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光明新區(qū)公明中學 薛冬青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發(fā)明千千萬,起點在于一問。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就是要引導學生從歷史事件中去理解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但學生對事件的認識能力還很有限,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通過設問來引導。因此,研究歷史教學中的設問就具有了現(xiàn)實意義。
當代著名教育家中葉圣陶認為:教師的課堂引導:“一要提問,二要指點,宜揣摩何處為學生所不易領會,即于其處提問題,令學生思之,思之不得,即為講明之?!笨梢娊處煹摹疤釂柤记伞奔丛谟诟挥兴囆g性的提問,能啟迪學生思維,發(fā)展學生的智力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
由此,教師備課時在突出重難點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設計好各種問題。一節(jié)成功的歷史課,應是教師通過恰當?shù)脑O問貫穿其中,帶動學生的大腦高速運轉,使其思維得到不斷發(fā)展。因而在課堂教學中,既要求老師要在備課前充分運用教材設計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思考,同時還要注意問題的難易程度,思維含量高,要緊扣教學主題。因此,歷史課堂中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歷史中的“提問”技巧便具有了現(xiàn)實的指導意義。
本人認為教師的有效“提問技巧”應做到以下幾方面。
設計問題可以活躍學生的思維,碰撞智慧的火花,可以引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所以設計問題已成為激發(fā)學生興趣的必要手段。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等人指出:“當感性認識與人的現(xiàn)有認識結構之間具有中等程度不相符時,人的興趣最大?!币虼耍O計有效的問題就是整個教學的生命線。
例如,在《原始的農耕生活》一課中關于河姆渡、半坡居民生產狀況時,如果直接提問:河姆渡、半坡居民已掌握了哪些生產技術?這樣學生就只能乏味被動地接受,這種授課無法激起學生的探究欲望。于是我進行了這樣的教學設計:通過多媒體展示出各種出土的石器和稻谷,蔬菜仔等物品。然后設疑“考古學家在挖掘河姆渡、半坡遺址時出土不少打磨過的骨器、石器、陶器,請根據課件中展示的物品想象并概括河姆渡、半坡居民的生活情況”。設置這樣的問題立即引起學生的興趣及活躍的氣氛,從而使學生得到這樣的知識認知:河姆渡人種植水稻,河姆渡、半坡居民都使用箭,會制作骨器、陶器、磨制石器,這樣就通過設疑代替了枯燥的問答,從而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提高了學習興趣。
歷史教師的問題就是把要解決的課題通過設問方式將學生的注意力、思維能力調動起來,讓學生在探究中獲得知識,才能真正實現(xiàn)設問的目的。
如我在《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中關于“文字獄”方面,我設計這樣的問題:以案例分析為什么下面的詩人或官員被處于斬首或滅族的處決。案例一:一位詩人作了一句詩: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案例二:大臣胡中藻也作了一句詩:一把心腸論濁清。結果他們都因為一句詩而被殺身或滅族,為什么?問題拋出,引起學生們興奮地去探討這些問題,然后我再設計一系列關于文字獄的問題:清朝為什么要大興文字獄?文字獄會帶來怎樣的影響?這些問題的設計,使學生在把握教材的基礎上又充分調動了思維能力,拓展了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充分去探究這些知識。從而提高了課堂的效率。
又如學習“五四運動”中,我又作出假設:如果巴黎和會我國外交成功,那么五四運動是否會發(fā)生?一次來引導學生探究五四運動爆發(fā)的社會性及必然性。從而使學生在探究及教師的引導中明白一戰(zhàn)的爆發(fā)是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fā)展不可調和的產物,也是帝國主義兩大軍事侵略集團瘋狂擴充軍備的結果。五四運動則是無產階級不斷發(fā)展壯大,北洋軍閥的黑暗統(tǒng)治,新文化運動發(fā)展和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而致。從而讓學生在探究中明白歷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間的關系。
學生對問題的理解能力直接影響著學生歷史課堂的接受程度,而在授課過程中對于一些抽象的問題,就需要教師以一些比較直觀的具有探究性的去設計問題,從而激發(fā)學生去思考歷史現(xiàn)象來獲得一定的認識。
比如講《改革開放》一課時,我先設計“為什么說21世紀始于中國的1978年”這一問題,以此來引導學生了解中國改革開放并激發(fā)學生思考中國改革開放所帶來的變化及原因,進而引導學生思考中國應如何繼續(xù)深化改革開放。同時通過對西歐、美國、日本經濟發(fā)展的學習中,激發(fā)學生思考中華民族要復興應怎樣做?使學生從世界經濟發(fā)展過程中認識到我國要復興必須要加大改革力度、培養(yǎng)人才,重視科技的力量。同時我以表格方式展示五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美、法、德、日工業(yè)生產總值的比重進行表格數(shù)據分析,然后設疑讓學生思考: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是利還是弊?并我們可以從日本、西歐、美的發(fā)展中學習哪些經驗?從中激發(fā)了學生的思考能力及價值觀。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善于提出問題,并逐漸增加答案的復雜性和難度,這是最主要的和機器必要的教學技巧之一?!苯處煹脑O問必須具有一定的思維層次,問題應由淺入深,即通過基礎的歷史知識的再現(xiàn)上升到分析評述的過程。如了解鴉片戰(zhàn)爭的相關知識后進一步設疑“鴉片戰(zhàn)爭發(fā)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中國落后,英國先進的原因?在此基礎上以資料、圖片、視頻方式讓學生了解戰(zhàn)爭前的中國及英國和各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狀況。引導學生去歸納:中國落后于:政治腐敗,落后的生產方式、軍備的廢弛。英國先進于:經濟發(fā)達、科技領先、軍事強大。得出此認識后再引導學生思考:中英綜合國力對不懸殊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從而逐漸引導學生得出此觀點:中英力量對比懸殊的根本原因是,第一,中國是腐敗沒落的封建制度,而英國是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第二,閉關鎖國使統(tǒng)治者看不到世界的變化,愚昧無知。然后再提問:“落后是否就要挨打”,請舉例說明。從而引導學生歸納歷史知識,重組已知的知識,得出新結論,經過這樣由淺入深的層層點撥,引導學生多層次、全方面的思考,從而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提高了課堂的效率,充分發(fā)揮了設問的教學功能。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真正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就需要以學生的參與度作為衡量標準,因此教師要從全體學生的知識水平來考慮問題的設計,即在歷史課堂中,以提問的方式設計各種不同難度的的問題來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活動,這更利于全體學生的參與。
即結合學生的實際和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提出問題,組織學生對問題展開討論和交流活動,使學生的注意力凝聚在一起。如《鴉片戰(zhàn)爭》一課,我借助多媒體呈現(xiàn)林則徐的畫像,看畫猜人,再投放“虎門銷煙”的視頻,然后提問:“英國為何向中國輸入鴉片”,如果沒有林則徐的硝煙是否可以避免戰(zhàn)爭。這個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的設問方式會使學生在感受問題的情境時就會自然地去思考相關的問題,從而獲得參與探究的體驗。這種在情境中引出問題會調動起學生的參與,提高了課堂的效率。
歷史課堂教師的設問引導技巧要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提高課堂的效率,就要求教師必須明確教學目標和重難點,理清各知識點之間的關系,在把握教材的基礎上恰當?shù)脑O計問題。另外教師還必須通過各種途徑來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比如通過交流、調查、作業(yè)、考試等方式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思維能力,以此來確定問題的難易度。另外,設計問題應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的階梯式使問題能面向全體學生,照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的接受能力,從而提高課堂的參與度。
如《一國兩制》一課,我先提出問題:第一,請結合史實,說明香港、澳門、臺灣是我國不可分割的領土,然后再提問。第二,新中國成立之初,為什么沒有馬上收回香港。黨的第二代領導人為什么成功地收回香港、澳門呢?第三,為什么要用“一國兩制”的辦法來解決香港、澳門的問題?第四,臺灣問題為什么這么復雜?第五,面對今天的局勢,應如何才能更好地解決臺灣問題?
通過這些由易到難階梯式問題的設計,能兼顧到全體學生,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并給予反對譯價和反饋,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授課效率。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設計的提問要具有一定的深度,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同時提問的內容還要具有一定的實踐性,在實踐中來思考并解決問題,從而促進學生應用能力的提高。
教師在授課時的設計的問題要注意進行拓展延伸,使提問具有深度化,促進學生思考歷史現(xiàn)象。
如《辛亥革命》一課中講授到“三民主義”,在學生了解三民主義的相關內容后,我再提問:“三民主義”是從同盟會綱領闡發(fā)而來,兩者之間有哪些相同?有哪些變化?“三民主義”和同盟會在本質上有沒有區(qū)別?為什么?通過這樣的設問逐漸加深問題的難度,從而充分拓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歷史課程是一門具有較強實踐性的課堂,但在目前應試教育的束縛下,教師往往只強調學生掌握知識而忽視了實踐。
如《雅典的民主政治》一課中,講述伯利克里時代的民主制是如何運作,這段歷史對學生來說太久遠了,如果知識講述雅典的幾個機構,對學生而言太抽象,無法理解這種民主制,于是設計這樣一些問題:如果一個奴隸受到誣陷想申訴怎么辦?婦女遭到大夫毆打時怎么辦?等現(xiàn)實問題,從而引導學生從課本中走出來去思考去實踐,以學生學以致用,這是課堂設問的關鍵之一。
有位教育家說過:教學的藝術全在于如何恰當?shù)厍擅畹匾龑W生作答,在歷史課堂教學中,能夠依據學生的心理特點、知識水平和教學內容恰到好處地設計問題、解決問題,關系到學生文化素質的提高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所以說設計問題是一門藝術,因此,今后的教學中我將不斷總結教學經驗,設計最恰當?shù)膯栴}來促進學生的思考能力及創(chuàng)新能力,以促進學生歷史綜合素質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