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泰州市姜堰區(qū)仲院中心小學(225534) 錢 香
宋人楊萬里所著《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被蘇教版教材編選入五年級下冊,以形象而簡潔的文字展現(xiàn)杭州西湖別致的夏日之景。整篇詩歌,詩人景物選擇精當、結構設置精妙,語言斟酌更是別具匠心。教學這首詩,教師應該緊扣詩句語言,引領學生體悟蘊藏在詩歌中的獨特之美。
作為一篇描繪景色的詩作,我們不能將教學停留在對詩句大意生硬而機械的理解上,而要在讀懂理解的基礎上,放飛學生想象的翅膀。
教學中,教師緊扣經(jīng)典名句“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一句中“碧”與“紅”,引導學生進行想象:看,蓮葉挨挨擠擠,鋪滿了西湖湖面,無邊無際,綠得遮蓋了湖、綠得連接天,如此壯觀的場景,讓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一般;再看,在這漫無邊際的碧綠之中,眾多的荷花競相開放,呈現(xiàn)出花葉爭妍的美景,一朵朵紅紅艷艷,光彩明麗,顯得如此奪目而耀眼,映照著初升的太陽,嬌嫩花朵上的露珠更顯得晶瑩剔透。
誦讀著詩句,感知著大意,教師引領學生緊扣詞語展開想象,感知作者運用色彩對比之法所形成的表達效果,真正感受詩作中紅綠相間的景致之美。
這首詩歌中,詩人除了運用最后兩句對荷花形態(tài)、色彩的實寫之外,在詩歌的前兩句中還將西湖夏季之景與其他時節(jié)的景色進行對比,通過“畢竟”一詞奠定基調(diào),凸顯了夏景的別致。教師可以在引領學生感知詩境中,通過圖片與描述相結合的方式初步感知其他三季的特點:春天,柳綠桃紅,艷舞鶯歌;秋天,落葉華彩,絢爛無比;冬天,遠青未了,殘雪斷橋……學生在聆聽觀察中,感受到其他季節(jié)的西湖雖然美麗,但與其他地方的景色并無太多差異。隨后,基于這一認知著力聚焦詩句的最后兩句,引領學生體悟荷花之鮮紅、蓮葉之碧綠,想象其鋪天蓋地的氣勢,最終感受詩歌開篇所言的“畢竟”一詞,深入感知詩人對這一獨特美景所發(fā)出的深切感慨。
正是有了一二兩句所埋下的伏筆,加之三四兩句的精彩白描,全詩的結構設置、寫作思路清晰可見,對比映襯之下的別樣之美也就自然鐫刻在學生的認知過程中。
教師可以適當補充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楊萬里的好友林子方即將遠赴福州任職,林子方甚為高興,滿以為仕途升遷,作為好友楊萬里自然也替林子方高興,一清早便對友人執(zhí)手相送。與一般送別詩“淚眼相望”的悲切不同,這首詩沒有描寫送別的場景,更沒有沉浸在難舍的悲傷之中,而是純粹寫景,將對友人的深深祝福借助無窮無盡的蓮葉表達出來,愿友人的仕途就像這荷花一般火紅。明白這些,學生再次朗讀,眼中所見就已不再是純粹之景,更多的是詩人楊萬里對友人的真切祝福。
情景交融,是古典詩詞中最常用的寫作方法。這一版塊的教學,正是從詩歌的類比入手,通過資料的拓展,明晰了詩人創(chuàng)作的初衷,洞察了詩句如此表達的真正用意,走進了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領悟到了詩歌中與景交融的祝福之美。
資料顯示,林子方遠赴福州,最終的境況并不如想象中的完美。其實,這一切作為好友的楊萬里并不是沒有意識到,而且還通過這首詩進行了挽留。據(jù)王富仁教授《古老的鐘聲》一書中的解讀,楊萬里對林子方遠赴福州并不看好,但看到林子方激動興奮的樣子,又不便明說,于是在詩作中隱藏著挽留之意:那些蓮葉為什么會如此“碧”,那些荷花為什么會如此“紅”?那是因為蓮葉接著“天”,就是靠近天子;那是因為荷花映著“日”,容易接受皇帝的恩惠。只有靠近天子,你的前程才會無比廣闊。所以,楊萬里在寫景之際,其實將自己委婉的挽留之意蘊藏在詩歌的字里行間,可謂是匠心獨運。
這一層意思并不是一定要在教學中揭示出來,讓學生接受,但在教學之余,作為探究古典詩詞的這種深意曲折表達的寫作方法,也不妨讓學生了解,從而豐富學生對詩歌認知的渠道。
古典詩詞作為一種獨特的美學資源,是學生進行傳統(tǒng)文化學習的主要陣地。教師要緊扣詩歌的類比、內(nèi)在的語言和創(chuàng)作的背景,真正促進學生核心能力的不斷提升,為更好地走進詩歌意境,感受詩人情懷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