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毅帆
摘 要:琵琶樂曲的預習在日常學習和教學中經常被忽略,導致技術、背景、心理準備不充分,而影響樂曲學習的進度。筆者通過多年琵琶學習和教學的經驗,發(fā)現樂曲的預習的重要性,并總結出琵琶樂曲預習涉及的內容和方法。本文針對琵琶樂曲的預習進行了詳細的闡述。
關鍵詞:琵琶演奏 琵琶樂曲 預習
在拿到一首琵琶樂曲之前我們應該先做好哪些預習功課呢?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在琵琶樂曲的學習中,我們一般認為“磨刀”就是指演奏技術和音樂經驗的準備,“砍柴”自然就是指學習樂曲。但是,這其中卻忽略了對樂曲全面細致的預習工作。沒有對樂曲的全面認識,盲目機械的進行對樂曲譜面的學習,會導致對樂曲內容、人物、主旨、風格等認識和表達的不準確甚至是錯誤。這些不準確和錯誤產生后,再進行改正要花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從而影響樂曲學習的進度。因此,在琵琶演奏的學習中,要想快速且高質量地完成學習樂曲這項“砍柴工”,不僅需要相應的演奏技術和音樂經驗的支持,更需要及時的“磨好”樂曲預習這把“刀”,做到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
預習是遇見美好音樂的第一步。琵琶樂曲的預習工作包括深入細致的認識樂曲的背景、內容、結構、特點以及總結擴充。通過這些預習工作,完成樂曲的過程會更順暢,可以更快速且全面地掌握樂曲,有助于制定高效的練習計劃,從而提高效率,提升演奏的準確性。下面將琵琶樂曲預習的具體內容逐一詳述。
一、 樂曲背景
對琵琶樂曲背景的認識主要包括樂曲涉及的時間、空間、人物三部分。
1.時間(年代)
這里的時間不是狹義的樂曲創(chuàng)作或內容發(fā)生的時間,而是廣義的與樂曲相關的時間,包括樂曲創(chuàng)作和內容反映的時間(年代)。
時代對于文化藝術領域的影響是極其深刻的,不同時代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都會對當時的音樂作品打下不可磨滅的時代印記。琵琶作品亦是如此。琵琶獨奏曲《春雨》是朱毅、文博二人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攜手創(chuàng)作,樂曲旋律清新優(yōu)美,主要描寫了一場雨春過后萬物復蘇、生機勃勃的景象。若深入地了解該曲創(chuàng)作的年代——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剛剛經歷了文化荒漠,人們對藝術、審美的渴望沖破了禁錮。在這一時期,涌現出了以《春雨》為代表的大量的琵琶作品。有了對樂曲創(chuàng)作時代的了解,《春雨》這首樂曲的認識就不會僅僅停留在春雨后的復蘇和生機的表象中,而是能夠上升到當時中國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方面的復蘇,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渴望意識的覺醒,使得整個國家一派生機勃勃。由此可見,充分的了解樂曲創(chuàng)作的時間(年代)能夠擴大對樂曲整體認識的格局。而越早的了解,隨著對樂曲的不斷學習和演奏,就能夠越深刻的體會樂曲的時代性,從而更準確的理解和詮釋樂曲主旨。
準確定位樂曲內容涉及的時間(年代)是開啟樂曲涉及的歷史、政治、文化、音樂等內容認識的鑰匙。時間(年代)像坐標一樣,能夠準確的定位出當時當代的歷史氛圍、社會環(huán)境、文化風向、音樂特點。在拿到樂曲的第一時間里確定樂曲內容涉及的時間(年代),就能夠準確的將樂曲的年代還原,也為進一步研究樂曲背景奠定了基礎。在琵琶樂曲中,有很多歷史題材的樂曲,現代的作曲家們運用豐富的現代音樂作曲、演奏技術,以史為題,或歌頌英雄人物,或還原歷史性時刻的場景,或復刻傳統(tǒng)經典的音樂形態(tài)。以《新翻羽調綠腰》為例,該曲是楊潔明在1982年創(chuàng)作的琵琶獨奏曲。樂曲用現代創(chuàng)作手法和演奏技巧還原了唐大曲恢弘氣勢、富麗堂皇。在預習這首琵琶樂曲的時候,如若不能將樂曲年代確定到唐代,那么對唐大曲的認識便無從談起了。因此,在琵琶樂曲的預習中準確的定位樂曲內容涉及的時間(年代),對于后續(xù)的樂曲相關背景的認識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2.空間
空間,除了樂曲涉及的具體地理空間之外,主要指樂曲的地域性,并能夠橫向延伸到樂曲的風格(地域性、民族性)。琵琶自秦漢時期從古波斯沿絲綢之路走來,它的傳入和沿革本身就具有很大的空間跨度,它自西向東被沿途的文化滋養(yǎng)著,豐富了演奏技術和表現力。尤其是在當下作曲、演奏技術高速發(fā)展的時代,這件樂器以它博大的胸懷、豐富的表現力和悠久的歷史對各個地域、民族的音樂兼容并蓄,并以它獨特的魅力傳遞著世界的聲音。那么在對琵琶樂曲的預習中,準確的認識樂曲涉及的空間(地域、民族)對于學習和演奏樂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說,時間是在歷史時間軸上的坐標,那么空間就是精準的經緯度定位。確定了樂曲涉及的空間位置(國家、地域),結合當地的民族音樂風格、地方音樂特點,就可以更全面而準確的掌握樂曲所對應的地域性、民族性。以琵琶獨奏曲《渭水情》為例。渭水,即渭河,是黃河最大的支流,流經我國甘肅省和陜西省。了解題目中渭水的地理位置,目標鎖定在甘肅、陜西地區(qū)。那么在這個區(qū)域中最有代表性的地區(qū)音樂類型就是秦腔,廣泛的了解秦腔代表曲牌,對比《渭水情》的旋律,不難判斷出《渭水情》就是以西北陜甘地區(qū)的秦腔牌子曲《永壽庵》為曲調的樂曲。由此可見,充分的預習,對樂曲的空間背景進行詳細的研究,對表現樂曲的地域性風格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3.人物
人,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承載者。人,創(chuàng)造了音樂,傳播了音樂,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反過來又影響了人。人把人寫進了音樂中,曲中人在音樂中以另一種藝術形式長久的留存下來,那些優(yōu)秀的品格和感人的事跡又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傾聽者。因此,研究樂曲就必須研究與樂曲相關的人,既包括樂曲描寫對象——曲中人,還有樂曲的創(chuàng)造者——作曲人。
⑴曲中人。在音樂中的描寫對象,除了自然人,還有客觀存在的物。作曲者通過對特定人、物的描寫,來表達某種相關的情感。琵琶樂曲就是以對人、物的描寫作品居多。寫人的樂曲如《霸王卸甲》、《狼牙山五壯士》、《草原英雄小姐妹》、《花木蘭》、《訴——讀唐詩〈琵琶行〉有感》等等,借物抒情的樂曲如《寒鴉戲水》、《飛花點翠》、《春蠶》、《天鵝》、《滴水觀音》等等。預習這類琵琶樂曲時,對樂曲的描寫對象進行深入的了解是掌握樂曲內容的關鍵。除了單純對人物的形象、性格、事跡等進行詳細的研究外,還要延伸到該人物所處的時代背景、歷史環(huán)境、空間位置等內容,這樣才能夠全面的認識人物、了解人物,做到還原人物形象、體驗人物心理活動,將人物性格拿捏準確。
⑵作曲人。琵琶樂曲的創(chuàng)作者主要指現代樂曲部分,傳統(tǒng)的琵琶樂曲大部分以流派為主要流傳載體,具體的作曲者有待考證。現代作品創(chuàng)作的前期,琵琶樂曲主要由琵琶演奏家來創(chuàng)作。所以研究他們創(chuàng)作的樂曲時,就要熟悉其演奏特點和從藝經歷,這樣能夠更好的從曲作者的角度認識樂曲。隨著作曲專業(yè)化,作曲技術飛速發(fā)展,造就了大批的優(yōu)秀作曲家為琵琶創(chuàng)作新作品。在預習這些新作品時,若能夠對作曲人的寫作特點、善用手法、創(chuàng)作經歷進行充分的了解,那么對于作品的理解將更有幫助。
以琵琶獨奏曲《訴——讀唐詩<琵琶行>有感》為例。這是吳厚元以白居易(唐)的長篇樂府詩《琵琶行》為藍本創(chuàng)作的一首琵琶獨奏曲。樂曲涉及的人物有詩中人——琵琶女、詩作者——“江州司馬”白居易、曲作者——吳厚元。在預習樂曲時,就要理清三者之間的關系,并逐一深入了解。樂曲是作者吳厚元讀《琵琶行》后有感而發(fā)的創(chuàng)作,那么研讀《琵琶行》就是第一步,而詩中的主人公就是琵琶女,了解琵琶女年少風光老來漂泊沉淪的經歷才能理解詩歌瑟瑟秋風壓抑的語言基調,進而對樂曲晦暗的音響色彩做好演奏和心理準備?!杜眯小肥前拙右妆毁H后偶遇心境相似的琵琶女后有感而發(fā),那么接下來就是對白居易“升遷——被貶”經歷的了解。對曲中人和詩作者的經歷有了充分的了解后,有助于理解樂曲情感結構的層次。對曲作者吳厚元的認識要對他的藝術經歷和創(chuàng)作特點入手。吳厚元是我國著名作曲家、民族音樂教育家和指揮家,早年從事琵琶演奏,后專攻作曲,創(chuàng)作了很多民樂作品。他的琵琶演奏經歷,豐富了他創(chuàng)作的這首《訴——讀唐詩<琵琶行>有感》的演奏技術,這相對于其他作曲家而言,吳厚元對琵琶演奏技術的運用就會更加的靈活和多變。因此在預習這首樂曲時,要多留意演奏技術的運用及變化。他的指揮經歷,又使他創(chuàng)作的樂曲較其他作曲家更具有交響性,織體運用也更加豐富。所以在預習這首樂曲時,也要更注重樂曲結構的層次、不同聲部的音響模擬,尤其關注樂曲交響性的特點。有了這些預習內容做基礎,為樂曲后續(xù)的學習和演奏鋪平了道路。
二、 樂曲內容
在對樂曲的背景有了全面的認識后,接下來就是對具體的樂曲內容進行展開。之前的對背景的預習主要是從大時代、大地域空間、人物生平方面進行的宏觀式的了解,樂曲內容則是具體到該曲的微觀情節(jié)中。琵琶樂曲的內容即為特定時間、空間中具體的人物所發(fā)生的具體事件。預習琵琶樂曲時,在全面廣泛的了解樂曲背景之后,就要具體到該樂曲所涉及的內容了。
以《十面埋伏》、《霸王卸甲》為例,兩首樂曲同取材于楚漢相爭在垓下大戰(zhàn)的歷史事件,時代、空間、歷史、人物上都是相同的。如若僅從宏觀的角度分析,則會忽略了這兩首樂曲的具體內容的差別,即為區(qū)分二者的最關鍵內容——《十面埋伏》是從漢軍劉邦得勝的角度來講述,主要的筆墨就在于還原這場著名的以少勝多的垓下之戰(zhàn)的廝殺場景,全曲慷慨激昂,扣人心弦;而《霸王卸甲》雖同是以該戰(zhàn)役為藍本,但它是從楚霸王項羽一世英雄最后因盲目自大在烏江大敗的角度來鋪陳,悲涼、慘烈的情緒貫穿通篇。因此在預習這兩首樂曲時,一定要重點關注樂曲的具體內容,避免內容情緒張冠李戴。
三、 樂曲結構
結構是一首樂曲的宏觀構架,樂曲的內容按照結構的構架排列填充,合理的有設計感的結構能夠使樂曲的敘述層次多樣、內容豐富、音樂張力充沛。因此在預習樂曲時要通過研讀樂譜和音像資料在宏觀上清晰的認識樂曲的結構,才能理清樂曲發(fā)展的思路及所運用的手法,進而更好的指導學習和演奏樂曲。
琵琶是以單旋律為主的傳統(tǒng)民族樂器,樂曲的結構大多清晰明了。在傳統(tǒng)琵琶樂曲中,大部分樂曲都有高度凝練的段落小標題,這對于認識樂曲結構就有了很大的幫助。在琵琶教學中遇到一些學生遇到新的樂曲,盲目的就開始著手視奏、練習,等樂曲比本熟練后,才開始關注樂曲的結構。常見的問題就是將慢板演奏成了快板,將散板演奏成了嚴格節(jié)奏等等。但此時樂曲已基本成型,但進行大規(guī)模的改動就會浪費很多時間和精力,從而嚴重影響了學習的進度。所以,將對樂曲結構的認識放在預習階段,不僅能使樂曲的學習和演奏有的放矢,更能夠在有限的學習時間里提高掌握樂曲的效率。
四、 樂曲特點
在琵琶樂曲的預習階段,通過仔細聽取樂曲的音像資料、閱讀分析樂譜,對于樂曲技術和音響的特點要有充分的認識,為樂曲的學習和演奏做好技術和心理的準備。在技術上,提前預習了樂曲所需要的重要技術,可以在第一時間針對這一種或者一類技術進行有效的訓練,從而加快樂曲完成的進度。當然,日常的琵琶練習中基本功技術訓練還是要有計劃、有步驟的盡可能全面的進行。這里的針對性技術訓練,主要是指某些樂曲中比較有個性特色的技術環(huán)節(jié),通常這里的要求會比較高或者特殊,一般性的日常訓練并不能滿足樂曲的具體需要。
琵琶獨奏曲《點》是一首技術性與音樂性兼具的現代抽象作品。曲中的一段極速快板長達60小節(jié),在琵琶樂曲中是少有的技術,這就要求演奏者要具備極好的快速演奏能力。另由于樂曲改變了琵琶三、四弦的音高,這就使得這兩根琴弦上所有音的位置都發(fā)生了不同的變化,進一步增加了演奏技術的難度。在預習這首樂曲時就要抓住快速演奏這一技術環(huán)節(jié),提前對兩手的靈活性、準確性、速度進行針對的訓練,確保在這首樂曲的技術要點上達到或者接近樂曲要求,避免技術環(huán)節(jié)拖學習進度的后腿。
五、 流派
傳統(tǒng)的琵琶樂曲主要以流派為載體流傳下來,各個流派在演奏技巧、音樂特點和傳譜上都有各自的特點。即使是同一首樂曲,不同流派的演奏技巧、處理方式甚至是樂譜都有很大不同。因此,在預習傳統(tǒng)琵琶樂曲時,首先要明確樂曲的流派屬性,再去研究該流派在演奏技巧、處理方式上的特點,最后根據所選擇的流派樂譜,結合該流派的特點進行學習和演奏,方能保證傳統(tǒng)樂曲演奏的嚴謹和準確。
以傳統(tǒng)武曲《霸王卸甲》(沈浩初傳譜、林石城整理)中“楚歌”部分為例。浦東派擅長利用大力度、大張力來表現武曲的雄偉氣勢,故在傳譜中“楚歌”段左手明確配有吟、挽、扳的指法,每種指法又有快、慢、大、小的變化,把楚霸王項羽敗陣回營后悲痛、懊惱、悔恨的情緒表達得淋漓盡致。對比其他幾個流派的“楚歌”部分,都沒有對左手技巧做明確標記和要求。因此,在預習這首樂曲時,就要先了解沈浩初是浦東派的傳人,再展開對浦東派特點的學習,隨后練習相關技巧,做技術準備,最終結合這首樂曲將浦東派武曲的技巧、處理特點運用進去。一定要從預習樂曲就持有嚴謹的治學態(tài)度,并一路保持下去。
六、 總結擴充
總結擴充是基于對琵琶樂譜的研讀、音像資料的查閱的之上,將前五方面的內容聯(lián)結、整合,并根據樂曲的具體特點進行合理的擴散式的聯(lián)想過程。這個步驟就是將大量的碎片化的信息以具體的琵琶樂曲為中心有機地整合、串聯(lián)起來,將對樂曲的認知全面化。作為預習的最后一步,建議學生可以將完整的預習內容——樂曲背景、內容、結構、特點、流派——以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一方面可以檢驗預習功課完成的質量,另一方面也可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后續(xù)的重要學習演奏樂曲的環(huán)節(jié),這個總結擴充的文字記錄可以在技術訓練的同時提醒樂曲背景、內容的存在,在處理樂曲音樂性的時候也能提醒學生不要忽略樂曲的時空特點和技術標準。并且,隨著對樂曲的不斷學習,技術也隨之提高,對音樂的理解和認識也更深刻,一定要對這份預習文字進行不斷的補充和修訂,甚至將練習過程中的細節(jié)和心理體驗都要詳細的記錄下來。這對于整個學習過程來說是很珍貴的文字資料。
在琵琶學習的過程中,對樂譜的研讀和音像資料的瀏覽不僅是貫穿在預習環(huán)節(jié)中的,它在樂曲學習的整個過程中都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作為音樂存在載體的樂譜和音像資料,是音樂這種抽象的藝術形式唯一的物化形態(tài)。抓住這有形的材料是學習和演奏無形音樂的唯一手段。因此,細致入微的研讀樂譜、廣泛查閱音像資料是預習、學習、演奏樂曲的基礎和關鍵。
以上就是在學習和教授琵琶過程中總結出的琵琶樂曲預習的一些方法和內容。在學習琵琶的過程中,選擇適當的預習樂曲方法能夠更早更全面的體驗和領略這件樂器的美,有章可循的學習過程也是一種美好。做好預習,“預”見更美的琵琶。
參考文獻:
[1] 林石城.琵琶名曲選淺說[M].人民音樂出版社,1999.
[2]李光祖,郝貽凡整理. 汪派琵琶李廷松演奏譜[M].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8.
[3] 李光華.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人民音樂出版社編輯版編.琵琶曲譜[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6.
[4] 任鴻翔.琵琶曲論選[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
[5] 韓淑德,張之年.中國琵琶史稿[M].春風文藝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