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廈門市杏南中學 朱巧彬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這一論述突出文本在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中的重要價值,初中語文教師要將文本細讀作為閱讀教學的重要路徑,引領學生鉆研文本,潛入文本,在情感體驗中與文本、作者交流和對話,在理性與感性的碰撞中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和體驗,獲得深刻的感悟和思考。
文本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載體,文本細讀則是發(fā)揮教材載體效應,是幫助學生搭建閱讀學習支架的必然路徑。
目前不少教師缺乏正確的教材觀,忽視對教材資源的挖掘,一味地求拓展,謀延伸,導致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低效性,以及教學功能弱化。文本細讀,將立足于教材,引導學生在文本中徜徉、漫溯,深入文本,細細品讀,品讀細處,充分挖掘教材資源,從而發(fā)揮教材資源的最大效應。
文本細讀以教材為載體,教師通過挖掘文本細讀點,引導學生深入文本、感悟文本,從而在文本細讀過程中獲得真切體驗,并促使學生進行學習遷移??梢?,學生從文本習得閱讀方法的過程就是幫助學生搭建支架的過程,學生在文本細讀過程中自主閱讀學習能力將得到有效提升,為學生自主閱讀奠定基礎。
文學藝術究其根本是語言的藝術,語言是作者傳情達意的載體,離開了語言,就失去了閱讀的憑借。文本細讀需要教師著眼于細處,從字詞句入手,潛心涵詠,斟字酌句,透過字詞句符號,傾聽字詞句背后豐富的內(nèi)涵。通過斟字,體會字詞的言簡義豐,遣詞的獨特構思等;通過酌句,抓住關鍵句,如中心句、突顯中心的抒情議論句等,以智慧細讀開啟文本之門。
如朱自清的名篇《春》一文,在字詞運用上一個顯著特點是運用疊字。全篇共用疊字17處,如用“嫩嫩的”寫小草的質感,用“綠綠的”寫小草的顏色,用擬聲詞“嗡嗡”表現(xiàn)成千成百的蜜蜂飛舞的景象。通過文本細讀,學生能夠領會到疊字運用的獨特藝術,既能夠放慢句子節(jié)奏,造成舒緩親切的語氣,也可以使書面語盡量向口語靠攏,使書面語更平易、自然、順暢;尤為重要的是疊字運用,可以更準確地描繪形象,產(chǎn)生獨特的韻味,如“舒活舒活”“抖擻抖擻”,讓人感受到一種運動力感。
《春》的主題思想的把握,如果我們能夠智慧地抓住文末“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他領著我們上前去”三組比喻句,我們就抓住了關鍵,在感受春天“新”“美”“力”的特點中萌發(fā)抓住春天大好時光、追求美好未來的積極情感,文本主題在酌句中水到渠成地浮出文面。
文學作品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文本中存在一些矛盾,細細品讀,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這些矛盾并不是作者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失誤,也不是認識上的錯誤,而是作者故意設置矛盾,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產(chǎn)生費解,進而引發(fā)學生閱讀困惑,使學生在矛盾的激發(fā)下,深入文本,觸摸作者的巧設之意,感受語文的獨特魅力。
如魯迅的回憶性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在文章第一段,有這樣一段話:“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边@句話似乎存在這樣兩處矛盾之處:一是“似乎”與“確鑿”自相矛盾,既然是“似乎”,為什么又說是“確鑿”;二是只有一些野草,本該是無趣之園,作者為什么又說是“我的樂園”。
如果我們能夠抓住文本之矛盾,引導學生進行細讀,就不難理解這些矛盾:“確鑿只有”是從大人的眼光來看,斷定其中不會有什么動人之處;“似乎”,又對這斷定有躊躇,這是表示是否記得清楚還不敢說,這是從兒童的眼光來看。這就奠定了文本“回憶性散文”的屬性,從兒童的視野進入文本,回憶童年在百草園玩耍情形,自然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確是兒童的樂園。在借助矛盾細讀文本過程中,學生的兒童生活積累被調動,自然能夠感受到文本充盈的濃濃的童真童趣,強化學生對文本思想主題領悟。
沒有比較,就不會獲得細致的感悟,也難以感受到文本的獨特匠心。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善于抓住“對比”進行細讀。對比的本質是多元話語的碰撞,通過比較,讓特點更加明顯,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更加明確。
仍以《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為例,本文最顯著的特點是兩相比照的結構,將“三味書屋”與“百草園”的生活比照來寫,我們可以抓住文本結構特點,推動學生之間多元話語碰撞:“百草園”和“三味書屋”這兩部分之間是什么關系?怎樣連接的?學生在文本細讀中,形成了不同的理解:觀點一:兩部分是對比關系,用百草園自由快樂的生活同三味書屋枯燥陳腐的生活相對比,一個是多么適合兒童心理,表現(xiàn)了兒童的廣泛的生活樂趣,一個是多么妨礙兒童身心的發(fā)展,表現(xiàn)了兒童對它的厭惡。
觀點二:兩部分是襯托關系,用自由歡樂的百草園生活來襯托枯燥無味的三味書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對兒童的束縛和損害。
觀點三:兩部分是和諧統(tǒng)一的關系,貫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歡樂的回憶,是對自然的愛和對知識的追求,是一顆天真調皮的童心,這是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韻味美之所在。
這一設計,基于文本細讀,使語文閱讀從單一化走向多元化,有效拓展了學生的閱讀思維,有助于促進學生開放性思維發(fā)展,也使文本的內(nèi)涵變得豐富起來,閱讀智慧熠熠閃光。
含蓄與奔放都是一種美,它們共同演繹了語文豐富的意蘊,賦予語文獨特的藝術魅力。作為語文教師,要善于將自己打造為一名智慧的引領者,引領學生沁入文本,將作者潛藏的場景進行還原,在還原場景的過程中彰顯語言的魅力,使學生在細讀場景中感受文本豐富的意蘊,以及文本獨特的審美價值。
如莫懷戚的《散步》一文,當一家人走在初春的田野上,有這樣一段:“小家伙突然叫起來:‘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后面也是媽媽和兒子。’我們都笑了?!眱和孀屛覀兏惺艿揭患胰巳降臏剀?,然而細細品讀,似乎還缺點什么?這就是場景的還原,于是我讓學生展開想象,結合繪畫將此時一家人田野散步的畫面用畫筆再現(xiàn)出來,并借助角色扮演,再現(xiàn)文本展現(xiàn)的散步場景。
這兩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既打通了學科之間的界限,將美術與語文融合起來,借助繪畫語言還原場景;角色扮演除了再現(xiàn)那時、那景、那人,還在角色扮演過程中,使學生獲得真切的感受,從而感受到文本潛藏的豐富的意蘊之美,讓人心馳神往。
文本細讀不僅是對文本的深入,更是學生親歷閱讀學習的過程,是學生一次生命體驗的過程。語文教師要成為學生生命的擺渡人,既要把握文本的宏觀內(nèi)容,又要著眼于細微處,引領學生與教材,與作者、文本進行充分對話,讓文本細讀,開啟學生閱讀智慧,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
[1]劉軍.文本細讀“:文學場”建構的基石 [J].河南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2.5.
[2]朱紅.淺談語文閱讀中的文本細讀——以《背影》為例[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2.10.
[3]黃沼鋒.立足于文本細讀的閱讀教學[J].文學教育(下),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