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濱海縣東坎鎮(zhèn)夾河小學(224513) 陳其翠
讀者劇場是教學游戲化的一種形式,主要是借助戲劇表演推促言語實踐。構建讀者劇場,不僅可以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而且還能有效推促學生之間展開對話、互動。那么,如何構建文本的讀者劇場呢?
對于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而言,寫人記事類文本大多采用記敘手法。如果僅僅讓學生閱讀理解,還能湊合;但是讓學生作為課本劇來表演,就有點牽強了。畢竟對于劇本來說,不僅要求角色明確,而且對話、動作乃至神色都要描述具體,這恰恰是記敘文所不具備的。因而要將寫人記事類文本改成劇本,前提是以文本題材為基礎,在學生熟讀的基礎上對其中的人物特征進行品析,繼而在改寫中結合關鍵語句將其動作、神態(tài)加以補白。
如《九色鹿》這一課,雖是童話故事,但在改編劇本時卻需要對其內容進行補白。比如,調達被九色鹿救了之后曾發(fā)誓:“我愿永遠做你的奴仆!”對于這一言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換位思考的方式,進行想象補白:調達當時心里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當調達看到皇榜時,他又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通過這種補白的方式,不僅讓學生對調達這個人物的品格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而且還能在激發(fā)他們興趣的同時,加深他們對文本的理解。
需要注意的是,針對文本留白的填補,需要在學生熟讀文本、充分理解文本內容的基礎上進行。如果在初步接觸中就要求學生對文本進行想象改編,那么他們自然無法對文本人物進行精準“臨摹”,也無法發(fā)揮劇本所應有的作用。
教材中有不少文本,結尾往往言有盡而意無窮。在課堂教學中,這往往成為隨文練筆的重點;同樣,對于構建讀者劇場來說,這也是一個很好的著力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文本題材,順著文本思路進行合理想象,創(chuàng)新劇本情節(jié)。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想象力,有效提升其語言表達能力,而且還能借助編劇本讓學生對文本主題進行重新思考,為其價值觀、人生觀的正確形成奠定基礎。
比如,《大作家的小老師》這一課,寫的是大作家蕭伯納與蘇聯小姑娘娜塔莎之間的一次相遇。在續(xù)編中,教師引導學生假設10年之后,他們兩人再次相遇,又會發(fā)生什么故事呢。有學生認為,娜塔莎知道了蕭伯納的偉大后,在相遇中對蕭伯納盡情表達崇拜之意;有學生認為,他們還是平等相處。在劇本演出后,教師進行總結點撥,告訴學生真正的友誼不因地位的變化而變化。
對于文本結尾,教師要有一個新的認識,即這里的結尾不是真的結束,而是課外學習的延續(xù)。而要讓學生真正借助讀者劇場深入到文本中,前提不僅是要學生理解文本內容,同時還要對社會現象、人情冷暖有所體驗。教師可以通過資料拓展的形式,讓學生對社會生活進行充分感知。
細節(jié)是作者的情感傾注所在,沖突卻是敘事的高潮。在閱讀教學中,細節(jié)與矛盾沖突往往是重點品析的內容。對于讀者劇場來說,也是如此。由于時間關系,對文本進行全部改編也不太現實。因而教師可以截取文本中的一部分,或細節(jié)描寫,或矛盾沖突,指導學生結合想象來編劇。教師應鼓勵學生在不偏移文本主題的基礎上進行想象,對其細節(jié)或沖突進行擴寫,在深化文本主題的同時,也有效提升學生的言語表達能力。
比如《三顧茅廬》這一課,對于劉備的“下馬步行”“恭恭敬敬”“快步”這些細節(jié),在鼓勵學生進行改編的過程中,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想象,填補對劉備的心理描寫,還有其動作,還可以讓學生補充張飛在一旁等候的焦急心態(tài)……通過這種方式,一來可以引導學生在理解文本人物性格的同時對其細節(jié)進行想象,以便準確把握劉備的誠心誠意;二來也能通過劇本改編、演出的方式提升學生的合作、交際能力。
案例中,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想象的方式補充文本內容,其目的是讓學生能夠更為深刻地感知劇本的沖突,加深對文本主題的理解。不過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引導學生帶著“放大鏡”,通過換位思考的方式進行模擬體驗,在拉長劇本的同時,要讓文本人物形象更突出。
總而言之,相比其他教學形式,讀者劇場不僅豐富了生本之間的對話,還展示了學生的智慧與創(chuàng)造力。而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對文本題材進行有效補白、延伸、截取,在豐富課堂形式、提升學生表達能力的同時,為讀者劇場的開展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