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曉芳
(廣東省珠海市香洲區(qū)前山小學)
以德育人,是教師的本職。但在充分耐心之外,教師還需要掌握正確的方法,以達到最佳教育效果。
語言和表達方式會對事件結果產生巨大影響,而非暴力的溝通方式使我們在談話和傾聽的時候更加情意相通。而在教育過程中,更多的傾聽能夠培養(yǎng)師生間的尊重和愛,也大大有助于課堂教學。
上學期筆者接手執(zhí)教三年級某班,該班學生缺乏紀律意識,老師無法開展正常的教學。面對班級亂象,筆者起初運用“強制性手段”,誰講話,點名批評,誰作業(yè)沒寫,留堂。但這樣做的效果不盡如人意。課堂上的大聲訓斥,的確穩(wěn)定了紀律,但是同學們也喪失了和老師繼續(xù)互動的欲望,影響教學效果;老師板起臉,高壓下的學生迫于老師的威嚴,或許可以一兩節(jié)課遵守紀律,但難以長久約束自己;監(jiān)督學生交作業(yè)、留堂輔導等工作耗費老師大量精力,但亡羊補牢終究不如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追根溯源,筆者發(fā)現,這個班很多學生家庭條件較差,父母監(jiān)管不力,常常把孩子放在托管中心。家庭教育的缺失導致這批孩子紀律散漫,學習習慣差。再加上父母未能掌握合理的教育方法,遇到問題大多以呵斥為主,更加激起了孩子的逆反心理。找到了問題,筆者決定從尊重和信賴每一位同學開始,全力以赴地為改變努力。
案例一:有一次班里的“小霸王”小T亂扔紙屑,我心平氣和地對他說:“小T,我看到你桌下有一些你隨手扔的紙張,我不太高興,因為我看重整潔。你是否愿意把紙撿起來扔進垃圾桶呢?如果你把垃圾放進垃圾桶里,你就是一個講衛(wèi)生愛清潔的孩子,老師非常喜歡這樣的你?!?/p>
在此次溝通中,筆者首先指出學生行為不妥之處,然后表達自己的感受,最后委婉地提出建議,不僅讓學生更容易接受建議,也拉近了師生距離。
案例二:小C同學經常不完成作業(yè)。有一天我收到了他的錄音作業(yè),我毫不吝嗇地表揚了他一番:“小C同學,你耐心地讀了單詞和句型,很棒!如果每天老師都能收到你用心完成的作業(yè),真的很開心!”當他交來一份錯漏百出的馬虎作業(yè)時,我會對他說:“別急,學習要靜下心來。一點一點做才好。”
對于表現欠佳的學生,老師要有足夠的耐心,在其表現出改變想法并為之付出行動時多加鼓勵。
就這樣,每一次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我都耐心地表達我的價值觀和真正想傳遞給孩子們的信息。學生開始明白老師并不是兇巴巴的,而是會和他們講道理,引導他們明辨是非,讓他們變得愿意聽課。師生關系進入良性循環(huán)后,老師可以在具體行動上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品質。
家長是老師的同盟軍。如今家長們大多使用微信,我便充分利用微信平臺提供的便利,與家長保持聯(lián)系,家校雙管齊下,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年級是英語學習的起步階段,筆者力求使每一位孩子都養(yǎng)成大聲開口讀英語的習慣,為此,我每天在家長群上傳自己的錄音,清晰講解每一份作業(yè)的要求,說明孩子們做作業(yè)的方法并指導家長如何督促檢查。對每一個孩子的錄音作業(yè),我一個一個地聽、點評、反饋。家長們看到老師每天跟進,也積極了許多,大部分都能監(jiān)督孩子完成作業(yè)并上傳。事實證明,家長的介入可以更好地監(jiān)督孩子,增強學習收獲,扭轉學生被動學習的不良局面。
家庭與學校是低年級學生生活時間最長的兩個地點。在學校,老師對學生進行指導和教育,在家里,家長督促孩子作業(yè)完成情況,有問題及時與老師溝通。孩子們假期作業(yè)的上傳從一開始的被動完成到后來的主動學習,足以證明家校協(xié)作推動孩子自主學習的力量是多么強大。
為了使學生獲得一點知識的亮光,教師應吸進整個光的海洋。筆者在業(yè)余時間閱讀了《教師的情感與智慧》《教育科學與兒童心理學》等著作。經過閱讀,我意識到成功的教育就是讓學生能夠發(fā)現自己認識自己的教育。學生的核心能力,就是他自己要能面對挫折,能正確地判斷,有學習的能力,保有終身學習的興趣。
一個學期過去了,班級的顯著變化讓筆者感動不已——上課鈴響,同學們不再吵鬧追逐,而是各就各位,展卷讀書。老師的真誠付出得到了同學們的行動回應。對于教育工作者來說,這是最好的回報。
教育是一個鮮活創(chuàng)造的過程,我們要相信每一個生命都是美好的、可塑造的。教育需要孜孜不倦引導價值觀,不是我告訴你,也不是我教導你,而是我相信你,我成就你。
參考文獻:
[1]佐藤學.教師的挑戰(zhàn):寧靜的課堂革命[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馬歇爾·盧森堡.非暴力溝通[M].華夏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