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倫彬 沈揚
2018年7月,樂昌相關部門和文史研究者赴漿源村附近調查當年(1934年11月)紅軍長征經過漿源村阻擊國民黨軍的歷史時,發(fā)現了當年紅軍長征在樂昌市九峰鎮(zhèn)阻擊國民黨部隊的戰(zhàn)壕。戰(zhàn)壕一角,還有杉木和黃泥搭建的簡易的臨時指揮所。這是韶關地區(qū)發(fā)現的保存最完整的戰(zhàn)場遺址。
據《樂昌黨史》記載,1934年11月初,紅軍突破湖南桂東、汝城至廣東城口一帶的第二道封鎖線后,于11月5日至9日,紅一軍二師四團、紅一軍團直屬隊和紅一軍二師六團、紅十五師,分別從仁化的大水、清水江越過山寨岐和從仁化的糍粑坳、中洞(原屬樂昌)到麻坑集結后,一部分由桃竹坑、大王山、樟姑嶺到九峰漿源;一部分由龍山、沙坪、赤水、天平架、東坑、上西坑到文洞的廟山背和茶料的鴉鵲嶺。另外,紅一軍團一師三團于11月5日從延壽到漿源的沈家。這時,國民黨葉肇率領的獨立二師及獨立第二旅加緊從仁化長江、城口向樂昌九峰一帶尾追,余漢謀獨立第三師吳團和粵軍鄧龍光部一團在九峰圩、茶料一帶布防,實行堅守碉堡,控制交通要道,妄圖阻止紅軍前進。為了甩掉尾追之敵,粉碎國民黨妄圖在九峰一帶堵截紅軍的陰謀,掩護中央縱隊從湖南邊境安全通過,紅軍到達漿源后,不顧日夜兼程行軍的疲勞,馬上部署戰(zhàn)斗。紅二師四團搶先占領漿源、文洞與茶料之間的觀音山和向日峰制高點。隨后派出數千人攻擊茶料之敵。從上午8時開始,紅軍經過十多個小時的浴血奮戰(zhàn),打得敵人丟盔棄甲,爭相逃命。紅軍部隊配合完成了掩護中央軍委等后續(xù)部隊的任務。11月7、8日,隊伍折回五山,由石下向汝城、宜章方向前進。
11月9日紅一軍團一部由文明、上章到白石的三界墟,在三界墟宿營一夜。翌日,一部分經中塘、里田、東村、坪田、新塘、紫溪、二界墟、香花村向白石渡挺進;一部分由澗水、油鋪、銀子仙、坪頭垅到田頭,由田頭過武江河向白石渡挺進。13日,紅軍離開樂昌縣境,占領湖南省宜章縣城,突破了敵軍第三道封鎖線。
當地村民劉德成回憶,小時候聽父親劉元順說,紅軍長征時經過九峰漿源村曾住在劉德成家,在家中的杉木墻板上留有當年紅軍書寫在木板上的標語5條,其內容是:“歡迎白軍士兵拖槍過來當紅軍!紅產立衛(wèi)宣,七·七一”;“打倒賣國賊國民黨”;“反對屠殺工農群眾的國民黨”“國民黨是地主資產階級軍閥官僚的集團;紅產立衛(wèi)宣”。第五條標語字跡難辨(略)。標語長約124厘米,字大約6厘米見方。距劉德成家半公里遠的半山腰處有周聯村沈家,原村前墻壁上正中位置有紅軍標語,內容是:“紅軍是抗日反帝的武裝”(見圖)。字大約40×50厘米見方。1983年,因農戶改建房舍,土墻已拆,標語及《抗日宣言》文告殘片已毀。據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發(fā)行的《中國元帥聶榮臻》文中有段關于進軍九峰的記述:“林彪急了。他來不及同聶榮臻商量,立刻命令擔任前衛(wèi)的二師四團晝夜不停地趕往九峰山,一定要搶在敵人前面占領九峰山要點。部隊出發(fā)后,林彪還不放心,又派出兩個團去占領九峰南側的茶料,派出一個團去監(jiān)視九峰山左側的敵人,以保障中央縱隊左翼萬無一失”。
至今,離劉家不遠的馬營子村背夫(后面)大窩子山上,赫然發(fā)現當年紅軍阻擊國民黨戰(zhàn)斗時挖的戰(zhàn)壕。該戰(zhàn)壕100多米,寬約0.6米,深約0.8米(見圖)。戰(zhàn)壕高處有簡易的指揮所,上蓋杉木和黃泥填土,遺址尚存。1975年春,該村村民在戰(zhàn)壕以下十來米處的梯田耕作時,拾有銅鑄手雷(手榴彈)4個(其中1個送省博物館),器表鑄有粗方格文、五角星紋,五角星紋中有鐵錘、鐮刀標志,形如鴨蛋,長9厘米,腹徑5.5厘米,每個重250克,手雷中有3個完整,另一個已炸成殘骸(錄自《樂昌文物志》)。從戰(zhàn)壕的時間、地點、遺址、紅軍標語、村民口述等資料表明,歷史事件與《中國元帥聶榮臻》史料吻合,當屬紅軍長征在漿源村與敵作戰(zhàn)的簡易戰(zhàn)壕。
這條戰(zhàn)壕由于地處大山,周圍人煙稀少,雖然歷經八十多年風雨侵蝕,仍然保存完好。隨行的老農用工具把叢生的雜草稍加清除后,隨著山勢蜿蜒曲折的戰(zhàn)壕便顯露在眼前。
戰(zhàn)壕的發(fā)現,對研究紅軍長征在樂昌的戰(zhàn)斗增加了有力的佐證依據。屆時,樂昌市文物部門將把此處戰(zhàn)壕列入紅色革命遺址加以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