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
摘 要:由葉瀾教授主持的“新基礎教育”,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到現(xiàn)在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對我國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的發(fā)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對新基礎教育的內涵、追求、構建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對新基礎教育在我國教育理論領域的影響進行論述,進一步了解新基礎教育的內涵與追求。
關鍵詞:新基礎教育;教育理論;學校轉型;變革
中圖分類號:G630
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
1994年,我國當代著名教育學家葉瀾教授主持“新基礎教育”研究,并提出了新基礎教育概念,經(jīng)過24年的理論和實踐探索,新基礎教育取得了很大的發(fā)展,收益范圍包括參與研究的學校、師生、教育機構等。新基礎教育強調動態(tài)發(fā)展,使教育主動適應社會需求,始終保持先進性,新基礎教育要求教育人員用新的、先進的教育理論和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新基礎教育的理論基礎、使用的項目術語都不同于傳統(tǒng)教育研究和教育實踐。新基礎教育是理論與實踐交融的產物,透過這個教育理論,人們可以與葉瀾教授對話,對教育研究有更全面、更深入、更真實的理解。
二、新基礎教育的概述
1.新基礎教育的內涵
新基礎教育所提倡的“新”教育理念、“新”教育實踐,是相對于過去的狀況而言的。其中的“新”字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六個方面:
第一,從研究的目標看,新基礎教育主要研究的是社會轉型期實現(xiàn)學校轉型,包括成人和成事兩個目標。第二,從研究性質來看,新基礎教育是一項綜合性研究,變革理論協(xié)同變革實踐相互構成,共同創(chuàng)新。第三,從研究的基本路徑來看,新基礎教育通過變革實踐建設新型學校。第四,從研究的價值取向看,新基礎教育要以積極、健康為標準。第五,從研究教育活動來看,新基礎教育的核心是動態(tài)生成。第六,從教師隊伍來看,新基礎教育在不斷培養(yǎng)教師、學校教育人員,提高他們的業(yè)務能力及水平。
2.新基礎教育的追求
新基礎教育在實踐中總結出追求——四個“還給”: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變得生動有趣;把班級還給學生,讓班級充滿歡樂;把創(chuàng)造還給教師,讓教育變得充滿智慧;把精神氣息還給師生,讓校園浸潤在愛的海洋里。
三、新基礎教育理論的構建
1.新基礎教育價值觀構建
在生命教育觀下,教育要注重學生精神層面的成長,然后再向學生傳授知識。一般情況下,新基礎教育價值觀的構建如下:
教育有引導人生價值的作用,給予學生正確的人生指導,筑牢學生精神層面的支柱,奠定學生知識基礎、能力基礎、道德基礎等;同時,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生活能力、交際能力等,全面提高學生的能力;教育學生熱愛生活、學習、工作,幫助學生建立積極健康的人生目標。新基礎教育的價值不僅要體現(xiàn)在人們的知識層面,還要立足于人們的生命發(fā)展,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從知識教育到情感教育全面升華,才能培養(yǎng)符合現(xiàn)代價值需求的教育人才。
2.新基礎教育教師觀構建
新基礎教育構建的教師觀為:第一,清晰認知教師角色,強調教師的生命意義和價值,尊敬師長以及他們的勞動,同時也要尊重自我的發(fā)展,提升自我的精神需求,為教育工作者提供優(yōu)良的教育或研究環(huán)境,并為其提供教育資金支持。第二,重視教師的個人差異,指出教師的個人教育錯誤并進行糾正指導,從而使教師正確地教育學生,以最大的積極性調動教師的教育意義,運用寬闊的胸懷尊重每個生命、個體。
3.新基礎教育學生觀構建
新基礎教育構建的學生觀為:第一,教育教學中尊重學生個性差異不是首要標準,從實際出發(fā),因材施教。運用統(tǒng)一的教育體制和模式有針對性地應用于存在個性差異的學生,這也是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第二,重視學生的主動性培養(yǎng),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使他們由被動變?yōu)橹鲃?。同時還要培養(yǎng)學生深入思考的能力、堅強樂觀、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第三,充分挖掘學生的個人潛能,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無限潛能。
4.新基礎教育課程觀構建
教育教學的主要目標是課程教育,課程是學生學習的基礎,是學生掌握技能的關鍵,也是學生學習和塑造品行的載體。因此,課程設計的合理與否是教育的關鍵。新基礎教育構建的課程觀為:第一,課程設置的內容要理論加擴展、理論結合實踐、學術融合生活、自然融合人文,既要教授學生專業(yè)知識技能,又要開闊學生的視野。第二,設置合理的課程結構,加強綜合課程設置,拓展學生的思考能力和思維能力,深度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鼓勵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時常觀察日常生活的細節(jié),并將生活融入課程當中。生活是知識的來源。
5.新基礎教育教學觀及其構建
傳統(tǒng)教育教學一般是在有計劃、有組織的形式下開展的,按照教學計劃實施教學活動,對學生接受知識、訓練技能、培養(yǎng)能力、塑造品性有很大幫助,在一系列的教學過程中強調“學校教什么”“學校怎么教”。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只是傳授者,而學生是學習者。
新基礎教育重在強調教師的教學能力、教學主動性、教學先進性。在教學活動中,“教”與“學”要融為一體,不能獨立開展。教師與學生要互相融入對方的角色,教師要在課堂上與學生互動,培養(yǎng)彼此的默契,在彼此的溝通中相互學習、互相補充,相互提升和促進,教師與學生共同成長。
在整體教學過程中要強化師生互動,激發(fā)師生內心的創(chuàng)造力。新基礎教育構建的教學觀為:第一,教育的首要任務是“以人為本”,改變傳統(tǒng)“重認知輕情感”“重教書輕育人”的觀點,新基礎教育不僅要重視情感,還要注重體驗生活,重視學生的良好道德的形成和人格的養(yǎng)成。第二,改變傳授知識的觀點,變被動為主動。將“向學生傳授知識”轉化為“引導學生學習知識”。由此,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轉化為有價值的教學方式,學生方能體驗到一種有意義的學習狀態(tài)。
四、新基礎教育對中國教育理論發(fā)展的影響
1.新基礎教育提升我國教育理論的發(fā)展
(1)生命與實踐的關系問題成為教育理論研究的基本問題之一。教師面對的是學生,學生是國家的希望、未來。在某種程度上,教師更直面人的生命,為一個一個鮮活的生命奉獻青春、奉獻教學力量。教師用以人為本的情懷從事著教育事業(yè)。新基礎教育將“生命”與“實踐”聯(lián)系在一起,兩者相互融合、相互溝通,在中國文化的發(fā)展過程中一次次轉型、蛻變。學校重視“生命性”,教師要把工作當成體現(xiàn)生命活力的任務,努力完成為生命的健康、主動發(fā)展服務的神圣使命。實現(xiàn)學生全面發(fā)展,教育才能真正地發(fā)揮作用。新基礎教育使“生命”與“實踐”的關系變成了教育本身的基本問題。
(2)在新基礎教育研究與實踐的基礎上形成了新的學派。新基礎教育的研究與實踐演變出一個教學派系——“生命·實踐教育學”。這根植于中國文化與本土教育學派,強調“生命”與“實踐”之間的相互關系。努力追求21世紀中國教育教學的理論發(fā)展,促進我國教學專家隊伍的建設。
2.新基礎教育實踐深化教育理論的認知
(1)新基礎教育研究的實踐可以深化對教育理論的認識。與探索性研究相比,發(fā)展性研究在組織形式上更加豐富、開放,發(fā)展性研究具有推進研究、放大研究兩個功能。研究者分為三個部分:華東師范大學“新基礎教育”發(fā)展性研究課題組、核心實驗學校的成員、區(qū)域性推廣“新基礎教育”所特有的群體。發(fā)展性研究開展的組織還包括“一所”“一體”“一站”和“一制”。新基礎教育研究的共同體是“一體”,共同體彰顯了研究成員的凝聚力,促使研究成員合力共同完成課題研究。新基礎教育擁有“一站”式網(wǎng)站,研究人員可以通過網(wǎng)站互相交流。新基礎教育在研究過程中形成一套“一制”的研究制度,這些制度不斷促成研究,遇到困境時發(fā)現(xiàn)走出困境的辦法,把握研究發(fā)展趨勢,提出研究方案、研究方法、研究策略,不斷提高研究水平與質量,為制度系統(tǒng)提供堅實的保障。在整個研究過程中,參與者有理論研究專家、實踐參與人員、學校支持者。新基礎教育的實踐充分利用了理論,在深化理論的同時又對其有了深層次的認識。
(2)新基礎教育實踐,可以促進教育理論的不斷完善。新基礎教育本身就是一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兩者結合在一起,相互滋養(yǎng),相互滲透,理論研究取得的成果應用于實踐當中并得到了充分的驗證,不斷地轉化理論,不斷地應用于實踐。實踐工作者在參與“研究性變革實踐”過程中也實現(xiàn)了學校教育的轉化,提升了學校的理論和教學水平,實現(xiàn)了新基礎教育研究“成人成事”相統(tǒng)一的目標。理論是實踐的資源,實踐工作者在實踐研究過程中提高了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了獨有的思索問題方式。新基礎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是相互依靠、相互推進的。
人們對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在某種程度上有助于新基礎教育研究的發(fā)展,豐富教育理論與實踐應用的關系。
五、結語
我國教育發(fā)展的基石是基礎教育,基礎教育決定著我國教育的未來發(fā)展。傳統(tǒng)基礎教育已經(jīng)不能滿足21世紀的社會需求,傳統(tǒng)教育必須向新基礎教育轉型,掃清傳統(tǒng)教育中的弊端,創(chuàng)立新型教育,建立新型素質教育。本文系統(tǒng)論述了新基礎教育的內涵與追求,進而詳細分析了新基礎教育的構建及其對中國教育理論發(fā)展的影響。
參考文獻:
[1]王建軍,葉 瀾.“新基礎教育”的內涵與追求——葉瀾教授訪談錄[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3(3):7-11.
[2]徐冬青.基礎教育學?!稗D型性變革”的探索[J].教育研究,2004(8):95-96.
[3]何 源.淺談“新基礎教育”[J].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6):102-103.
[4]岳欣云,董宏建.“研究性變革實踐”:教師發(fā)展的新思路[J].教師教育研究,2011,23(2):7-11.
[5]李云星.從理論分析到實踐創(chuàng)生:教育理論與實踐關系的中國經(jīng)驗[J].教育發(fā)展研究,2012,32(9):15-19.
[6]葉 瀾.“生命·實踐”教育學派——在回歸與突破中生成[J].教育學報,2013,9(5):3-23.
[7]侯云燕,王 晉.實踐智慧——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交融的橋梁[J].中國教育學刊,2014(12):28-33.
[8]唐開錫.生命教育觀下的新基礎教育研究[J].教學與管理,2014(8):62-64.
[9]侯云燕,王 晉.實踐智慧——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交融的橋梁[J].中國教育學刊,2014(12):28-33.
[10]黃 偉.教育實踐對教育理論的吁求——從教育實踐審視教育理論[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4,16(6):51-56.
[11]劉慶昌.感悟“新基礎教育”研究[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5,7(3):63-65.
[12]李政濤.什么是“新基礎教育”研究[J].基礎教育論壇,2017(2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