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鷹潭市第一中學 江西鷹潭 335000)
美國教育家杜威認為傳統(tǒng)教育失敗的根本原因,在于未能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以“引起思維”的情境。他主張,教學過程的第一個要素就是“學生要有一個真實的經(jīng)驗的趣味情境”。[1]
一直以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都扮演著主導者的角色,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學生對于教師的授課全盤接受,并沒有充分參與到課堂教學中?,F(xiàn)階段高中政治課堂中較為常見的現(xiàn)象是,教師總感到教得辛苦,而學生也覺得學得無趣。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教師沒有站到學生的角度思考,僅憑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應對;而另一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即沒有營造出一種趣味的課堂氛圍,不能使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2]
美國著名的教育學家保羅希地博士曾對九萬名學生進行調查,得出了一個重要結論:學生最喜歡的老師是具有幽默感的老師。維特洛夫也曾指出: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是幽默睿智,它可使整個教學頓時生輝,并能創(chuàng)造出一種有利于學生學習的輕松愉快氛圍,讓學生在這種氣氛中去接受、理解和記憶新知識。正如我們所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同時實踐與經(jīng)驗也向我們表明,學生對知識有好奇心,便會自發(fā)主動的參與到學習中,并且能有效的吸收消化所學內(nèi)容。只有巧妙地設計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科學合理的進行規(guī)劃,充分的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將教育的重心從教育者轉移到受教育者學生身上,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給學生自我思考的空間,使教學過程不單調、不枯燥,能充分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并充分掌握所學知識。
俗話說得好,萬事開頭難,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要想創(chuàng)設一堂生動有趣的政治課堂,一個吸引學生的導入環(huán)節(jié)是不可或缺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始終堅持趣味性,針對性,啟發(fā)性,簡明性的導入原則,除使用傳統(tǒng)的講授法以口頭敘述的形式對新課進行導入,還可以借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向學生展示與新課相關的實物,圖片或相關視頻,也可以巧妙的將新課內(nèi)容與當前的事實結合,營造一種寬松的課堂氛圍,給學生廣闊的自由探討空間,使充滿求知的熱情和興趣,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和討論中。一個妙趣橫生的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可以成功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有利于后續(xù)趣味課堂的創(chuàng)設。
在引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求知欲以后,教師應及時的傳授新課內(nèi)容,由淺入深,有計劃有層次的將教學內(nèi)容依次展現(xiàn)給學生。教師在授課時,應將課本內(nèi)容與生活實際,新聞事實結合。正如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所言: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生活與教育的緊密關聯(lián)決定著教師應從生活中攫取源頭“活水”,而思想政治課與生活的特殊關系,其“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征又要求教師和學生需將生活之水引入課堂。高中生正直青少年時期,對社會事實熱點十分關注,對各種時事熱點話題有參與感,并且強烈的想擁有政治話語權。針對這一特點,便要求教師在課堂上給予一種寬松的氛圍,給學生自主探索與相互合作交流提供足夠的機會和空間,使學生心態(tài)放松,始終有著飽滿的求知熱情和興趣,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學習和討論中,在課堂上始終處于一種主動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除此之外,教師要多多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獨立思考,暢所欲言,允許學生提出有爭議的答案,對教材和老師的觀點提出合理的質疑。正如教育學家科恩所說:“在智慧的氣氛中成長,坦率地主張不同意見受到鼓勵。對于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提出的各種問題,教師都要及時予以回應,并且針對一些問題組織學生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或辯論,在思維與思維的碰撞間摩擦出智慧的火花,最后使學生自主形成對事物較為全面的認識。即便學生發(fā)表的意見可能是不正確的,也要讓學生表達出自己的看法,暢所欲言,這樣可以鍛煉學生的思辨能力。[3]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通過一系列的教材理論學習之后,教師還可以從實踐方面著手創(chuàng)設趣味課堂。比如在每節(jié)課,可以設計讓一名同學分享一則自己最近所關注的時事熱點新聞,說出自己為什么會關注這條新聞,并就此熱點新聞結合課本所學知識,提出自己的見解和看法,然后讓全班同學就此提出自己的見解。通過這樣的實踐,將課程與生活聯(lián)系,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讓同學們熟練的掌握運用了所學知識,也讓同學們參與了課堂,充分的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政治課永恒的主題和靈魂就是理論聯(lián)系實際。面對鮮活的社會生活,我們不能禁錮學生的思想。因此,作為教師,除了講清基礎知識,基本原理外,更重要的是營造出一個趣味的課堂,充分到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學會理論聯(lián)系實際,達到學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