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任藝
每當背著沉重的器材,氣喘吁吁地尋找路線、攀登至高點拍攝時,應當就是人文地理或風光攝影師工作中最痛苦的事之一了。此時,你若是問他,最大的愿望是什么?答案必是:“請給相機裝上翅膀吧!”
拜技術進步所賜,廣大勞苦攝影師的這個愿望早已實現了。2014年,我第一次接觸到了航拍。我使用的第一臺飛行器是大疆的六旋翼無人機平臺“S800”。早期的航拍無人機往往攜帶GoPro或松下GH4、索尼A7等微單或單反相機進行航拍,無人機廠商和相機廠商各司其職。比如這臺沉重巨大的S800,碳纖維制成的六軸機身,搭配Z15云臺,可以懸掛一套微單相機。這套價值近10萬元的設備裝在一個1.2米見方的大鋁合金箱子中,加上遙控顯示屏、三角支架、城磚般厚重的十幾塊鋰電池和充電器,需要一輛全尺寸SUV才能運走。起飛、下降的準備和收納工作十分煩瑣,打開機器、校正指南針、連接圖傳、云臺校準、起飛,兩人配合最快也需要20分鐘。
現在看來,當時這臺最先進的S800簡直像恐龍化石般古老,但也像化石傳遞出的生物信息那樣可靠。在超過一年的時間里,它與我一起安全飛滿了六百多次起降,拍出了許多壯美的航拍圖片,直到電機松動、機身磨損,才壽終正寢光榮退休。
2014年初,大疆精靈Phantom 2 Vision的出現,使相機與無人機的一體化成為趨勢。一體化設計一方面更利于飛行,另一方面相機與圖傳、app結合,操控和調參更加便利。但是這臺精靈2成像畫質略渣,無法應用在專業(yè)領域。直到2014年底,“悟”(Inspire)的橫空出世。Inspire,直譯為“靈感”,一臺怎樣的飛行器才能夠被冠以靈感之名?初見這臺無人機,被沉重復雜的S800折磨了大半年的我簡直震驚了。輕巧而富有科技感的外形,變形金剛一樣的蝸桿四旋翼機臂,比雞蛋還小的x3攝像頭自帶領先潮流的4k畫質,具備了在4096×2160最大分辨率下達到24幀/秒的拍攝速度,在3840x2160分辨率下則能達到30幀/秒的速度。拍攝圖片的效果也還可以,性能與當時最流行的運動相機gopro4不相伯仲?!拔颉睉撌谴蠼畡潟r代的作品,盡管以現在的眼光看來它并不成熟和穩(wěn)定,但無論在操作技巧還是購買價格上,“悟”將航拍的專業(yè)門檻大大降低了。有一段時間里,“悟”和我的S800高低搭配,一起工作。在需要較高影像素質的場合中,S800航拍器的Z15云臺搭載索尼a7全畫幅單反加35毫米定焦鏡頭可以得到纖毫畢現的完美畫質。而在需要高效率以及機動性的場合,兩三分鐘就可以做好起飛拍攝準備的“悟”就可以派上用場了。
2015年,我的S800終于失去了存在的意義。一個重要原因是當年大疆x5系列云臺相機的推出。兼容Inspire的x5系列相機的MFT卡口可兼容多款M4/3家族鏡頭,ISO可控范圍達到100~25600,相比之前的相機擁有更好的高感控噪表現,同時支持log模式拍攝,支持4K 30P和1080 60P視頻拍攝。1600萬像素、12.8擋的寬容度和3/4的感光元件基本等于甚至超越了諸如BMPCC這樣的專業(yè)便攜攝像機,這對于有影視級航拍要求的人來說無疑是一大福音,也應該是當時最小的一體化專業(yè)級航拍無人機了。
從這之后的大疆仿佛進入了雞血模式,一系列堪稱黑科技級別的航拍器相繼推出:2016年初,專業(yè)級小巧四軸航拍器精靈4進入市場,不足萬元的價格極具性價比,再一次大大降低了專業(yè)航拍的門檻,我認識的許多攝影愛好者幾乎人手一臺。同年,S800的繼任者m600出現,這個六翼飛行平臺具備巨大的升力,6塊鋰電池帶來強悍的續(xù)航性能可以搭載大型影視攝影機,繼續(xù)穩(wěn)固其高端專業(yè)市場的地位。精靈4推出不到一年,2016年底大疆又推出了另一款重量級產品精靈4Pro。精靈4 Pro擁有1英寸、2000萬像素的傳感器和接近12擋動態(tài)范圍,帶來了更好的拍攝細節(jié)層次和暗光條件下的成像素質,在H.264編碼格式下,精靈4 Pro能夠以100Mbps的高碼率拍攝每秒60幀的4K慢動作視頻;此外,精靈4 Pro還支持全新的H.265編碼格式,能更大程度還原高動態(tài)和細節(jié)豐富的影像。相機出色的光學性能,結合先進的圖像處理方式,為后期制作提供更廣闊的空間。這些參數的提升,使原本是業(yè)余娛樂拍攝定位的精靈系列也具備了專業(yè)影視水準。2017年,又相繼推出了“御Mavic”—主打便攜,又具備相當性能的無人機和號稱高級自拍桿的初級入門無人機“曉Spark”。一整套漂亮的組合拳之后,大疆完成了整個家族產品系列,從億像素級的M600+Ronin MX+哈蘇A5D和6k影視素質的最新x7系列攝像云臺,從準專業(yè)級解決方案到小幾千元到手就飛的娛樂玩具,總能找到一款適合你的無人機。
之所以花費許多筆墨介紹大疆,因為它具備完整的行業(yè)航拍解決方案,產品線涵蓋了高端無人機飛行控制系統及地面站控制系統、專業(yè)影視航拍飛行平臺、頂級商用云臺系統、高清遠距離數字圖像傳輸系統、專業(yè)級無線遙控和成像終端以及最智能的模型飛行器產品。
當然,除了大疆,國內也有許多不錯的無人機品牌在爭奪這塊大蛋糕。零度、昊翔、億航等也都有著自己的技術亮點,只是大疆航拍無人機依然走在最前沿,光芒實在太強烈,其他品牌相較來說都顯得暗淡無光了。
就形式來說,可以用來做航拍的無人機分為直升無人機、固定翼無人機、多旋翼無人機、傘翼無人機、無人飛艇等幾大類。其他種類在目前成熟穩(wěn)定的多旋翼無人機強勢碾壓之下已是非常小眾又偏門的存在,不再贅述。
現在的航拍飛行器技術智能先進,可以半空懸停,也可以自動返航,甚至可以自動避障,但如果操作不當,在使用的過程中依然會存在不少安全隱患。飛行器從起飛到飛到空中,操作其實并不困難,但之前的準備以及各種安全的考慮,必不可少。endprint
電子設備的固件和軟件更新,可以優(yōu)化原有的硬件功能,所以每次起飛前應該盡量確保你的航拍飛行器固件已更新到最新版本。在遙控和操作軟件中,有不少可個性化修改的預設,建議初學者首先認真學習起飛前后的各項準備工作,先使用默認設置,否則實際操作起來情況有可能跟官方的教學視頻不一樣,那時候就手忙腳亂了。
市面上的航拍無人機,基本都是使用對稱式排列的多組螺旋槳驅動,這種螺旋槳驅動的方式非常脆弱,只要有碰撞即會摔機,并且飛速旋轉的螺旋槳還有傷害到附近的人或者周邊環(huán)境的危險,如果操作不當,殺傷力約等于一臺飛行中的收割機。除了要避免撞墻、撞樹、撞電線桿、撞大樓……最最關鍵的是要避免螺旋槳傷人。起飛和降落應該選擇在空曠無遮擋的地方,并注意保持圍觀人群的距離,特別是好奇的孩子們,他們對飛行器懷有巨大的好奇心,常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想要撫摸飛機—即使這時螺旋槳還在飛速轉動。
因此,請做一名遵紀守法的航拍者。去年,關于航拍出現了諸多負面報道,西南機場擾飛等黑飛事件層出不窮,抹黑了無人機航拍在公眾中的形象,國家也因此愈發(fā)收緊了航拍限制政策。請勿一味為了拍攝、為了角度,而不顧禁令與安全。飛機場附近不能飛,軍事禁區(qū)不能飛,應當警鐘長鳴。
另外,居民區(qū)、鬧市區(qū)也應該盡量不要飛,一方面因墜機造成的人員受傷或財物損失的可能性更大,另一方面飛行器拍攝的畫面可能會侵犯他人的私人空間,而螺旋槳發(fā)出的嗚嗚聲甚至是噪音的一種。現在許多國家也對無人機拍攝制訂了嚴格的規(guī)范,在國外旅行時一定要先了解清楚當地的法律法規(guī)是如何運作的,比如在國外某些國家公園也有禁飛的條例,以免觸犯了當地法律而不自知。除了雨天,低溫天氣飛行也需要格外小心,電池在低溫時為了保持電壓,會出現電量迅速消耗甚至是突然短路的情況,需做好電池保溫工作,否則這些情況讓你摔機也是分分鐘的事。還有一種惡劣天氣值得一提—大風。如遭遇大風天氣,先逆風飛出去,再順風飛回來。不過重點要說明的是:惡劣天氣不適合飛行。
另一個會導致墜機的重要原因,是飛手們的“貪飛”。所謂“貪飛”,就是在本應返航的時候,未及時返航,導致航拍器電量不足而墜機。很多時候,精彩的畫面會讓攝影師沉浸其中,飛得太高太遠,忘了顧及電池的電量。一定要為航拍器返航保持足夠的電量亢余,當機器發(fā)出返航警報時,電量已經不足以安全返回了。逆風、低溫,都能很大程度影響返航的耗電速度,當電量下降至安全水平之下時,不論飛機下方究竟是水面,還是車水馬龍的大街,航拍器都將會自動迫降。等到這時,飛手能做的就只有祈求上帝保佑了……
鳥瞰大地固然頗有快感,但飛行容易,飛好卻很難。安全的飛行并且得到精彩的畫面更加不容易。在每一次飛行前,觀察地形和周遭的遮擋物、障礙物,清楚自己的目的,規(guī)劃好航線,做到心中有數。其實航拍并沒有什么拍攝上的技巧,它比在地面上拍攝多了一個高度的改變,因此在角度的選擇上更加豐富。萬變不離其宗,除了器材和視角上的不同,拍攝時的光線、構圖以及主題和創(chuàng)意與地面拍攝無異。
對于攝影師來說,航拍器的出現解放了他們的雙腳, 從此擺脫了地心引力的限制,開拓了創(chuàng)作思路,能表現更震撼的視角;也使得航拍不再是專業(yè)影視團隊的專屬,更多的普通消費者可以從“上帝視角”來重新認識世界。人與器材構成了航拍的兩大核心,充分了解你的器材,對每一個細節(jié)、每一次飛行都了然于胸,從容不迫,才能人機合一,真正享受到航拍的樂趣和成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