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晗
有一個故事《媽媽最愛吃魚頭》,講的是媽媽把魚肉挑給女兒,自己只吃魚頭,女兒真的以為她愛吃魚頭,等到自己做了母親,才發(fā)現(xiàn),媽媽其實是舍不得吃,要把最好的部分留給孩子。這個故事是我媽的圣經(jīng),她有一種“遭罪”和“舍不得”的信仰,而享受是一種罪過。
我不以為然——我爺爺真的喜歡吃魚頭:魚臉上的肉最金貴,魚身肥厚的大肉并不入味。古代綁匪綁了人總要拿條魚來試:第一筷子是吃魚身的是窮人,伸向魚臉的才是有錢人,媽媽自然堅決不信。等到經(jīng)濟條件好些的時候,她依舊難改“不舍得”的習(xí)慣,總要先吃上一頓的剩菜,于是常吃剩菜。
在我眼里,她勤勞節(jié)儉,有時卻讓人覺得難以取悅。給她買鞋,哪怕挑對了顏色、款式,一旦知道價格之后,就撇撇嘴。給她買的首飾經(jīng)常擱置。家里的高檔水果放壞了也不會碰,卻要買超市特價的處理水果。她的口頭禪是:“財主興過了,窮人才摸著了。”“我是舍不得,才留給你的?!睅鋈ネ婊蛘叱燥?,常常愁眉苦臉,給的是差評:不值,幾百塊在家可以買好多魚肉。有時反對的意見表達(dá)得過于激烈,語氣都顯得有些惡狠狠的。每當(dāng)這個時候,我就有點難過。我希望給你帶來好的生活,看到你享受的歡喜,而你卻不肯給我這種成就感,這簡直成了兩代人之間的芥蒂。
東野圭吾的小說《信》中提到一個細(xì)節(jié):主角的媽媽喜歡吃糖炒栗子,小時候和媽媽買了栗子回來,兄弟倆將栗子剝給媽媽吃,看到媽媽高興的臉,他們也很開心,多年后回想起來也很溫暖。我理解這種感受,喜歡一個人,就愿意看他享受人間的快樂,這種心情無法掩飾?!端疂G傳》里閻婆惜發(fā)現(xiàn)了宋江落下的金子,首先想到的是給情郎張文遠(yuǎn)買東西吃,因為他最近瘦了。
我們的許多文學(xué)作品都會提到,媽媽最開心的是看孩子大口吃飯。其實,媽媽也可以有享受生活的歡喜,而孩子也愿意看到為媽媽付出后她臉上享受的表情。
《水滸傳》里宋江的金錢觀讓我印象深刻。他收了晁蓋送來的一條金子,之后見到賣湯藥的王公時,突然冒出一個念頭:“何不就與那老兒做棺材錢,教他歡喜?”金錢不是拿來囤積的,最本質(zhì)的作用是“教人歡喜”。宋江對這點看得通透,所以人氣極高。而《水滸傳》的作者又給他開了金手指,這位“及時雨”從不缺錢,送銀子給武松置衣服行頭,給李逵二十兩賭資,錢都花到了位,讓兄弟們歡喜且死心塌地。給人歡喜,是世間最大的幸福。這才是奮斗的動力。我不想看親人省錢,更希望看到他們享受的歡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