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嫻 范曾麗 張潔
課堂組織技能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斷地組織管理紀律,引導學生學習,建立和諧的教學環(huán)境,從而幫助學生達到預定課堂目標的行為方式。良好的課堂組織技能是教師保證有效教學的必要手段。有效的課堂組織能夠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行為標準,創(chuàng)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實現(xiàn)學生生物學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與提高。在20世紀80年代,我國學者就對教師能力進行了劃分。到了20世紀90年代,教師的組織能力被明確劃分入教師的能力組成中,教師的課堂組織技能成為了衡量優(yōu)秀教師的重要標準之一。目前,我國對“課堂組織技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論論述,對其在高中生物課堂中的實踐研究還相對較少。
1 設計理念
下面是“種子的結構”的教學設計,設計中注重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和主動發(fā)現(xiàn)。教師運用組織技能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活動,動手實踐,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以此達成教學目標。本教學片段的基本設計思路如圖1所示。
2 教學設計
2.1 教材分析
“種子的結構”選自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一章第二節(jié)。種子是綠色開花植物的6種器官之一,植物的生長發(fā)育過程總是由種子發(fā)育成幼苗,再依次長出其他器官。這一節(jié)內容是學生學習植物體基本結構后的知識延續(xù),也為學生后面學習植物生長發(fā)育的相關知識奠定理論基礎。學生通過學習種子的結構,將生物知識與日常生活建立聯(lián)系,提高學習生物的興趣。
2.2 學情分析
初一學生在生活中常接觸各種種子,對種子已經有了一些直觀認識,知道種子有萌發(fā)現(xiàn)象,但尚不能從生物學角度辨認種子的具體結構并說出各結構的功能。初中學生雖好奇心強,有探究欲望,但學習的欲望和能力不成正比,觀察事物往往無序且歸納總結能力不足,因此需要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合作觀察種子并系統(tǒng)歸納雙子葉植物種子的結構特點。
2.3 教學目標
(1)通過結構初探,說出雙子葉植物種子的基本結構。
(2)通過解剖,觀察種子結構,提高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3)通過解剖常見的種子,將生物知識與日常生活建立聯(lián)系,提高學習生物學的興趣。
2.4 教學重難點
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是能準確說出雙子葉植物種子的主要結構,教學難點則在于準確辨認胚的不同結構。
2.5 教學過程
2.5.1 環(huán)節(jié)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教師展示上海世博會英國館的獨特造型,吸引學生興趣,同時展示亞克力桿中具有生命力的6萬多顆種子的圖片,以設計師托馬斯對種子的贊頌,引出問題:小小的種子到底具有怎樣的結構,能爆發(fā)出如此巨大的生命力?從而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教師用多媒體展示圖片并設問導入,可以把學生注意力從課堂之外轉移到課內,引起學生的視覺沖擊,拋出種子結構問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2.5.2 環(huán)節(jié)二:結構探索,建構新知
①層層深入,展開新課。
教師組織學生手拿蠶豆,引導學生觀察手中蠶豆種子的外形、顏色。教師指導學生找到黑色眉狀種臍和擠壓出水處的種孔,并講述其功能。學生剝下種皮,并試探種皮的堅韌性,從而理解種皮的保護功能。
設計意圖:教師通過實物進行講解,一步步引導,并展示細節(jié)圖片,組織學生親身觀察,鍛煉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課堂氛圍和諧,有序開展。
②組織活動,深入新課。
學生剝去種皮后,教師指導學生分開兩個肥大的子葉,組織學生兩兩進行合作學習,用放大鏡觀察胚的內部結構,并畫在繪圖紙上。教師請一位學生上臺將小組成果畫在黑板上,讓學生對比修改,對畫得好的學生予以表揚。
設計意圖:七年級學生的生物學知識積累不多,實驗的機會少、動手能力差,教師組織課堂實驗活動既教給了學生初步的實驗方法和步驟,又讓他們真正動手操作,積極參與課堂,鍛煉合作能力和觀察能力。同時,設計繪圖活動目的是讓學生掌握一定的生物繪圖技巧,在繪圖中形成知識概念框架。學生觀察之前,教師已經告知他們觀察什么、如何觀察。而學生在操作過程中,教師提示學生用小刀的安全以及觀察胚芽等結構時的細心程度,使學生明確操作。學生上講臺畫種子內部結構時,通常比較認真,可提高學生注意力。教師的表揚可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有利于創(chuàng)建和諧的師生關系,讓學習氛圍更加和諧。
③課堂反饋,鞏固練習。
學生學習完蠶豆結構后,教師提問:蠶豆種子有幾片子葉?雙子葉植物的種子結構都相同嗎?然后,教師發(fā)放白蕓豆、花生等雙子葉種子,讓學生現(xiàn)場解剖觀察其結構。學生將幾種種子進行對比,最后總結,得出結論。
設計意圖:教師設置第一個問題可以獲得學生學習情況的反饋,同時又拋出新的問題,激發(fā)學生探究興趣。教師發(fā)放兩種雙子葉植物種子,組織學生回顧蠶豆種子結構,對比分析雙子葉植物種子結構特點,從個別到一般,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出雙子葉植物種子結構的特點。
2.5.3 環(huán)節(jié)三:思維遷移,結束新課
教師連續(xù)設置問題:是否所有的種子都有兩片子葉?如果不是,那它們與雙子葉植物有沒有區(qū)別?有什么區(qū)別?并發(fā)放一些玉米、水稻、小麥的種子,讓學生課后解剖觀察,拓展學生的思維,引發(fā)深入思考。
設計意圖:教師以問題串的形式激發(fā)學生興趣,引發(fā)學生深入思考。并發(fā)放種子讓學生課后解剖觀察,將課堂知識拓展到課外,為下節(jié)課學習單雙子葉植物種子結構對比作鋪墊。
3 教學反思
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以圖片設問導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集中學生注意力。接下來就問題展開新課,組織學生進行課堂活動,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觀察、動手解剖、繪圖展示等形式,切身體驗,感知種子結構的豐富。教師首先利用問題,引導學生總結雙子葉植物種子結構;接著,讓學生課后解剖觀察單子葉植物種子,思考單子葉植物種子與雙子葉植物種子有沒有區(qū)別,有什么區(qū)別,為下節(jié)課學習單雙子葉植物種子結構的對比作鋪墊。
本節(jié)課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充分利用教學資源,播放圖片并發(fā)放實物道具吸引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更直觀生動地習得新知。學生積極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能夠自主歸納總結出知識點。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并在活動中學會實驗的基本操作,在實踐觀察中學習新知識,在思考問題中深入學習難點重點知識,在小組活動中學會合作。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和思考,在教師的引導下,一步步學習新知,學生是整堂課知識的發(fā)現(xiàn)者和接收者。結課時,教師發(fā)放單子葉植物種子作為擴展延伸,豐富學生課后活動。
此外,整節(jié)課以教師的組織技能貫穿其中,課堂井然有序,學習氛圍和諧,師生關系融洽,課堂教學有效性高,順利達成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劉恩山.中學生物學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9.
[2]夏艷.優(yōu)秀的課堂組織技能是影響有效教學的重要因素[J].新課程學習(中),2013,(3):16-17.
[3]周國倩,范曾麗,陳芳等.活動教學在高中生物課堂中的實踐——以“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信息傳遞”為例[J].中學生物學,2016, (1):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