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學院 江蘇泰州 225300)
淮海戲與柳琴戲、泗州戲同起源于“拉魂腔”,因為在淮海地區(qū)非常的流行,也被老百姓稱為“淮海小戲”。1880年后,徽劇、京劇流入淮海地區(qū),淮海戲大膽吸收,革新唱腔,豐富表演,使“淮海小戲”的表演藝術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涌現了“一家班”、“同莊班”、“師徒班”等大量淮海小戲班社。傳播地區(qū)除了淮海區(qū)域的十多個縣地外,還蔓延到皖東北地區(q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4年,淮海小戲被江蘇省文化廳定名為“淮海戲”,在黨的文藝方針指引下,“淮海戲”得到了很好的發(fā)展。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fā)展、社會的變革和多元文化的影響,淮海戲聽眾日漸減少,出現無人繼承、逐漸走向滅亡的危險。2008年6月,由江蘇省淮安市、連云港市等共同申報的“淮海戲”項目成功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春蚴侵腥A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藝術,傳承保護和發(fā)揚淮海戲承載著蘇北地區(qū)豐饒的歷史文化內涵和鄉(xiāng)音,對于淮海戲的研究和傳承不論是中華人文精神還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藝術都有著很大的價值。[1]
淮海戲的產生有著悠久的歷史,淮海戲于今有不少于240年的時間。對于淮海戲的產生,民間有三種說法:
首先是清乾隆年間,山東歷城有一對手足分別叫唐大牛、唐二牛兄弟,由于自然災害的影響,二位兄弟身背大鼓和三弦,在沭陽一帶以賣唱乞討為生,而后有邱、葛、楊姓三人隨著唐氏兄弟倆研修手藝,播下了淮海戲最初的種子;第二種說法是約200多年以前,在海州就是現在的連云港一帶,由民間風行的“太平歌”、“獵戶腔”兩種民歌的傳唱,通過邱、葛、楊三人加以革新,形成“怡心調”和“拉魂腔”,在連云港灌南一帶流行,后逐步形成今日的泗州戲、柳琴戲和淮海戲;第三種說法就是淮海戲發(fā)源于秦腔,根據清朝李調元所寫的《雨村劇話》中記錄:“秦腔始于秦州,盛于長安,流入晉、冀、魯、豫至淮水止”。由此可以看出,淮海戲可以看作秦腔的一支,后融匯徽劇、京劇和柳琴戲,經過時間打磨而形成的新劇種。
1940年,中國共產黨在蘇北地區(qū)創(chuàng)建了淮海地區(qū)抗日民主根據地,在這基礎之上,抗日民主根據地組織淮海藝人先后成立了“藝人救國會”和實驗小組,并且編演了《柴米河畔》《三星落》《反內戰(zhàn)》等一批現代戲,對當時人民群眾抗日和打擊日寇發(fā)揮了重要的宣傳力量和戰(zhàn)斗作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泗陽、灌南、淮安等10多個縣地都紛紛建立起了淮海劇團;五十年代中期,由大眾淮海劇團改名江蘇省淮海劇團,灌南、泗陽、漣水等不僅建立了淮海戲職業(yè)劇團,還辦起了與淮海戲戲曲教育學校,為淮海戲的發(fā)展培育了一大批專業(yè)的新興血液和后繼人才。這批淮海戲劇團和藝人們在黨的“推陳出新”方針指引下,創(chuàng)作改編了一大批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傳統(tǒng)劇目,如《催租》《三拜堂》《皮秀英四告》等,這些劇目還分別被湘劇、黃梅戲、越劇、粵劇、評劇、黔劇等劇種進行學習和移植;同時,淮海戲藝人們也結合時代和社會創(chuàng)編了一大批現代戲,如《姑嫂看畫》《借驢》《?;ā返龋钍軓V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引起廣大人民群眾的強烈反響。隨著淮海戲劇目創(chuàng)作的高度發(fā)展,淮海戲的伴奏與唱腔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改革提高。知名淮海戲老優(yōu)伶谷廣發(fā)等在[金風調]的基礎上,發(fā)揚創(chuàng)編了男聲基本唱腔[東方調];而四大派別中的楊云發(fā)等改創(chuàng)出了[小丑調];女腔也構成了如[好風光]等多種形式的基本調;而以前所用的[二泛子]經改進,也發(fā)展為淮海戲的一個重要女腔。樂隊除增添了嗩吶、板鼓、大鼓、堂鼓等樂器外,還創(chuàng)制了具有當地特色的“淮海高胡”。行當方面也大膽突破,已分為正旦、小旦、彩旦、老旦、刀馬旦、老生、正生、小生、武生、老丑、大乙丑、小耍丑、奶丑、武丑、大花、黑花、紅花等。演出地區(qū)空前壯大,往北去有山東等地,往南也有無錫等地。[2]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快速發(fā)展、社會變革和多元文化的影響,淮海戲聽眾日漸減少,年事已大的的老藝人紛紛離開舞臺,現代青年藝人青黃不接,淮海戲出現無人繼承、逐漸走向滅亡的危險。時代和社會的發(fā)展給淮海戲的生存和發(fā)展帶來了極大的挑戰(zhàn)。但淮海戲藝人人克服困難,在社會各界支持下,先后產生出如《豆腐宴》《趕集》等一批反應時代和人民生活的優(yōu)秀產品,并通過劇團及演員自身努力,取得兩朵中國戲劇梅花獎和一朵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的好成績。2008年6月,由江蘇省淮安市、連云港市等共同申報的“淮海戲”項目成功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3]
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發(fā)表重要講話之后,淮海戲傳統(tǒng)藝術再次迎來發(fā)展的春天?!蛾P于支持戲曲傳承發(fā)展的若干政策》《關于戲曲進鄉(xiāng)村的實施方案》《關于新形勢下加強戲曲教育工作的若干政策》等政策文件的出臺,為淮海戲的起飛和發(fā)展增添了有力的翅膀。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社會主義文藝是人民的文藝,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進行無愧于時代的文藝創(chuàng)造。”“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痹邳h的文藝方針指引下,淮海戲這一中華傳統(tǒng)文化藝術一定能夠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砥礪前行,綻放異彩。
淮海戲自誕生之處,就深深扎根于廣大人民群眾,是一個不僅能在舞臺表演,還可以在農村街頭“擺地攤”進行演出的戲劇劇種。它的表演形式豐富多彩,具有濃郁的地方特點,深受老百姓的喜愛。城鄉(xiāng)民眾在日常的走路、勞作、休息時也會在嘴中哼唱淮海戲,淮海戲已成為蘇北區(qū)域人民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種藝術劇種?;春虻谋硌菪问接兄浅夂竦泥l(xiāng)村特色和豐富的民間色彩,具有獨一無二的藝術價值,其中像淮海戲表演中的“豬吊腰”、“雞刨塘”、“野雞溜”、“腳尖走”、“驢打滾”、“狗拜年”、“鱉爬走”、“鬼扯轉”、“膝蓋走”、“穿八字”、“矮步蹬”等這些栩栩如生藝術表演,十分活潑而有趣味?;春虻膭∧慨a生十分簡便,不受世俗的影響,不墨守成規(guī),大部分都是以反應廣大農村鄉(xiāng)下和日常生活題材來創(chuàng)作,以人民群眾為中心,服務于人民群眾的現實生活,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熱烈歡迎。
淮海戲的唱腔爽快大氣、活潑明亮,以沭陽方言以及沭陽附近的泗陽、海州方言聲調為基礎發(fā)展而來。其中主要唱腔為板式唱腔,用大量民間小調做為副歌及兼唱。男性的主要曲調為[東方調],女性的主要腔調為[好風光]?;春虻那{和唱腔在創(chuàng)作中,可塑性大,風格性強,在組腔時,女性的[好風光]唱法分為大、小唱段。男性的[東方調]唱數自由,多種感情加以變換,形成長短不一的完整唱段。淮海戲唱腔還有輔助調[二泛子][彩調][金風調]等。這些曲調都曲折優(yōu)美、個性鮮明,生動表現了淮海戲中敘述、抒情、悲憤、歡樂的豐富情感。
淮海戲的服裝道具早期比較簡單,沒有絢麗多姿的燈光舞美,行頭服飾也是以簡潔的衣物而且多以生活中平常可見的衣物為主,樂隊的音部也不齊全,樂隊僅有三弦和大鑼。日常演出則是在地上放一張?zhí)J席,樂隊也是并排坐在一張凳子上,四周圍著觀眾。在演出時,通常一個藝人可以演繹幾個角色。道具主要以手巾和扇子為主,佩戴自己制作的配飾。隨著淮海戲的發(fā)展,它的服裝道具從原來的不夠講究,逐漸發(fā)展為一些色彩艷麗的戲服以及種類繁多的頭飾配飾等,逐步與京劇看齊。
淮海戲的劇目種類眾多,傳統(tǒng)劇目有“三十二大本”、“六十四單出”的稱號。例如《皮秀英四告》《樊梨花》《大金鐲》等三十二大本和《催租》《罵雞》等六十四個單出。而且編演了《大后方》《小板凳》《拾稖頭》《春回糧倉》《十里香》《生死怨》《豆腐宴》等一大批現代劇目。
淮海戲在發(fā)展的過程當中,還形成了西南和東北兩大表演派系,東北的優(yōu)伶更多以演唱功力馳名,西南的藝人更多憑借做工聞名。如單維禮融合了徽劇的特征,將[金風調]高音區(qū)轉為低音,從[哭腔]轉變?yōu)閇悲調];葛兆田模仿工鼓鑼唱法,締造出[小滾板][一掛鞭],使他能一口氣唱二三十句;女藝人王大娘把女腔[二泛子]創(chuàng)編為[嗨嗨調],把地方小調、琴書、工鼓鑼等元素都融入到里面,獲得了大量戲迷的喜歡和追捧。于此同時演出動作也有很大的發(fā)展,女藝員葛殿林之妻花蝴蝶、谷大娘(白蝴蝶)及趙大娘(賽蝴蝶),因為表演動作迷人優(yōu)美,被廣大戲迷稱為“三蝴蝶”。在淮海戲藝術風格上,還出現了丑行楊派(楊云發(fā))、生行谷派(谷廣發(fā))、旦行范派(范珍美)、旦行楊派(楊秀英)四大流派,四大流派以行當、唱腔、表演的不同風格彰顯了淮海戲的豐富底蘊和地方特色。
1.傳承的關鍵是保護傳承人。從調研中,筆者深刻的感受到大多從事淮海戲傳承的人生活比較清貧,不能安心的從事于淮海戲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因此,對傳承人的保護要受到社會和政府的支持,提高淮海戲藝人的生活待遇和工作環(huán)境,在進行傳承的同時幫助他們解決后顧之憂。傳承人的責任感和緊迫感也要加強,不斷創(chuàng)新和提高淮海戲的演唱、演奏和表演技藝。
2.繼承發(fā)展,與時俱進?;春蜻@一中華傳統(tǒng)的民間戲曲藝術必須結合當代人民群眾的娛樂和精神需求,創(chuàng)作和編排具有時代特征的戲曲藝術,并和當代多樣化藝術形式相結合、與當代文化科技相結合。要提高淮海戲的觀賞性和群眾的積極性,進一步打造群眾基礎。相關文化部門大力召集組織各個地區(qū)的藝術團體交流互動活動,積極探索走出國門的新舉措,舉辦國際國內、政府民間等多種形式的淮海戲藝術節(jié),炫藝比武,提高淮海戲的美譽度和影響力。
3.培養(yǎng)新一代,創(chuàng)新機制,深化創(chuàng)作。由政府、企業(yè)等投資建立多種形式的淮海戲藝術少年兒童人才培養(yǎng)機制,如民間藝術進校園,淮海戲基金等。進一推進淮海戲的創(chuàng)作機制,激勵當今淮海戲藝人在迎接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等時間節(jié)點的時代主題進行淮海戲創(chuàng)作,推出淮海戲創(chuàng)作新成果。
淮海戲作為中華民族藝術的瑰寶,是當代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必須要傳承和保護,不能讓這具有光輝歷史,群眾喜聞樂道的藝術表演形式在我們這一代人丟失。研究淮海戲的起源、發(fā)展,分析淮海戲的藝術特征,提出淮海戲的傳承、創(chuàng)新和保護措施,將對淮海戲的普及、繁榮和當代民族民間音樂創(chuàng)作具有深遠而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