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楊
(內(nèi)蒙古包頭稀土高新區(qū)第二中學 內(nèi)蒙古包頭 014030)
初次教授《小狗包弟》時,我選擇了一個四平八穩(wěn)的教學設計,教學重點在于文本內(nèi)容的梳理、概括、理解;教學難點是突破文本的主旨,通過分析“文革”的可怖從而認識到巴金懺悔行為的可貴。
在這樣的教學目標引領下,我首先對文革的背景進行了補充說明,喚醒了學生對那段歷史的整體感知,進而分析作者對包弟的情感變化,讓學生感覺到在扭曲的外界環(huán)境下,巴金的無可奈何。最后以第一自然段藝術(shù)家與狗的文本分析中告終,體現(xiàn)了時代中良善的難能可貴。教學后,學生對包弟的犧牲惋惜不已,對巴金先生的“懺悔”選擇了理解和寬慰。學生在一片沉重的哀痛和惋惜中學完了一課,貌似熱鬧的課堂背后,孩子們究竟又理解了多少作者的“思想”?懂得了哪些有關“良心”的內(nèi)涵和真諦?
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設計不禁思考,巴金先生的“懺悔”只是為了博取大家的同情和原諒嗎?學生除了對特定的時代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外,又有什么收獲呢?
王榮生教授在“中小學散文教學的問題及對策”的講座中曾呼吁,閱讀散文,自始至終都在“散文里”。他說“散文不祈求成為公認;閱讀散文,也不是為了獲取什么公認。作者之所以寫散文,是要表現(xiàn)眼里的景和物、心中的人和事,是要與人分享一己之感、一己之思。我們閱讀散文,是在感受作者的所見所聞,體認作者的所感所思?!敝匦聦ξ谋具M行解讀,我決定遵循散文的文體特征的規(guī)律,對教學重難點重新定位,尊重巴金先生的主體意識,重點分析作者流露的真情實感,挖掘出“懺悔”的真正內(nèi)涵。
重新對文本進行分析,我發(fā)現(xiàn)了我們在理解《小狗包弟》時,會下意識的被包弟的動物屬性先入為主。這種思維定式會讓我們以主人的身份來看待和動物的關系,所以文中“藝術(shù)家”的狗的死亡,亦或是巴金決定狗的生死時,我們會以“可憐、同情”這樣的詞匯去看待此事。而不會以“慘劇、不幸、悲憫”這樣的詞匯去審視此事。因為生命的不對等,情感的重量就變得輕飄。戴著這樣的有色眼鏡就很難理解人對狗的道歉和懺悔了,當我們忽略作者的內(nèi)心體驗時,就削弱了對文本內(nèi)涵的解讀。文中包弟和作者一家互動的筆墨不多,但從“您的小狗怎樣”、三年困難時期時仍舊給包弟討骨頭、我看著包弟作揖時的黯然流淚這些細節(jié)描寫能看出,作者在乎包弟的生死和感受,包弟被作者接受的身份并不是一只牲畜。而是一種生命對另一種生命的尊重,是一種介于主人和親人、朋友間的關系。只有我們放下這種姿態(tài),去洞悉巴金對包弟的這種復雜情感背后那種對“生命”的理解和尊重,珍惜與熱愛,才能品悟出作者的良苦用心。
文章開篇時的小狗和藝術(shù)家的故事看似是無意之筆,實則歷來被當做解讀文本的突破點。開篇同樣是一則人與狗的故事。與我和包弟的關系不同,我主導了這段關系,并且選擇犧牲包弟,成全自己和家人;而前文的藝術(shù)家與狗,是狗之于人,狗義無反顧的選擇了不離不棄。這樣的“狗性”讓人動容又令人深思,除了對人性的泯滅表示哀痛外,是否還有一種生物本能的情感之光微弱的閃耀,戳痛了我們的同時又慰藉了你我。此外,文章開篇的狗和小狗包弟又有很多的共性,兩只狗的形象塑造有異曲同工之處。它們都是忠誠、可愛、聰明的,并對人真摯又依戀。相同的環(huán)境,作者和狗不同的行為選擇,這一對比耐人尋味。
作者對自己心靈的拷問和剖析絲毫不加以修飾。從送包弟到送走包弟,他經(jīng)歷了膽戰(zhàn)心驚——內(nèi)心焦灼——片刻慶幸——羞恥、不能自我原諒——墮入地獄。在分析文本作者心路的變化,能夠清晰的感知出巴金對于自己所作所為深刻地剖析、批判和自我反思。這位“20世紀的良心”對自己怯懦、自私、無助的袒露以及悲憫、歉疚和懺悔的抒發(fā),大膽又細膩。鮮有人能寫得如此懇切。
再次教學后,我讓學生給巴金先生寫一封書信,有學生寫道:
讀了您的《小狗包弟》,對您的思想境界和品德有了一個新的認識。您讓我知道一個有良知的人做錯事會自我譴責,而非對錯事欲蓋彌彰。
包弟時陪伴了您及您家人七年之久的朋友,或許也成為了您的家人。但就您送走包弟而言,不必無法釋懷。這實屬是人之常情,繼續(xù)留下包弟的前提是家庭的安全,包弟畢竟不是人類,也非血濃于水的親人。當一家人的安全要因包弟而受牽連時,送走包弟是顯而易見的決斷。
現(xiàn)實是殘酷的,魚和熊掌難以得兼。包弟在歷經(jīng)兩個主人又讓您飼養(yǎng)七年,狗生已過大半,且與您這種赤子之心交往,生活根式?jīng)]有什么遺憾。狗簡單的大腦無法容載太多東西也不能思考什么,但他知道您的艱難與不安后,不會有什么怨言,甚至是為主人獻身甘之如飴。
愿您能寬心。
重新解讀文本,我對《小狗包弟》又有了新的認識。不單窺探到文本感人至深的靈魂,還找到了另一條直擊學生內(nèi)心的教育途徑:慎獨。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希望學生在文本的學習中不要把巴金先生推上神壇進行膜拜,而是領悟自省的內(nèi)涵,在成長的道路上,能夠?qū)W習巴金先生閃耀著地那份真實和坦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