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每次遇到孩子調(diào)皮搗蛋,我就忍不住對他大吼大叫,但發(fā)完脾氣后我又會內(nèi)疚、后悔。請問,總是苦惱于“道理我都懂,但脾氣上來就是忍不住”的我,該怎么辦?
沈文玉
答:如果我們從小不曾被溫柔對待,那么等我們有了孩子,情緒一旦失控,就容易切換到自己最熟悉的模式。這就是原生家庭的影響,我們也許被深深影響,但必須讓這種傷害到此為止。改變脾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當(dāng)要指責(zé)、吼叫孩子的時候,你可以通過“不威脅,指出孩子需要承擔(dān)的結(jié)果;給壞行為一個替換方案;多說肯定,少說不”的方式慢慢調(diào)整。
一、不威脅,指出孩子需要承擔(dān)的結(jié)果
類似的臺詞:
1.玩具不想玩時,要放回籃子里。對比:你怎么又把玩具弄得到處都是?
2.如果你弄壞了玩具,那你就沒有玩具可玩了,多可惜??!對比:你這個孩子怎么這么不愛惜玩具,以后再也不給你買了!
3.這是你的事,需要你自己做完。你可以選擇自己做,也可以讓媽媽幫你一起做。對比:我數(shù)到三,你再不做,我就……
一開始執(zhí)行,會有一定困難,但堅持說,態(tài)度平和,長遠效果一定比你邊嚷孩子邊幫孩子整理要好得多。這會讓孩子最終明白,他的行為和選擇都是有代價的,他需要為自己負責(zé)。
二、給壞行為一個替換方案
類似的臺詞:
1.畫筆不能扔,我們找一個其他的東西來扔,比如球好不好?對比:不準(zhǔn)扔筆,又要弄臟地毯了!
2.墻上不能畫畫,媽媽給你一張紙,你可以在紙上畫。對比:我跟你說過多少次了,你看你又把墻弄臟了!
幫孩子找到一個替換的方案。孩子也許并不是想扔畫筆,他只是想“扔”,當(dāng)你把他的注意力引導(dǎo)到可以扔的東西上,親子間就會減少很多沖突。要試圖理解孩子,而不是改變他。
三、多說肯定,少說不
類似臺詞:
1.我們在走廊里走的時候要輕點慢點。對比:不許在走廊里跑!
2.這是公共場所,我們要輕輕地說話。對比:吵死人了,不要大叫!
3.我聽到了,等我做完菜就過去幫你。對比:不要哭了,媽媽在忙你沒看到嗎?
這招的關(guān)鍵是,把所有你不希望孩子做的事情重新包裝成正面描述的期許。當(dāng)孩子遵守這個期許后,你需要及時兌現(xiàn)諾言或者及時正面強化:“謝謝你等我,媽媽忙完了。你說,我怎么幫你?”
最后,希望我們都可以用溫柔的力量去改變,而不是用憤怒的力量來遺憾。
【編輯:楊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