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網絡犯罪的概念、特點、危害出發(fā),指出網絡犯罪存在立法、執(zhí)法上的法律缺陷。
關鍵詞:立法;執(zhí)法;缺陷
中圖分類號:D9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7)32-0082-03
作者簡介:杜春華,男,湖北省鄂州市華容區(qū)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
21世紀,全球信息化、網絡化的普及使得信息技術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愈顯重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網絡逐漸成為人們用來交流、獲取信息的重要工具,與之結伴而行的是網絡犯罪,其已然成為不可忽視的犯罪新趨勢。擺在網絡護衛(wèi)者面前的是十分嚴峻的斗爭形勢,日益艱巨的工作任務。如何建立及健全打擊網絡犯罪的法律體系,提高預防和打擊網絡犯罪能力,維護良好的網絡秩序已是當務之急。
一、網絡犯罪概述
(一)網絡犯罪的概念
網絡犯罪是一種犯罪新形態(tài),它是經濟一體化、網絡全球化帶來的負面影響。我國1997年刑法,是第一部規(guī)范計算機安全與犯罪的刑事法典。其中的第285條、第286條和第287條以及隨后修訂的《關于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對我們了解網絡犯罪的概念給出了實體法的依據。
目前法律界對于網絡犯罪的描述,有如下三種類型:一種,利用網絡便利以及開發(fā)各種應用開展犯罪活動;再者,對明確的目標網站或網頁進行攻擊而進行的犯罪活動;其三,通過網絡取得不當利益的犯罪活動。學術界對于網絡犯罪的分析不外乎工具說、工具對象說以及相關說。
(二)網絡犯罪的特點
1.犯罪主體年輕化:查閱相關統計,發(fā)現60%的網民年齡低于24歲,而網絡犯罪嫌疑人年齡經過方差計算也在24歲。同樣的數值,凸顯出了犯罪主體年輕化這一網絡犯罪的特點。
2.網絡犯罪無界化:互聯網是全球性的網絡,既沒有社會階級的界限和國界之分,也無遠近之別。
3.犯罪手段專業(yè)化:網絡犯罪為高技術的智能犯罪。如果不是具備專業(yè)的計算機及網絡知識,且對網絡缺陷與漏洞具有天生的敏感性,以及超過一般人的智商,是無法攻擊電腦與網絡造成他人財物損失的。
4.犯罪方式隱蔽化:作案人可以不受時空限制地利用網絡的任何一個終端實施犯罪行為。當犯罪行為終了時,即可對犯罪行為痕跡進行銷毀,又可進行偽裝或嫁禍于人,均具有不易被發(fā)現和識別,難于偵破、隱蔽性極高的特點。
5.犯罪取證困難化:網絡犯罪行為對象是計算機數據及程序,存儲在電磁介質上的數據需經過特別轉換才為可視狀態(tài)。若存入數據以數字或代號形成匿名,加上數據易破壞、篡改等因素,行為與結果時空分離則會構成取證困難。所取到的證據有時還存在能否作為呈堂之證,是否具有法律效率的問題。
6.犯罪危害嚴重化:隨著對網絡的依賴加深,各行各業(yè)如:電力、金融、通訊、政府職能部門的經濟活動和行政管理均與網絡息息相關。網絡犯罪造成的經濟損失,及對社會管理秩序和國家安全造成的危害都是具有相當嚴重后果的。
(三)網絡犯罪的危害
由于網絡的廣泛應用,社會各領域更依賴于信息,破壞社會信息安全將導致整個社會正常秩序被破壞,其主要表現為:
1.對自然人的威脅:網絡犯罪的個人影響體現在很多地方,例如,侵犯他人知識產權,侵害個人自由,盜取個人醫(yī)療資料,偷窺個人電腦中的信息和商業(yè)信息資料,入侵個人郵箱竊取個人隱私,破解理財軟件密碼盜取賬號中的個人財產,威脅個人正常的工作生活和學習。
2.對企業(yè)的威脅:網絡犯罪對企業(yè)的威脅體現在專門針對侵犯賬戶、知識產權和商業(yè)秘密上。隨著科技的發(fā)展,金融電子化的網絡犯罪日益嚴重,例如攻擊金融領域的網站,竊取或轉移企業(yè)賬戶中的財產,使得企業(yè)遭受損失。相關銀行和證券公司應對此高度重視起來,建立健全安全防范機制和人員管理制度,避免發(fā)生類似侵犯事件。
3.國家的威脅:體現在恐怖組織、邪教組織和西方反對勢力活動上,例如,恐怖組織在互聯網上發(fā)布暴力暴亂活動視頻,煽動人民主要是青少年的不良情緒;邪教組織在互聯網上污蔑國家領導人形象、歪曲國家宗教政策、宣揚歪理邪說和種族歧視理論;西方反對勢力在互聯網上發(fā)布不利于民族團結的理論,傳播與我國人民生活形式大相徑庭的價值觀念,達到文化侵略的目的。
二、網絡犯罪存在的法律缺陷
(一)網絡犯罪的立法缺陷
1.我們國家現行的《刑法》中,并未明文針對網絡犯罪的罪行蓋棺定論,還不能做到“罪刑法定”
罪行法定原則,屬于我們國家刑法三大基本原則,其包括第一法定化,顧名思義犯罪和量刑必須有法律條文可依;第二,實定化,即犯罪如何定義以及犯罪行為產生的法律后果,都有實體性的規(guī)定;第三,明確化,刑法條文的表述必須清晰明確。我們國家現行《刑法》為1997年頒布實施,2014年10月2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了刑法修正案(九)草案,其中并未明確對于利用網絡工具犯罪行為作出具體明文規(guī)定也體現不出“罪行法定原則”的三方面內容。隨著網絡犯罪活動日益猖獗,犯罪行為無法定問題著實為一大難題。這種矛盾和沖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網絡犯罪這種結合了傳統犯罪與網絡工具的新型犯罪在現行主流法律體系中無確切條款可依,無法確定罪名;二是在實際執(zhí)法中體現出的明確化和實定化問題,依據我國相關法律法規(guī),都有“構成犯罪的,依據刑法有關規(guī)定追究刑事責任”這樣的硬性規(guī)定,但對于網絡犯罪行為中網絡工具的使用行為的違法與否的界定,還不明確,也因為網絡犯罪行為的虛擬性,無法進行定罪量刑。如盜竊網絡游戲賬戶密碼、盜取網絡游戲中的虛擬財產、竊取網絡支付密碼以及私人信息等,如果沿用傳統盜竊和詐騙定罪,則難以定罪,原因為客體不明確、罪狀表述不清、證據不足等。另外,也是目前廣受爭議的網絡暴力,被害人無法明確對其進行侮辱和誹謗的侵害人特征,無法維護自身權益,保護身心安全,這與《刑法》的立法目的“為了懲罰犯罪,保護人民,根據憲法,結合我國同犯罪作斗爭的具體經驗及實際情況,制定本法?!币约暗诙偎氖鶙l規(guī)定上述罪告訴的才處理,即系自訴案件,是相違背的,因為被害人無法提起自述,就算自述成功法院受理后也難處理,因為網絡暴力自殺自殘的例子數不勝數,但都無一蓋棺定論。endprint
2.我國僅有的針對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和保護僅停留在國家范圍,無法在其他案件中發(fā)揮效力
我國刑法第二百八十五條中規(guī)定非法侵入計算機信息系統罪,僅將犯罪對象限定為國家事務、國防建設和尖端科學技術領域的計算機信息系統,此規(guī)定在我國各個行業(yè)中網絡運用的廣泛程度現狀不相稱。而且,與民生息息相關的企事業(yè)單位在教育、金融、醫(yī)療、交通、通訊等等領域的信息管理和安全非常重要,影響企事業(yè)單位的日常運行以及社會上每個人的利益,危害無法估量。如果不對非法竊取和入侵系統的不法分子量刑,則無法保護國家集體和個人的利益,也無法起到以一儆百的效力。另外,我國刑法第二百八十六條中規(guī)定,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是指違反國家規(guī)定,對計算機信息系統功能進行刪除、修改、增加、干擾或對計算機信息系統中儲存、處理、傳輸的數據和應用程序進行刪除、修改、增加的操作,或故意制作、傳播計算機病毒等破壞性程序,影響計算機系統正常運行,造成嚴重后果的行為。此條規(guī)定旨在保護信息系統安全,卻依然有所不足,規(guī)定中的“嚴重后果”難以界定,這種說法也有失偏頗,因為計算機病毒也會具有潛伏期,比如當年的CIH病毒,潛伏了數月之后才大面積爆發(fā),從而在全球范圍內引發(fā)了較大損失。第二規(guī)定中“故意制作、傳播計算機病毒”的行為與實際網絡犯罪行為不符,因為入侵的行為是利用已有病毒盜取商業(yè)信息和個人隱私,則無法定罪。第三規(guī)定中“影響計算機信息系統正常運行”,犯罪行為人僅對信息安全產生危害,盜竊網絡游戲賬戶密碼、盜取網絡游戲中的虛擬財產、竊取網絡支付密碼以及私人信息等,完全不會影響計算機信息系統的正常運行,所以也是無法定罪。
3.刑法量刑無法體現“罪責相適應原則”
我國《刑法》第五條規(guī)定“刑法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這一點落實到網絡犯罪中體現出很多缺點。在科學技術日益突飛猛進網絡普及率如此之高的今天,網絡犯罪的的影響力較傳統犯罪行為大的多,前文提到的國外反對勢力和邪教組織在網頁上污蔑我們國家領導人形象,大力宣揚他們的價值觀煽動不良情緒破壞國家穩(wěn)定和民族團結,這些犯罪行為可能影響到青少年甚至是學齡兒童的世界觀價格觀,對長遠來說是具有毀滅性影響的,如果按照傳統犯罪行為量刑,較其真正的危害顯得過輕,也很難確定其危害的程度。
4.程序法的空白格
眾所周知,網絡犯罪一般具有較高的科技含量,所以在對于犯罪行為的取證上,由于電子證據的易于消失和改變,其網絡犯罪的定罪量刑因證據缺失無據可查則無法執(zhí)行。另一方面,民事和刑事訴訟法中也并未對電子證據的相關鑒定、提取和調查作出明確規(guī)定,使得公安機關的調查行為也無法可依。再者,一旦發(fā)生跨地域的情況,也無法從法律上向別國刑偵部門尋求司法協助。
(二)網絡犯罪的執(zhí)法缺陷
大部分網絡犯罪案件涉及的都是跨區(qū)域性的,公安機關在取證過程中需要得到多地的協助進行取證,這給破案帶來了一定的難度。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調查取證難
偵破網絡犯罪案件,關鍵在于以最快的速度固定和提取網絡犯罪分子遺留的電子證據。電子證據具有易刪除、易篡改、易丟失等特性,極有可能被案后毀滅,或因保存時限被新數據覆蓋,造成取證困難。由于近年來網絡犯罪大多使用網上銀行、支付寶、財付通等第三方支付平臺進行資金流轉,數據保留有時限要求,公安機關向銀行、支付寶等管理方調取證據手續(xù)繁瑣,很多重要證據無法及時被調取,使案件偵破處于被動。以常見的網絡詐騙案為例,犯罪嫌疑人通過非法手段獲取被害人電話及家庭成員情況,稱在淘寶網上的物流出現問題需退款,從而進一步讓受害人被嫌疑人帶入自己設計的圈套,套取受害人的支付寶用戶和密碼,將資金轉入對方個人銀行賬戶。
2.警務協作難
網絡犯罪受害人分布在全國各地,在辦理案件中需要當地公安機關各警種的配合,在協作機制、協作效率、協作層次等方面尚存在諸多問題,難以滿足打擊犯罪現實需要。一些公安機關對于非本轄區(qū)案件敷衍應付。已落實協作任務的單位大多停留在“重證據提供、輕線索收集”層面上,協查深度和效率遠遠不夠。鑒于目前各地網警管轄的信息資源幾乎全部集中在本地省市,并不共享,其他地市要想獲取數據必須通過當地網警部門協查,如果警務協作跟不上,就會增加網絡案件的偵破難度。以協查異地涉嫌網絡犯罪嫌疑人的QQ軌跡為例,協助方大多只針對協助完成一次查詢任務,沒有長時間跟蹤和深層次分析,使得線索并沒有多大的價值。
3.嫌疑人反偵察手段意識強
嫌疑人反偵察手段意識強。在發(fā)生詐騙的案件中,嫌疑人在進行詐騙前,通常都購買了多張銀行卡、多個不同省份的電話號碼或電話號碼改號軟件、QQ號碼都是新申請的,使用時間非常斷,一但詐騙到受害人的錢財后,立即停止使用,在調查取證過程中就會中斷線索,難以掌握嫌疑人的真實身份信息,這些通信工具反復發(fā)生變化給辦案人員帶來了極大困難。
4.教育防控不足,網絡環(huán)境惡劣
家庭、學校、社會對網絡犯罪方面的教育防控不足,導致網絡環(huán)境日趨惡劣,嚴重影響青少年群體對網絡世界的認識,對網絡不良信息的曲解。青少年正處于成長階段,對于各類知識的渴求旺盛,這個時候正是需要得到正確引導的階段,使其自主意識建立在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之上,并正確對待其叛逆心理。在恐怖分子利用互聯網發(fā)布暴力暴亂活動視頻,煽動人民主要是青少年的不良情緒;邪教組織在互聯網上污蔑國家領導人形象、歪曲國家宗教政策、宣揚歪理邪說和種族歧視理論;西方反對勢力在互聯網上發(fā)布不利于民族團結的理論,傳播與我國人民生活形式大相徑庭的價值觀念,達到文化侵略的目的的時候,求知欲望強烈并難以自控的青少年心理因此埋下了犯罪的種子,在后續(xù)學習生活和工作中一旦碰到情感的缺失和不法分子的煽動,極易成為整個社會的禍水。據權威部門相關調查顯示,我國青少年在網絡罪犯中的比例逐年上升,且有近八成是因網絡里的不良信息的日積月累,從而犯下過失。因此,在學校加強教育防控,在家家庭成員注意引導,改善網絡環(huán)境,都是時不我待重中之重的問題。
5.法制宣傳力度不夠,群眾防范意識不強
公安機關及相關行政部門、事業(yè)單位、社會團體對打擊防范方面的宣傳力度不夠,無形中助長了網絡違法犯罪的滋生和蔓延。對網絡犯罪打擊和預防的宣傳方式上存在問題,部署要求不夠統一,組織不夠精心,整體聯動性差,宣傳陣地、宣傳手段、宣傳內容不夠到位,宣傳氛圍及社會效果不佳。在宣傳活動中,與新聞媒體的溝通和聯系不夠,沒有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手機客戶端等形式及時披露各類網絡犯罪案件情況及犯罪手段、特點,對于典型案例、具體犯罪類型、以及預防方法沒有詳細解說,致使廣大群眾防范意識一直無法得到加強。同時,行政部門與網絡運營商、金融機構、相關事業(yè)單位協調不夠,無法有效建立協同防控機制,不能整合社會各方面資源和力量對網絡犯罪的打擊和預防進行有效的宣傳。
[ 參 考 文 獻 ]
[1]陳軍菁.網絡犯罪的法律問題研究[EB/OL].中國法院網,2004-11-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