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儀征市真州小學(211400) 趙廣華
作為語文教師一項必備的基本功,文本解讀的能力已經(jīng)成為構建高效課堂的重要支柱。教學目標的準確確定、教學內(nèi)容的科學研制、教學策略的合理遴選,都需要以精準而適切的文本解讀作為基礎。教師作為語文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點撥者,應該成為一個潛心的閱讀者。
文本是由原本零散的文字符號構建而成的。這些文字之所以能夠表情達意,就在于其有機的組建形式生發(fā)出具有意蘊的內(nèi)容。因此,文本解讀首先就應該從文本的內(nèi)容和形式入手。
如,蘇教版的《望月》一文,其核心內(nèi)容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是作者在甲板賞月,然后與小外甥圍繞月亮對詩的過程;二是月下對詩的內(nèi)容以及小外甥視野下關于月亮的獨特想象,此為文本的核心。這是文本借助對詩的形式表達主人公情感的有效方式,表達了傳統(tǒng)文化中月亮是家鄉(xiāng)、是親人、是陪伴的獨特意蘊。而文本呈現(xiàn)的形式也有兩大特點值得引導學生探究。首先,作者一個人的眼中之月、兩個人互動下的詩中之月、外甥想象中的心中之月,這三者構成了逐步深入的結構形式、鮮明嚴謹?shù)奈谋久}絡。它不僅是解構文本、感知文本的重要線索,同時也是歷練學生謀篇布局能力的有效范例。其次,作者以豐富靈動的對話形式展現(xiàn)了詩中之月和心中之月,巧妙運用了比喻的手法等,將一個富于幻想、聰明可愛的小男孩的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
從文本的內(nèi)容入手進行解讀,可以有效地引領學生關注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為準確感知與理解文本提供了基礎;從文本的形式入手進行解讀,能和作者深入對話,了解作者如此創(chuàng)作的根本用意,達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境界。
2011年修訂的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教學的核心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因此,文本解讀就應該為教學展開扎實的語用訓練服務。教師要從文本創(chuàng)作的角度探尋契合學生認知的表達方法,為教學內(nèi)容的研制提供源自文本的素材。
如,《最后的姿勢》是一篇典型的通訊報道。教學時,教師除了要關注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刻畫了一個怎樣的人物形象之外,更要關注通訊報道在表達層面上的語用訓練點。首先,文章注重了環(huán)境描寫。如,借助“天陰沉沉”的預示著災難即將降臨。環(huán)境描寫并沒有一次寫完,而是隨著地震程度的增強而不斷描述,“境”與“勢”交相輝映。其次,人物語言、動作等細節(jié)描寫著墨不多,這主要是因為通訊報道講究客觀性和真實性,讓親歷者還原當時的場景,比作者自圓其說更具有說服力和可信度。
上述的兩大表達策略,是這篇課文作為通訊報道呈現(xiàn)出來的最鮮明的特點。閱讀教學需要在文本解讀的基礎上引領學生深入理解、細致辨析,既要審視這種創(chuàng)作的特質(zhì),更要洞察其形成的表達效果。這樣,文本解讀的效益才能在學生扎實的訓練中彰顯出來。
閱讀教學的核心是關注語言,引領學生在感知、內(nèi)化、運用語言的過程中歷練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對語言的關注,就是要讓學生體悟到文本語言的獨特風格,品析作者蘊藏在語言文字之中的表達特點。
如,季羨林老先生所寫的《夾竹桃》一文,堪稱是借物抒情散文的典范之作,整篇課文的語言質(zhì)樸、清晰,讀來令人神清氣爽。有人曾經(jīng)這樣評價季羨林先生散文的特點:質(zhì)樸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這實在是最貼切不過了。教師的文本解讀就可以緊扣這一評價,以《夾竹桃》一文為載體,對季老先生的散文語言風格進行探究。首先,課文第二自然段中描寫夾竹桃花開:“紅色的花朵讓我想到火……或雪上有火?!毖哉Z描述既淺顯易懂,又不失典雅之氣,值得引領學生細加品析。其次,對夾竹桃幻想一段,作者運用了系列化的比喻手法,相互映襯,相輔相成,既有孩童天真幻想的率真,同時也有表達的匠心,可謂“睿智”至極。
這樣,對文本語言的風格進行深刻而有效的解讀,為課堂教學的扎實開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有著怎樣的文本解讀,就有著怎樣的閱讀教學。教師要從一個研讀者的視角理解文本的內(nèi)容形式、開掘文本表達的策略與方法、品鑒文本的語言風格,從而為閱讀教學的語用訓練提供有效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