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輝波
摘要:漢語是我們的母語,我們在大漢語環(huán)境中生活,應該說初中生各學科教育時間最長的是語文,但許多學生初中畢業(yè)后,寫作能力大多不盡人意。隨著社會發(fā)展,人們社會交際日益頻繁,語文寫作越來越顯示出其重要的地位。培養(yǎng)學生寫作能力,迫在眉睫。提高學生寫作水平,是初中語文教師亟待面對解決的問題。為什么初中生寫作水平總體偏低呢?筆者認為,初中生缺乏寫作素材,不懂得如何運用寫作素材。要提高初中生寫作水平,還應引導他們積累寫作素材,培養(yǎng)其運用寫作素材。本文主要從寫作素材的積累和運用方面闡述初中語文寫作教學的實踐經(jīng)驗。
關健詞: 初中語文;寫作素材;積累與運用古往今來,名言佳句,不勝枚舉。但能寫成美文佳句的,卻不多。我們應當知道,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大凡能寫成美文名篇的,并非一日之功,需要長年錘煉。寫作是語文教學的半邊天,語文的實用性決定了寫作教學地位。因而我們必須重視初中語文的寫作教學。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全程引導學生積累素材,培養(yǎng)學運用素材的技巧,提高寫作能力。
一、寫作素材的積累
1.吃透教材,積累素材從小學到初中,語文、歷史、地理、數(shù)學、化學、物理、生物等各學科教材加在一起至少也有幾十冊書。這些教材都能成為同學們寫作素材的源頭活水,但許多同學卻熟視無睹,不懂得積累。結果作文寫作時,找不到素材,就是勉強拼湊成文,卻是內(nèi)容空洞,言之無物,了無新意。因此,我們在指導學生寫作時,可以引導其從教材挖掘素材,從教材積累素材。這樣,教材文本就是學生寫作的“百寶箱”,就是素材庫。
2.閱讀名著,積累素材俗語說得好:“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意思是說,同一內(nèi)容的書讀多了,就熟了,熟了自然能生巧。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他們選書,學習閱讀技巧,學會讀書。向書本索取知識,向名著索取養(yǎng)料。閱讀名著佳作,拓展視野,積累寫作素材。在積累中學習名家的創(chuàng)作藝術,動筆寫文才能文思泉涌,素材左右逢源。
3. 體驗生活,積累素材懂得觀察生活的人,俯拾之間,寫作素材比比皆是。但許多初中學生提起筆來,卻找不到素材。我們應當承認,初中生年齡尚小,閱歷淺,不懂得從生活中發(fā)掘寫作素材。須知, 豐富的生活實踐才是我們語文寫作素材的生產(chǎn)車間,廣闊的社會生活才是我們語文寫作的源頭活水。我們要引導學生立足社會生活,觀察、體驗生活,在生活實踐中積累素材,豐富素材。
4.關心時事,積累素材韓愈說得好,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初中生,因為社會閱歷尚淺,不可能什么都懂。我們要引導他們關心身邊的親人、同學和朋友,培養(yǎng)他們的親情感,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引導他們關心時事,掃描世情,傾聽時代的聲音;引導他們, 體驗時代風彩、把握時代的脈搏, 敢于發(fā)出時代的強音。
二、寫作素材的運用
1.提純剪輯,一材多用一篇好文章,不是素材的簡單堆砌,而是作者用經(jīng)過錘煉的語言,把素材精心挑選和合理組織。初中學生因其年齡、閱歷的原因,積累的素材不可能非常豐富。一個寫作素材不豐富的學生,下筆生澀程度可想而知。在教學中,我們不單要引導學生積累寫作素材,還要引導他們對所積累的素材進行剪輯、解讀、分類;閑時翻開素材,重新品味、豐富素材。
2.厚積薄發(fā),有的放矢首先,選材要真實。所謂“真”,就是語言、情節(jié)讀起來可信、合乎情理。作品來源于社會現(xiàn)實,但不僅僅是對社會現(xiàn)實的面鏡反射,還反映了作者的主觀情感。寫作選材要服務于文章中心,服務于小作者的謀篇布局。當然我們的學生不是作家,寫作經(jīng)驗少,認識問題也很有限。學生要學會對原始材料進行藝術加工。只要語言、情節(jié)合乎情理,就能使文章言之有物,達到寫作意圖。
其次,選材要典型。 所謂“典型”,就是要有代表性,要能說明問題。我們寫作時,有時有多個素材可選用,但并不是每一個素材都可以選用。要選用最具有代表性、最能突出文章中心的藝術素材。
再次,選材要新穎。所謂新,就是選材要有時代氣息,即盡可能選取生活中新近發(fā)生的時事熱點表現(xiàn)文章的主題。即使學生選取的材料不是新近發(fā)生的社會素材,也要引導其從全新的角度來加以解讀、挖掘材料的內(nèi)涵,才能表現(xiàn)出文章的新意。
3.以筆寫心,抒發(fā)真情一篇好的文章,貴于真情實感。那么,怎樣才能寫出真情實感呢
首先是選材。世界沒有兩葉完全相同的樹葉,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不同的人,對同一經(jīng)歷感悟各不相同;就是相同出身的孿生兄弟,經(jīng)歷同一件事的體驗也各不相同。我們在指導學生寫作時,指導學生寫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事,寫出自己的切身體會。其次是用心。如果我們不用心品味生活,生活也不會給我們留下一丁點痕跡。提起筆來,無材料可寫。所以,老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觀察生活,感悟生活,體驗生活。凡事多思考;學會轉換視角分析問題。這樣,看待事物才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這樣,積累的素材與日俱增,個人情感日益豐富。提筆寫作,思如涌泉,材料左右逢源。
4.搭建平臺,展現(xiàn)自我語文寫作,來源于社會生活,同時服務于社會生活。初中語文老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寫日記練筆。作讀書筆記,直抒胞臆,抒自己的真情實感。定期舉辦讀書筆記展,讓同學們各自把平日所見所聞、所感所悟的東西都曬出來與同學分享。讓同學共同品味、點評,在點評中各抒己見,在各抒己見爭辨,在爭辨中摩擦出靈感。同時,我們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捕捉靈感,豐富靈感,把得到的靈感及時記下,與平時積累的素材相聯(lián)、整合、融會貫通。整理成句、成段、甚至成美文佳文。
實踐證明:教師對學生學習、語言、行為、習慣的及時點評,教學效果最明顯。教師在管理班級中,應密切關注學生在寫作練筆、讀書筆記展、演講賽、辨論會等過程中的細節(jié)。統(tǒng)籌全局,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及時自我反饋、互相點評,再做總結。茍能如此,學生語文寫能力實質性提高,指日可待!學生之幸,家長之幸,社會之幸,教育之幸!參考文獻:
[1]《如何挖掘寫作素材》何建榮. 2013期刊:《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學研究》
[2]《關于初中語文作文教學現(xiàn)狀問題探究》程琦. 2014期刊:《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新干線(中)》 (作者單位: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區(qū)東鳳初級中學515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