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qū)海濱實驗小學 葉淑妹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重點在于“實踐”,即如《國家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在“綜合實踐活動的性質”條下之第一點“實踐性”下所言,要“以‘活動’為主要開展形式”“強調學生的親身經歷”,以最終切實“發(fā)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那么,表現(xiàn)在課程的課堂教學過程中,自亦應如此。唯其教學實踐中,實際教學效果的取得,離不開教師教學觀念的進步與對不同學段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及其特殊性的恰適把控。是故,從學情實際出發(fā),尊重規(guī)律,創(chuàng)新教法,才能真正發(fā)揮與實現(xiàn)本門課程對于學生成長的應有價值。
《綱要》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性質界定是“基于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lián)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xiàn)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實踐性課程”。由此可知,即便對“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來說,它也不是從教學層面而是從課程層面進行的界定。而在這一界定中,“實踐性”是最為主要的。這也決定了,即便我們僅僅從課堂教學的角度來對待這一課程,也必要切實關注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本人(群體)的“直接經驗”“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并以之為基礎、采取基于學情實際的教學方法,且在學生的“經驗”“生活”與學生所學知識間進行有機綜合與運用等。事實上,這一課程,原本就是在“既適應了學生個性發(fā)展的需要,又適應了社會發(fā)展的需求”的背景下提出的;換句話說,課程的提出,實則是為著學生的面向豐富的生活、廣袤的自然以及廣闊的社會時空的發(fā)展而設,這也就從根本上決定了課程的“實踐性”屬性。
課程性質決定了課程特點,首先就是實踐性。這也是《綱要》將其列在其他三點特性(開放性、自主性、生成性)之前的重要原因。在這四點之外,第一,關注課程的整合性,也是必要的。這種整合,至少應包括活動內容與學習方式兩個方面。前者,《綱要》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下有明確表述,綜合實踐課程的實施要“面向學生完整的生活領域”。這就說明,教師的實踐活動主題確定,必要著眼于學生全部的“直接經驗”“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也就是突出關注基于學生群體與個體的人、自然與社會之間的內在整合;否則,就無法實現(xiàn)“為學生提供開放的個性發(fā)展空間”的目的。后者,雖然《綱要》對于不同類型的實踐活動提供了不同的“實施指南”,但具體采取何種方式,應結合具體的實踐活動來判斷,或單一方式,或某一種方式為主其他方式為輔。只要其與具體的教學活動要求相一致并能夠達成既定目標,即可。第二,《綱要》對于“開放性”的規(guī)定性描述,更多的指向“人”的開放性,即實踐活動“面向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尊重每一個學生發(fā)展的特殊需要”,但這種開放,基于對小學階段多數(shù)可設實踐活動的總體情況把握,還應增加實踐活動“過程”的開放性,即教師所設計之實踐活動,雖為課堂而設,也應并能夠放在課外來進行,在室內開展與室外開展之間不應有明確的界限。如此,方可真正適應學生成長所需。
綜合實踐活動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和積極實踐”并以之為“核心”,說的更明確一點就是更加注重學生在這一活動過程中的“感受和體驗”。這就使得教師對于綜合實踐活動是沒有辦法“教”的,但作為教學的主導者,教師也不能放棄或推卸自己對于學生學習的指導責任。故而,《綱要》在“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條下,將教師的角色定位為“有效指導”,且要與“鼓勵學生自主選擇、主動實踐”實現(xiàn)“有機結合”。既如此,在活動實踐中,教師就應努力使自己保持在學生的活動參謀和積極的活動伙伴,以及能夠對學生的活動施加積極影響的影響者地位上,既不會包辦原本應由學生獨立或合作完成的事情,也不會放任學生自由進行、導致活動實踐的淺嘗輒止或偏離正規(guī)。
沒有人會否認興趣在學生學習活動開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影響。學生有濃厚興趣、迫切需要和強大動機,才會有參加活動并浸潤其中、積極探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故而,《綱要》才有“將學生的需要、動機和興趣置于核心地位”這一明確表述和要求。因此,綜合性活動實踐中,教師從活動主題的選擇到對學生活動開展的指導,都必要從“學生的直接經驗或體驗”出發(fā),并結合所處學段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知識經驗、活動能力、興趣心向等,來做切實符合學情實際與教學活動實際的選擇。這樣,才會讓學生對活動有需求、有期待、有熱情、有欲望,從而得以在親身參與的過程中積極觀察、認真思考、探究方法、交流合作、總結得失。
對綜合實踐活動的評價,是整個活動進行中最精彩的部分。盡管《綱要》明確表述其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但也不忘要求教師要“鼓勵每個學生……以便使學生深入地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顯然,這與新課標的評價精神是保持一致的,即“要重視對學生多角度、多創(chuàng)意的評價”。因此,如前述引文中,鼓勵、了解、肯定等詞語所蘊含的積極、正向等含義一般,教師在針對學生活動的主題選擇與內容、活動過程與問題解決、活動總結與效果取得等做出科學的評價時,亦必要注意使評價語言的運用保持高度的針對性、生成性和激勵性。這至少會產生以下幾方面作用,一是肯定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的表現(xiàn),會帶給學生小小的成就感。這種成就感的積累,在助力學生重建或深化后續(xù)活動實踐的探究自信的同時,也會產生一定的外溢效應,即它會支持學生走出課堂,進行積極的課外探究,并取得相應成果。二是來自教師的肯定或鼓勵帶給學生的探究喜悅,會形成同伴影響效應,它會影響、鼓勵和帶動其他學生積極地參與綜合實踐活動。這這兩者,無一不是我們所期待的學生成長中的重要一環(huán)。
總之,為了“每一個學生個性的充分發(fā)展”,我們相信,在小學綜合實踐課堂教學活動中,充分認知課程性質和特點,并從實際出發(fā)創(chuàng)新活動方法,學生們的探究欲望就會不斷被激發(fā),探究能力就會得到持續(xù)成長。如此,提高綜合實踐活動的探究實效,也才會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