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 麗
(山東省淄博市淄博中學,山東 淄博)
近幾年,新課標把“文化傳承與理解”明確列為語文學科素養(yǎng)的一個重要方面,其實這也是語文教育的本質所在。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人,我們的語文教學不妨從當?shù)氐奈幕屑橙∝S富的資源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有利于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弘揚,也促成語文教學目標的達成。
談到“地域文化”,離不開對“文化”這一概念的理解。泰勒曾在《原始文化》中對文化作出了一個經典的定義:“所謂文化或文明,就其廣泛的民族學意義來說,乃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慣以及其他人類作為社會的成員而獲得的種種的能力、習性在內的一種復合的整體?!?/p>
“地域文化”中的“地域”一詞,不僅僅是指某一具體的地理區(qū)域和行政區(qū)劃,還必須是在歷史發(fā)展的進程中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內涵、有著統(tǒng)一的文化認同感,進而約定俗成了特定的地域。
所以,淄博的地域文化可以說是淄博人民在歷史發(fā)展中所創(chuàng)造的包括歷史文化、商業(yè)文化以及道德觀念、地方風俗、思想行為習慣、活動方式、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法律規(guī)范、學術文化等因素在內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淄博歷史悠久,是齊文化的發(fā)祥地,有“齊國故都”之稱。千百年來,淄博這片沃土養(yǎng)育了齊桓公、姜尚、管仲、晏嬰、孫臏、蒲松齡等眾多歷史文化名人;“一鳴驚人”“門庭若市”“圍魏救趙”“雞鳴狗盜”等人們耳熟能詳?shù)某烧Z都誕生在齊國;淄博還是世界足球起源地、牛郎織女的故鄉(xiāng)、陶瓷之鄉(xiāng)……所以,淄博的地域文化、資源文化底蘊深厚、種類豐富多樣,我們可以從齊國歷史、齊都名人、文學藝術、民俗文化等角度進行拓展研究。
錢理群先生在著作《貴州讀本》中寫道:“如果年青一代,對中國這塊土地,對這塊土地上的人民,在認識上無知,在情感和精神上疏離,我認為是很可怕的?!彼?,對我們的學生來講,對自己的家鄉(xiāng)及其人民,有義務多一些了解和認識,多一份親近和熱愛。在此,以魯教版為例,挖掘課文中的地域文化資源,聯(lián)系淄博地域文化,力求形成文化促教學、教學促文化的相輔相成之和諧教育模式。
魯教版的開篇課文是荀子的《勸學》和韓愈的《師說》,都與學習、教育有關,我們可以聯(lián)系齊國歷史資源——稷下學宮。介紹荀子的時候,可以介入他在稷下學宮曾經三次擔任“祭酒”(學宮之長),所以他的“勸學”也是從老師的角度對學生進行的學習教育,說服力較強。《師說》是韓愈批判當時社會上“恥學于師”的陋習的一篇議論文,而稷下學宮恰是當時的齊國統(tǒng)治者尊重、優(yōu)禮老師的典范,從而突出齊國重視人才與教育的先進思想。給學生補充這些歷史知識,會讓他們感受到家鄉(xiāng)的底蘊深厚、人杰地靈,會增
注:本文系淄博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7年度課題“淄博地域文化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課題批準號:2017ZJG124)的研究成果。強作為齊國后代的自豪感,從而更加熱愛家鄉(xiāng),熱愛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念奴嬌·赤壁懷古》和《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都是詞人登臨歷史遺跡、聯(lián)系自身或現(xiàn)實所發(fā)出的感慨,不禁讓人想到臨淄的牛山。在這座山上,齊景公曾發(fā)出“美哉國乎!若何去此而死也?”的悲嘆,曹植、杜牧等都曾在登臨此山后留下了贊美牛山、慨嘆歷史興亡和人生榮辱悲歡的傳世佳作。所以學習課本上的這兩首詞,可以讓學生了解牛山的歷史故事,仿寫牛山懷古詞,從而掌握懷古詞的寫作特點。
《滕王閣序》“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中的“終軍”是西漢時期的濟南人,被葬于淄博臨淄。《史記(選讀)》中的管仲、淳于髡、孫臏、田單、孟嘗君等都是齊國人。這些文化名人都是淄博重要的地域文化資源,我們可以結合課文進行學習、拓展,深入了解,鼓勵學生將這些人物素材運用于作文中。
“米洛斯的維納斯”展現(xiàn)給我們的是愛與美的藝術魅力,淄博是陶瓷、琉璃之鄉(xiāng),學生也可以從這個文化資源中尋求靈感,感受藝術美與人文美,甚至體會創(chuàng)作藝術品的樂趣。
此外,還有課文中沒有體現(xiàn)但是與課文學習密不可分的文學資源,如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清代文人王士禎的詩作等,都可以拿來輔助課文學習,拓展課外閱讀。
《鴻門宴》一文中的座次安排、《氓》中“以爾車來,以我賄遷”的婚俗、《祝?!分兴驮?、祭祀、祝福的過年習俗等都可以聯(lián)系淄博當?shù)氐娘L俗禮儀、民俗文化加以補充、對比,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從這些民俗文化入手研究文本,會有不同的學習體驗,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增強思維深度。
《林黛玉進賈府》從林黛玉視角介紹了賈府的建筑結構、房屋擺設,體現(xiàn)了封建大家庭的長幼尊卑關系。講這一課可以聯(lián)系淄博桓臺的王漁洋故居,從建筑結構和房屋擺設看出當時的民俗文化和封建等級制度。
總而言之,我們可以在課文教學中充分挖掘并運用淄博地域文化資源,從課文延伸到課外,從課上延伸到課下,既可以讓學生感受到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在語文學習中沐浴中華文化的芬芳,又可以讓學生更加熱愛家鄉(xiāng),并積極主動地去繼承并弘揚中華文化,提升語文學科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