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勝
《三國演義》第七十一回有對趙云槍法的漂亮描寫:“那槍渾身上下若舞梨花,遍體紛紛如飄瑞雪。”讀到這一句,我情不自禁手舞足蹈??墒?,手舞足蹈過后,卻百思不得其解:為什么是梨花?
很多年之后,我有緣結(jié)識瞿煒先生。在去咖啡館的路上,我們聊到槍法。我馬上背出《三國演義》里那句優(yōu)美的話:“那槍渾身上下若舞梨花,遍體紛紛如飄瑞雪?!薄盀槭裁词抢婊ǎ俊蔽易詥栕源?,“難道是說,趙云的槍桿是梨花木做的?”瞿煒先生笑著說:“那是指梨花槍,是歷史上著名槍法。”記憶中趙云這一朵梨花,終于開出答案。
三國時代——我是指歷史,而非演義——武將最常配置的長兵器是矛、槊或長戟。槊刃闊,“馬上所持”(見劉熙撰《釋名》),沖殺兇猛,穿透力強。槊又制作工藝簡單,正在逐漸淘汰長戟。
槊在中原流行,無疑是受到外族游牧民族的影響。而實際上,矛、槊本是同根生,并無多大差別。
后漢許慎在《說文解字》里說,槊,矛也,從木朔聲。槊,還稱馬矛,還有一個異體字“矟”,可見槊就是矛無疑。
三國公孫瓚,一方諸侯,鎮(zhèn)守遼西,白馬義從,弓馬嫻熟,與胡人戰(zhàn)?!度龂尽す珜O瓚傳》記載,公孫瓚“持矛,兩頭施刃”。公孫瓚拿一根特制的兩頭施刃的槊。趙云本屬公孫瓚,那趙云應(yīng)該也是拿槊無疑。
唐宋以后,槍開始普及,槍花開始密集閃現(xiàn)于史書。唐秦瓊、宋岳飛都以使槍出名?!杜f唐書》說秦瓊“躍馬負槍”,《新唐書》說秦瓊“躍馬挺槍”。你一定會說,秦瓊不是拿雙锏嗎?其實,锏是近身武器。武將的標配是長兵器一把,近身佩劍或佩刀一把。長短搭配,方便殺人。
北宋官修的《武經(jīng)總要》里,畫了短刃槍、短錐槍、抓槍、蒺藜槍、拐槍的樣式,卻已不見矛、槊。我認為,經(jīng)過長久的廝殺,矛、槊、槍三者之間的細微差別日益模糊,矛、槊最后都并入槍類兵器,統(tǒng)稱為槍。
用來做槍桿的木料則很講究。
戚繼光在《紀效新書》里說:槍桿“椆木第一,合木輕而稍軟,次之。要劈開者佳,鋸開者紋斜易折,攢竹腰軟,不可用。”
椆,是一種遇寒不凋的樹,木質(zhì)重而堅,耐久不蛀??梢韵胂?,用汗水“養(yǎng)”久之后,黑亮如鐵,真是好木頭也。
習武之人有養(yǎng)棍之說,舞棍之后,抹汗在棍上,一,讓汗水滋潤棍身,可以防止棍身開裂,二,讓棍有主人的氣息,人棍一體,是為養(yǎng)棍。槍、棍,同出一門。
合木是堅密的木材,輕而稍軟,戚繼光認為,比椆木次一等。
“要劈開者佳,鋸開者紋斜易折”的意思是,取槍桿用料時,要整條劈開,從樹木中間取,最佳;如鋸開取料,木料有紋斜,容易折斷。
攢竹,是削竹膠合,腰軟,不可用。
明朝女將秦良玉,所部號“白桿兵”,可見是用白蠟?zāi)咀鰳寳U。
白蠟?zāi)境R?,好就地取材,木質(zhì)堅而不硬、柔而不折,具有較好的彈性。現(xiàn)在表演的武術(shù)槍械,多數(shù)使用白蠟桿。
秦良玉的“白桿兵”,手握不重的長槍,適合突襲、夜襲?!睹魇贰酚涊d,秦良玉就是擅長突襲。
相比來說,手握重而堅的椆木槍桿的戚家軍,是正規(guī)軍配置。而秦良玉的“白桿兵”,充其量只是民間武裝配置,多了一份悲壯無奈。
秦良玉的槍法是梨花槍嗎?《明史》沒有細說。她比戚繼光遲五十多年出生,所以,她沒能在《紀效新書》里留名。
在中國歷史上,力氣大的人會拿全鐵打造的長槍,這就屬于重兵器的范圍了。用《西游記》里孫悟空的話說,木槍桿“輕、輕、輕,不趁手,不趁手!”
《新五代史》記載,后梁名將王彥章“為人驍勇有力,能跣足履棘行百步。持一鐵槍,騎而馳突,奮疾如飛,而佗人莫能舉也,軍中號王鐵槍。”
佗人,這個生僻的詞組是別人的意思。王彥章的鐵槍,別人沒有能舉起的,他卻能持鐵槍奮疾如飛。
宋末草莽李全,濰州北海農(nóng)家子。《宋史·叛臣·李全傳》上說,李全“頭蜂目,權(quán)譎善下人,以弓馬趫捷,能運鐵槍,時號‘李鐵槍”。
有數(shù)百年前的王彥章在,李全那一根鐵槍,只能屈居老二了。
李全雄踞山東,往來于宋、元、金之間,?;ㄇ唬胪ǔ匀?。每年向元貢奉的東西不缺少,表面上恭順宋朝,以便得到宋朝的錢糧,宋朝為了減少北方憂慮,不停地給李全發(fā)軍餉。詭詐反復(fù),只為糧草。
李全先抗金,再抗元,最后降元,與宋鏖戰(zhàn)。最后,李全坐騎陷進泥塘不能出來,被宋兵三十多枝長槍一齊亂刺而死。李鐵槍的遺言是:“無殺我,我乃頭目!”
李全的老婆,草莽楊安兒的妹妹四娘子,也是使槍高手,“狡悍善騎射”。楊安兒被斬頭之后,楊安兒舊部就被李全兼并,四娘子和李全通好,最后就嫁給了他?!端问贰凡恍加涗涍@位草寇婆娘的名字,只稱四娘子、楊氏。她名喚楊妙真,妙玉一樣好的名字。
楊妙真也只是一個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角色,和丈夫李全一起反反復(fù)復(fù)。李全兵敗,大勢已去,楊妙真環(huán)顧左右說:“二十年梨花槍,天下無敵手,今事勢已去,撐拄不行。汝等未降者,以我在故爾。殺我而降,汝必不忍。若不圖我,人誰納降?今我欲歸老漣水,汝等宜告朝廷,本欲圖我來降,為我所覺,已驅(qū)之過淮矣。以此請降,可乎?”眾曰:“諾?!睏蠲钫孀詈笏涝谏綎|。
這就是梨花槍的傳奇。梨花槍之名,第一次出現(xiàn)在歷史。
到明朝,梨花槍名震天下。
戚繼光對梨花槍也是推崇備至。戚繼光說:“夫長槍之法始于楊氏,謂之曰‘梨花,天下咸尚之。其妙在于熟之而已。熟則心能忘手,手能忘槍,圓神而不滯。又莫貴于靜也,靜則心不妄動而處之裕如,變幻莫測,神化無窮,后世鮮有得其奧者。”
徐渭亦有《俠客》一詩,曰:
結(jié)客少年場,意氣何揚揚。
燕尾茨菰箭,柳葉梨花槍。
為吊侯生墓,騎驢入大梁。
梨花槍被徐渭寫在詩中。在北方拳法中,拇指扣緊,其余四指伸直,掌似柳葉,稱柳葉掌。柳葉掌打近,梨花槍刺遠,遠近皆可取人性命,這是徐渭心中的豪壯。
就這樣,“天下咸尚之”的梨花槍,自然而然被明初的羅貫中寫在了《三國演義》里,按在了趙云的身上。
戚繼光每見人用槍,圈串大五尺,他在錢塘江邊看唐順之舞槍,圈僅一尺,大為驚駭,連忙請教。
唐順之說:“人身側(cè)形只有七八寸,槍圈但拿開他槍一尺,即不及我身膊可矣。圈拿既大,彼槍開遠,亦與我無益,而我之力盡難復(fù)?!?/p>
唐順之描述了實戰(zhàn)中兩槍交匯時的場景。實戰(zhàn)時,以側(cè)身對敵,人側(cè)身只有七八寸,他槍過來時,我只用把他槍蕩開一尺,不讓他槍碰到我身膊就可以了,若蕩開太遠,如五尺,對我無益,我消耗的力量也難恢復(fù)。
這是極其精妙的一段話。脫槍為拳,赤手肉搏,也是同樣道理。
戚繼光深感“此說得極其精”,又問道:“如此一圈,其工如何?”
唐順之說:“工夫十年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