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歡
摘 要:進入21世紀后,各國把發(fā)展的目光紛紛投向海洋,海洋的國家戰(zhàn)略地位日益突出。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提高海洋資源開發(fā)能力,發(fā)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tài)環(huán)境,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我國要建設海洋強國,就要了解海洋文化,利用好海洋文化。文章在海洋文化的定義與實質的基礎上,進一步闡述了中華海洋文化的組成部分及其特征,為我國海洋文化的發(fā)展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另一方面喚醒國人的海洋意識觀念,進而加強對海洋文化的重視,構建我國未來美好的海洋藍圖,為我國經濟的發(fā)展添磚加瓦。
關鍵詞:中華海洋文化;基本特征;組成部分
中圖分類號:G122;P7
文獻標識碼:A
當今世界,隨著經濟全球化在全球范圍內的進一步加深,各國之間的競爭早已不再是傳統要素的競爭,而是越來越多地體現在技術創(chuàng)新、知識生產能力與文化建設等方面的競爭。尤其是在陸地空間及其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人類的生存及發(fā)展空間已越來越受到制約,這時,陸地之外的廣闊無垠的海洋成為世界各國競爭角逐的新戰(zhàn)場。地球表面總面積為5.1億平方千米,其中海洋總面積為3.61億平方千米,占地球表面積的70.8%,而陸地面積僅僅占了29.2%。這說明,對海洋的綜合開發(fā)與合理利用對人類未來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將發(fā)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海洋成為比陸地更為重要的戰(zhàn)略部署對象,21世紀迎來了真正的海洋時代。
一、海洋文化的定義與實質
在給海洋文化下定義之前,我們首先要先明確什么是文化。一般文化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文化是指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禮儀制度、組織機構、行為方式等物化的精神。海洋文化是文化范疇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本文所說的海洋文化也是從廣義的角度進行定義的。根據文化的廣義,筆者認為海洋文化可定義為: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受海洋的影響以及人類對海洋的影響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對于海洋文化的實質,比較有代表性的論述要當屬我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學家馮天瑜先生。他在其著作《中華文化史》中寫道:“文化的實質性含義是‘人類化,是人類價值觀念在社會實踐過程中的對象化,是人類創(chuàng)造的文化價值,經由符號這一介質在傳播中的實現過程,而這種實現過程包括外在文化產品的創(chuàng)造和人自身心智的塑造”。海洋文化的主體是人類,客體是海洋,那么對于海洋文化的實質,我們可以從人類和海洋的關系上進行闡述。一方面,作為主體的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一切海洋物質財富和海洋精神財富的總和是恩賜于作為客體的海洋的影響和作用的,所以會帶有“海洋”的印記;而另一方面,作為主體的人類在從畏懼海洋到征服海洋再到合理開發(fā)和綜合利用海洋的過程中,從作為客體的海洋身上學到的知識和累積的經驗,不斷認識自己、認識自然,調整自身的性質和內心世界,豐富了人類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所以會帶有人類“文化”的印記。綜上所述,海洋文化的實質可理解為:作為主體的人類和作為客體的海洋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的統一及其產物。
二、中華海洋文化的組成部分及其特征
我國國土面積約為960萬平方千米,東部瀕臨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海域非常遼闊,是一個海陸兼?zhèn)涞拇髧8鶕堵摵蠂Q蠓üs》的規(guī)定,我國管轄的海域面積約為300萬平方千米,擁有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四大海域。而且,我國大陸海岸線長達18000多千米,是世界上海岸線最長的國家之一。除此之外,我國擁有三大著名海峽,從北到南依次為渤海海峽、臺灣海峽和瓊州海峽。曲折的海岸線造就了我國眾多的海灣,如遼東灣、渤海灣、萊州灣、杭州灣、北部灣等。我國還擁有臺灣島、海南島、崇明島、長興島等島嶼;西沙、中沙、南沙等群島以及遼東半島、山東半島、雷州半島等三大半島。遼闊的海域、漫長的海岸線以及眾多的海灣、島嶼、群島、半島,為我國多姿多彩的海洋文化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肥料。根據我國的四大海域,把中華海洋文化劃分為四個部分,分別是環(huán)渤海海洋文化、黃海海洋文化、東海海洋文化和南海海洋文化。
渤海是中國的內海,三面環(huán)陸,處在遼寧、河北、山東和天津之間,所以,環(huán)渤海的海洋文化主要由遼寧省、河北省、山東省和天津市的海洋文化組成。環(huán)渤海海洋文化是中國北部海洋文化的核心區(qū)域。環(huán)渤海海洋文化具有兩個明顯的特征:
(1)受儒家文化影響較深。這是由于環(huán)渤海區(qū)域靠近中原文化腹地,而且儒家文化在這里起源、發(fā)展并深深影響整個中國至今。尤其是山東省,作為儒家文化的發(fā)源地,其海洋文化具有濃厚的儒家文化氣息。
(2)海洋政治文化濃厚。這是由于我國古代的首都大都設在北方,其中也包括我國現在的首都北京,所以環(huán)渤海的海洋文化帶有濃厚的官方色彩。如古代渤海居民穿越渤海與朝鮮、日本進行海上貿易就帶用濃厚的官方特色,而且由于環(huán)渤海海洋文化中海洋政治文化色彩較濃,使得該區(qū)域海洋文化的發(fā)展深受國家相關政策的影響。清朝實行的閉關鎖國政策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
黃海位于中國大陸與朝鮮半島之間,是一個近似南北向的半封閉淺海。黃海區(qū)域涉及我國的遼寧、山東和江蘇三個省份,所以,黃海海洋文化主要由這三個省份的海洋文化組成。黃海通過渤海海峽與渤海相通,地理位置與渤海相近,并且黃海與渤海一樣,都涉及遼寧和山東這兩個省份,因此,黃海在海洋文化上與環(huán)渤海海洋文化具有類似的特征:
(1)受儒家文化的影響較深,這主要是因為黃海區(qū)域中的山東省是我國儒家文化的發(fā)源地。
(2)帶有較濃厚的海洋政治文化,這主要體現在我國古代和近代。江蘇的省會南京作為古代的東吳、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等六朝的古都,南唐、明朝、太平天國的政權中心以及近代的中華民國的首都,使黃海海洋文化在該階段受國家政治的影響較深。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并定都北京之后,黃海海洋文化中的政治色彩慢慢減弱。黃海海洋文化的第三個特征是海洋科教文化十分發(fā)達。黃海區(qū)域僅山東青島就有包括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國家海洋科學研究中心等30多家教育、海洋科研和管理機構,并擁有一批國家級海洋教育、旅游等文化資源,為當地以及該區(qū)域的海洋文化的發(fā)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東海北接黃海,東臨太平洋,南經臺灣海峽與中國南海相通。東海沿岸經過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和臺灣省。所以,東海海洋文化主要由這四個省份的海洋文化組成,具有以下幾個特征:
(1)文化的大融合及兼容并蓄。東海區(qū)域東西有長江溝通,南北有京杭運河來往,從古至今,南北文化在這里匯集、交流,東西文化在這里碰撞、融合,經過歷史的長期沉淀,東海區(qū)域已形成了獨具特色、兼容并蓄的文化大交流、大融合。其中以吳越文化最突出、最典型并最具特色。進入近代以來,隨著全國經濟中心和南方文化中心逐步向上海轉移,上海成為吳越文化的輻射中心,并形成了獨特的海派文化。
(2)媽祖信仰影響深遠。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海上民間信仰當屬福建的媽祖信仰。媽祖的原型是福建湄州島人林默,當地人稱她為默娘。媽祖信仰產生在特殊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之下,與海洋漁業(yè)生產及其海事活動密切相關。當地漁民在從事海上相關活動的過程中因海難,死者不計其數,所以希望有海上守護神庇佑安全。默娘能預測海上天氣變化,言人間禍福,治病救人,濟困扶危,治病消災,使?jié)O、商民眾能逃避海上風險,成為漁民、商人心中的海上守護女神。所以,在默娘死后,人們建起祠廟祭祀她,敬拜她為“媽祖”,世代奉祀。媽祖信仰由湄州一帶擴大到整個福建省,并由福建擴展到東南沿海,甚至擴展到中國沿海地區(qū),中國的沿海地區(qū)通過海上貿易把媽祖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對東南亞、新加坡、日本等國家和地區(qū)影響深遠。
南海是我國最深、最大的海,其水域面積為356萬平方千米,是渤海、黃海和東海面積之和的3倍多。南海沿岸有福建省、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海南省、中國香港、中國臺灣和中國澳門,南海區(qū)域的海洋文化也主要由這些省份和特區(qū)的海洋文化組成。南海地處我國大陸的東南端,離我國的政治中心較遠,故南海區(qū)域的海洋文化受官方政策的影響較小,民間海洋文化較之東海更為活躍,其特征主要體現在:
(1)海外移民文化歷史悠久。南海北靠中國大陸和臺灣,東接菲律賓,南鄰文萊、馬來西亞、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亞,西接越南、柬埔寨和泰國。與眾多國家的相鄰以及廣闊的水域為南海地區(qū)海外移民提供了基礎條件。早在秦漢時期,中國已有“絲綢之路”通往西域,甚至有船舶東航日本,那時就已有人留在他鄉(xiāng),后經唐、宋、元、明、清等朝代,又有大批的華人因為對外貿易或躲避戰(zhàn)亂陸續(xù)從閩越地區(qū)移居海外。這些移居海外的移民都有一個統稱:華僑或華人。他們是海洋文化傳播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不僅為遷居地的經濟發(fā)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而且也把自己當地的文化傳播到了遷居地,促進了閩越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據統計,按國家和地區(qū)劃分,85.5%的華僑、華人集中在東南亞地區(qū),僅印度尼西亞(600萬)、泰國(465萬)、馬來西亞(509萬)三國就有1574萬人,占世界華僑、華人總數的60%多。按華僑、華人的祖籍劃分,廣東籍占54%,福建籍占25%,海南籍占6%,其他省、市、自治區(qū)共占15%(其中以臺灣、廣西、山東、新疆、云南為主)。在東南亞,粵籍、閩籍和其他省市之比為5∶3∶2,而在亞洲以外,粵籍占絕大多數。
(2)對外經貿文化活動活躍。南海廣闊的水域面積、眾多優(yōu)良的港口(如香港的維多利亞港等)、開放的口岸(如廣州、深圳、泉州等)促進了南海區(qū)域對外經貿文化活動的發(fā)展。以沿??诎稄V州為例,廣州地處中國南部、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中北部,瀕臨中國南海,隔海與香港、澳門相望,同時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是廣佛都市圈、粵港澳都市圈、珠三角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得益于其地理位置的優(yōu)勢,廣州自秦漢至明清,一直是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城市。到明清時期,廣州更是特殊開放的口岸,較長時間內曾是中國唯一的對外貿易港口城市。廣州的對外經貿文化是南海區(qū)域GDP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對外經貿文化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結語
我國四大海域的海洋文化都有自己獨具特色的地方,它們共同構成了我國燦爛多姿的海洋文化。如何利用好四大海域的海洋文化特色發(fā)展壯大我國的海洋文化,這將是我們要研究中華海洋文化的重點內容。
參考文獻:
[1]周三多,陳傳明,魯明鴻.管理學——原理與方法(第五版)[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2] 馮天瑜.中華文化史(第3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3](德)黑格爾.歷史哲學[M].王造時,譯.北京:三聯書店,1956.
[4]司徒尚紀,許桂靈.基于文化地理學的海洋文化基本理論[J].廣東開放大學學報,2015(2):21-2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