定教學計劃。下面以《5減幾》為教學內容做如下計劃。
個別化評量與學生學情分類:數(shù)學內容涉及認識與社會技能兩個領域,因此評量的主要內容也針對這兩個領域進行分析。結合認識與社會技能兩大領域下的次領域:數(shù)的應用、運動與游戲兩方面標準將學生的學情分為三類并制定目標如下
目標設定:A類能理解常見的句子、對數(shù)量有了一定的認識基礎,目標定為掌握減法的意義與快速計算方法;B類能理解常見句意,但記憶能力較弱的目標確定為掌握減法的意義;C類缺乏理解和記憶能力,數(shù)量概念模糊并存在語言障礙目標確定能點數(shù)出物體數(shù)量。
學具輔助:運算卡片、鉛筆棒、糖果、PPT課件。
數(shù)學學習是一種體驗,教學不僅是為了傳授知識,更是為了學生將來能回歸社會指導生活,所以首先讓學生體驗生活,教師加以引導使教學內容成為學生的一種實踐。具體做法如下:
從實物到圖片再到抽象數(shù)字。先是讓學生拿出5只鉛筆棒,然后每人動手用鉛筆機削出自己需要的個數(shù)。因為這時完整的鉛筆數(shù)量變少了。為了更加直觀的展示減少,繼續(xù)引用糖果演示。先讓學生自己動手數(shù)出桌面上的糖果個數(shù)。C類則重點進行點數(shù)輔導(邊唱數(shù)、邊點糖果)。而后兩人一組互相剝糖紙喂給對方。同時在練習本上記錄下原來的糖果個數(shù)與吃掉的個數(shù)。對于數(shù)量概念弱的學生可以采用“1”表示一個,有幾個就畫下幾個“1”。通過吃糖果讓學生說出“多”還是“少”。通過實物讓學生體驗了物品的變化引出減少概念,教師則引出“-”符號。再然后讓學生觀看教學視頻“樹枝上的5只小鳥,然后飛走幾只的過程。讓學生自主的說出飛走了幾只。最后教師導入減的運算及意義。減法即為減少“變少”。
將教學內容直觀的演示給學生,讓抽象的知識內容變成形象的視覺觀察,更符合低學齡兒童的認識特點。通過直觀的視覺形象,再讓學生親身體驗知識內容,更容易讓學生理解教學內容,掌握方法。因為智力障礙兒童的認識存在著機械記憶與固化模式的特點,所以這種動手的行為操作更容易幫助學生學習與形成學習方法。同時也能起到殘疾兒童肢體協(xié)調運作的康復作用。
如在進行5—2=?的計算時,可直觀展示5的數(shù)量為五根手指;“-”則表示彎曲,彎曲多少則看-后面的數(shù)字,這里是2,則采用先伸開一只手掌,表示有5個,(可以讓學生進行點數(shù)唱數(shù))有了數(shù)量的概念后,再做彎曲圈指動作。即彎曲2根手指,另一只手可以輔助點一根彎曲一根,再繼續(xù)彎曲第二根,這里彎曲的部分用另一手蓋住,剩下即為計算的結果。采用這樣直觀而又富有實際操作的過程,可以更好的讓學生在玩中掌握方法,達到教學的目的。
讓學生通過操作得到結果,并適當?shù)囊龑W生說出減的意義(變多或變少)再說出運算中每一個數(shù)字的表示方法。平伸手指表示第一個減數(shù),彎曲表示“-”,彎曲的個數(shù)表示被減數(shù)。剩下的平伸著的手指即是結果。清晰過程,明了方法,更利于心智障礙兒童對抽象概念的理解與掌握。
通過學生自己的說,分解細化了過程,將每一個運算環(huán)節(jié)分成小步子的方式,更容易被孩子接受和掌握,就好像是游戲活動的過程一樣,形成一個模式,通過長期的運用達到學生內化過程形成方法方式的目的。
對于殘障兒童來說,教育更應符合孩子的生活需要與成長需求。單純的文字形作業(yè)不能適合孩子的心理特點。同時更會增加孩子對于課堂的抵觸,因此作業(yè)需要結合孩子的生活展開與布置。所以我結合了班級和學校的管理模式——代幣制度,讓A類學生輔助BC類學生用代幣購買食品,并讓管理代幣的學生輔助他們,讓他們自行運算。并在第二天的課堂上匯報使用情況。
以上這些淺顯的觀點,只是本人在教學實踐中的點滴體會,還有很多尚需提高之處,不過目前的課堂收效顯著,也希望能與他人多做交流,豐富我們的課堂內容,提高課堂質量,達成完美的教學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