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自琴+曹修翠
摘要 本文介紹了勉縣旱蓮的人工繁育、種植與推廣,并從推廣旱蓮文化、打造旱蓮景觀、研發(fā)旱蓮飲食等方面介紹了旱蓮的應用,以期為旱蓮開發(fā)利用提供科學參考,進而有力地推動綠色漢中、生態(tài)漢中建設。
關鍵詞 旱蓮;繁殖;應用;陜西漢中
中圖分類號 S685.9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02-0152-01
旱蓮屬木蘭科木蘭屬,又名二喬玉蘭或者應春華,學名Magnolia soulangeana。因其花開在3月,又稱其樹為“應春樹”。漢中市勉縣武侯祠院內(nèi)的落葉喬木旱蓮,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樹高12 m,胸圍174 cm,因花開之時花形酷似蓮花,且生于旱地,故有“旱地蓮花”之美譽。每年3月上旬開花,花期15 d,先花后葉,初春滿樹鮮花,十分喜人,花后枝葉繁茂,5月長出來年花蕾。此花蕾要在樹上孕育10個多月,經(jīng)歷夏、秋、冬,來年綻放,俗稱之“十月懷胎”。 夏至后,花樹結籽,籽如紅豆,碧光堅硬。旱蓮開花時,武侯祠內(nèi)游人如織,爭相觀看。1999年,該株旱蓮被漢中市人民政府列為一級保護古樹名木,2000年旱蓮花被漢中市政府確定為漢中市“市花”。
1 旱蓮的繁育
1.1 人工繁育
20世紀70年代,勉縣科研人員經(jīng)過多次試驗,將旱蓮嫁接成功,培植出了一批批旱蓮苗木,使這一珍奇古樹得以繁衍延續(xù)。勉縣園林站、勉縣苗圃于1981—1984年進行了種子有性繁殖,出苗率平均為21%,一年生苗高平均為60 cm;1983—1987年進行了切接試驗,嫁接成活178株,成活率達80%以上,單芽腹接成活84株,成活率為47.7%;2種無性繁殖方法的一年生苗高達130.4 cm,成活后第2年形成側枝,第4年可開花。該項技術成果對保存繁育旱蓮種質(zhì)資源具有重要的價值和實用性,能產(chǎn)生較大的經(jīng)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tài)效益,獲得了第二屆中國花博會科技進步獎,曾在人民畫報、陜西電視臺、陜西林業(yè)動態(tài)、漢中日報上報道,有力地宣傳了旱蓮文化。旱蓮嫁接繁育技術已在全市各平川縣區(qū)推廣應用,極大地促進了這一珍稀樹種的種植。
1.2 種植與推廣
旱蓮屬深根性樹種,性喜溫暖濕潤,不耐嚴寒、干燥,故多種植于山腳的溝谷坡地、房前屋后。喜肥水,不耐干瘠,在酸性、中性、弱堿性土地均能生長,適應秦巴山地大多數(shù)地段栽種[1]。在石灰?guī)r風化的土壤及沖積土上均生長良好,尤其是南部低山丘陵區(qū)。但在土壤肥力較差的粗沙土、石礫土、干燥瘠薄的薄層石質(zhì)山地,如北部黃泥黏土砂姜石地段,都生長不良。在濕潤的河灘沙地、河湖堤岸以及地下水位較高的渠道埂邊,如漢江、褒河等二級階地,生長都較旺盛。目前在勉縣、南鄭、漢臺、城固、洋縣等地有3~10 cm旱蓮嫁接苗木逾1萬株,價值在300萬元以上。
2 旱蓮的應用
2.1 推廣旱蓮文化
旱蓮作為漢中市市花,不僅能代表漢中市獨具特色的人文景觀、文化底蘊、精神風貌,體現(xiàn)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而且對帶動漢中市城市綠色產(chǎn)業(yè)發(fā)展、優(yōu)化城市生態(tài)環(huán)境、提高城市品位和知名度、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旱蓮最早是人們?yōu)榱思o念三國人物諸葛亮而植,代表了他的高潔人格和智慧人生。勉縣為了推廣旱蓮文化,每年3月上旬舉辦旱蓮文化節(jié),時間為15 d左右;為了推廣旱蓮市花,把城市一條主要道路命名為旱蓮路;為了使來漢客商了解漢中旱蓮文化,在十天高速勉縣北引道兩側安裝了旱蓮花燈,每到夜晩,兩旁整齊旱蓮花燈開放,形成靚麗的燈花長廊,吸引了大批客商來勉投資和游玩[2]。
2.2 打造旱蓮景觀
旱蓮花朵白紅相間,花心略呈粉紅色,花形酷似蓮花,故有“旱地蓮花”之美譽。旱蓮文化在城市景觀中應該大力推廣應用。一是美化庭院。在寺廟、機關單位或者住戶庭院孤植旱蓮,先花后葉,花大吉祥,增添庭院美景,可以花做詩、以花展藝,盡顯其美。二是營造道路花廊。在城市主要街道成排栽植或者與常綠樹木間植,春季紅綠相間,形成道路花廊,打造城市獨特景觀。三是形成景觀。在主要城市廣場、游園、停車場、校園的空閑地、草坪孤植旱蓮,樹形優(yōu)美,先花后葉,花大美麗,形成靚麗景觀,同時宣傳漢中市花旱蓮[3]。
2.3 研發(fā)旱蓮飲食
旱蓮花朵肥大、清香甘甜,可飲、可炸、可炒。將花朵采摘沖洗,可直接煲湯或者與其他食材煲湯食用,清新、順滑、可口;將沖洗過的花朵醮蛋液油炸,香脆可口;將過水花朵切成條狀,與新鮮蔬菜輕炒,紅黃綠相間,清淡合口。這些都是城市飲食新風尚,值得研發(fā)推廣。
3 結語
旱蓮為市級一級保護古樹名木,旱蓮花是漢中市“市花”,是城市名片。旱蓮可采用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有效保護種質(zhì)資源,可產(chǎn)生經(jīng)濟效益、生態(tài)效益和社會效益[4]。運用旱蓮推廣旱蓮文化,打造旱蓮景觀,研發(fā)旱蓮飲食,為建設綠色漢中、生態(tài)漢中添光增色。
4 參考文獻
[1] 蘇漢平.陜南武侯祠[M].西安:陜西旅游出版社,2003.
[2] 張社年.陜西古樹神韻[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11.
[3] 武彥軍,史少東.旱蓮嫁接育苗技術[J].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科技,2015(23):165-166.
[4] 王萬里,陳德山,曹俊,等.紅旱蓮繁殖育苗技術[J].中藥材,1999(2):57-5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