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白
(福建省泉州市新隅小學)
當今,福建省教育界十分重視閩南文化藝術的傳承與發(fā)展,我校有意將地方戲曲引入音樂課堂,編入音樂校本課程,取得一定的成效。由我負責的課題《高甲戲在小學音樂校本課程開發(fā)中的實踐研究》,作為鯉城區(qū)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第一批研究課題。同年,經(jīng)市教育局推薦被確立為福建省中青年教師美育專項教育科研項目立項課題。在課題的實際操作中,為了加深對戲曲藝術的印象,激發(fā)學生的學藝興趣,我特地編排了一套“高甲版戲曲廣播體操”,在全校師生中如火如荼地推廣開來,作為課題研究的突破口,效果很好。
此套廣播操一改往日風格,采用戲曲音樂為背景,融入了較多的中國戲曲元素,肢體動作創(chuàng)作靈感均來自于高甲戲表演科步,動作示范性強,接受度高。學生每天利用早操和體育課、音樂課時間進行練習。這套“高甲版戲曲廣播體操”,一改以往“廣播體操”的風格,引起全校師生濃厚的興趣,雖然節(jié)奏感、韻律感基本相同,可舉止投足結合表情眼神,凸顯戲曲的招式。隨著悠揚的戲曲聲響起,學生們哼著閩南小調(diào),從“腕花小云手”開始起范兒,時而聳肩啄嘴,時而踢腿騰挪,時而拱手作揖,個個精神抖擻,一眼望去,還真有點戲曲??扑囆W生展示科步的架勢。
我作為課題組負責人,在不斷的實踐和研討中,得到一些啟示,現(xiàn)試著從以下幾個方面淺談高甲戲引入小學校園的實踐與思考。
“愛我們的國家,首先要愛我們的文化?!备呒讘蚴歉=ㄎ宕髣》N之一,是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保護單位。高甲戲以“泉腔”為正音,以“南音”為母體,而閩南語和南音也是國家非遺保護項目。從這個意義上講,選擇高甲戲引入校園,為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為傳承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作貢獻,本身就是一次很好的愛國主義教育。因為在眾多的高甲傳統(tǒng)戲中,宣揚了民族英雄、名人賢士、風土人情以及生活習性,是很好的教材。
作為音樂老師,我們在授課的時候,往往會感到教材不夠豐富,課例和素材也很有限,很想去拓展教學內(nèi)容,改變一下教學形式。但找來找去,總在以往老一輩教師留下的教學資料中搜尋,變來變?nèi)ィf變不離其宗。其實,我們忽略了老祖宗傳承下來的民族瑰寶——戲曲。當我們接觸到這個新課題以后,開始嘗到了甜頭,深深感到戲曲是一本百科全書,運用于藝術課堂,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大寶庫。尤其是戲曲音樂,無論是文學性,還是歌唱性,對學生的藝術教育和課程改革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戲曲危機有諸多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后繼無人。從我們對學生的問卷調(diào)查中得知,超過一半的學生對傳統(tǒng)戲曲不感興趣。不感興趣的原因是他們對戲曲不甚了解。開展新課題,通過循序漸進的教學,孩子們像登臺階一樣步步登高放眼量。哦!原來“一桌二椅”可隨意改變規(guī)定情景、“四個龍?zhí)住贝砬к娙f馬、“虛擬動作”可完成無限的假定性……中國戲曲果然博大精深??!而從事這項工作是一項高尚、高雅的職業(yè),于是,激活了藝術細胞,養(yǎng)成學藝的志向,成為文藝隊伍的后備力量,戲曲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就能夢想成真。
生活體驗和藝術體現(xiàn)是不能劃等號的,唱歌和唱腔也是有區(qū)別的,我們努力地在二者中間找到結合點。高甲戲以丑角表演見長,孩子純真活潑是天性,于是,把“詼諧滑稽”和“童真童趣”相結合是我們的教學方法。讓古老藝術形式富有時代的審美觀,能讓學生容易接受,當二者碰撞出火花時,我們的教學就顯成果了。
我們制作《高甲戲知多少》的“小卡片”讓學生自己去尋找答案。根據(jù)我們學校一半以上是外來子弟的生源特點,回答問題是五花八門的,有的甚至是不搭邊。這就需要老師耐心地歸納整合,找出其共同點,然后向?qū)W生一一作講解。比如,化妝、服飾、道具、科步等等有何特點?尤其是唱腔與別的劇種有何區(qū)別?這就要求老師要“笨鳥先飛”,才有可能給學生做示范。學生模仿老師的動作,不管像不像,到不到位,都要以鼓勵為主,使他產(chǎn)生成就感。講到唱腔時,我們要隨口唱幾句,告訴學生,高甲戲的唱腔是來源于南音。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就會使課堂變得更輕松活潑。
孩子的天性就是好玩耍,在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時,我們要努力營造游戲的氛圍。如畫臉譜,我們讓學生任意在自己或?qū)Ψ酵瑢W的臉上涂鴉。一個班四十幾個學生畫出了各種各樣的人物:黑臉的是張飛、白臉的是曹操、紅臉的是關公……記得有一次,其中有一個同學給自己繪制了一張高甲戲代表作《連升三級》賈福古的臉譜,把鼻子中間白色的“豆腐塊”畫得特別大。他在介紹自己作品時說:“我根據(jù)自己的理解,賈福古是一個丑角,丑角有固定的臉譜,鼻子上必須要畫一個豆腐塊,但是他是一個大草包,所以我畫得特別大,突出了他的草包性格?!焙⒆拥淖髌冯m然不盡如人意,但我很欣慰,證明他已經(jīng)進入角色了。我抓住典型當眾表揚,孩子笑了,臉上露出驕傲的神情!
泉州高甲劇團經(jīng)常送戲到校園,我們課題組抓住機會把送戲到校變成聯(lián)歡晚會。我們有意把學到的高甲戲表演片段,當著專家的面作匯報演出。經(jīng)常是同一出高甲小戲《管甫送》《桃花搭渡》《筍江波》……“你方唱罷我登場”。這樣一對比,差距就出來了,同學們從中受益匪淺。關鍵是通過每一次用心的排練,老師提升了指導能力,學生學到不少表演技能。同時,培養(yǎng)兒童的集體精神和協(xié)調(diào)意識,從而對高甲戲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大大開闊了藝術視野。
在實踐活動中,我也遇到不少困難。例如,我校地處城市的西南角,生源大部分來自近郊的孩子,他們的家庭大多是普通工人或一般平民階層,藝術素養(yǎng)普遍不高。有些學生是來自外地,聽不懂閩南方言,這一切都給我們藝術老師在上課時帶來了很多難題。面對這一難題,我在一度創(chuàng)作上,注重在戲曲音樂和戲曲舞蹈上下工夫,有意創(chuàng)編了一些戲曲歌舞節(jié)目,這就避開了外地學生因閩南語不通的障礙,使他們跟閩南的孩子一樣,有著飽滿的創(chuàng)作熱情和自信。
通過課堂的熏陶之后,許多學生對高甲戲有了較深的認識,漸漸地喜愛這個古老的優(yōu)秀地方戲曲。我們趁熱打鐵,通過“送進來,走出去”等渠道來鞏固高甲戲教學。如:建立興趣小組以點促面;拜劇團藝人為師升華提高;觀看名家精粹感化內(nèi)悟。雖說不能要求每個學生都成為高甲戲的名家,但為地方優(yōu)秀戲曲輸送人才創(chuàng)造條件,我們相信能做到。
“高甲版戲曲廣播操”的開展屬泉州首創(chuàng),《泉州晚報》《東南早報》《海峽都市報》《泉州廣播電視報》以及泉州電視臺《新聞廣角》《刺桐花欄目》之“校園藝術大展播”節(jié)目均為我?!案呒装鎽蚯鷱V播操活動”作大量的報道和宣傳。我把高甲丑的詼諧與少兒舞的童趣相結合,創(chuàng)編了戲曲舞蹈《閩童鬧春》,入圍福建省教育廳舉辦的主題為“傳承的力量”節(jié)目,并參加福建省教育系統(tǒng)慶祝教師節(jié)暨《福滿金秋》文藝晚會,獲得觀眾的一致好評。泉州市古城辦、鯉城區(qū)文明委、海峽都市報共同開展的“古城微笑”快閃活動,特地發(fā)函邀請我校的“高甲版戲曲廣播操”和戲曲舞蹈《閩童鬧春》兩個節(jié)目參加活動,獲得良好的社會效益。通過一系列的文藝活動,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豐富了社區(qū)文化生活,又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表演能力。
在實踐的過程中,還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如教學方法還應更細致些,使學生學習熱情更高漲;在模仿表演環(huán)節(jié),仍存在少數(shù)學生參與不夠的現(xiàn)象,今后還應加強引導,以培養(yǎng)學生積極參與的興趣;教師本身對高甲戲的技藝掌握還應不斷積累,不時的充電,只有掌握了十分,才能教好孩子一分。
從“高甲戲走進校園”到“高甲戲走出校園”,我相信,在學生的心中已種下了藝術的種子,在不久的將來定會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
參考文獻:
[1]張?zhí)禊i.打破常規(guī) 創(chuàng)意出新[N].福建文化報,1996-12-5.
[2]謝萬智.戲稿[M].作家出版社,2003.
[3]許國紅.中國傳統(tǒng)音樂概論:民間音樂部分[M].海峽文藝出版社,2004.
[4]丘山.關于中國戲曲面臨的難題[J].中國戲劇,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