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萍
(重慶市潼南區(qū)太安九年一貫制學校)
即教師以語言為載體,向學生傳授科學知識,傳播教育思想,使學生在智力與品德上獲得發(fā)展的方法。語言是傳播知識與交流思想的主要載體,因此課堂講授法成為小學科學教學的主要方法之一,采用其他教學方法都需要配合講授。
即利用多媒體技術,包括幻燈、投影、錄音、電影、電視、計算機,把聲音、圖像和動畫與科學教學內容相結合,從而達到教學目的的方法。多媒體教學能對傳統(tǒng)教學方法難以展現(xiàn)的內容進行模擬,再現(xiàn)迅速、表現(xiàn)力豐富、感染力強,使學生從感官上對抽象的知識進行理解,形成大容量的信息傳送。
即教師提出研究命題,指導學生運用相關儀器設備做出假設與實驗驗證,觀察事物的發(fā)展變化,從而發(fā)現(xiàn)問題,尋找事物規(guī)律,獲得知識與技能的方法。實驗法可以根據(jù)科學教學需要控制變量來引起事物變化,讓學生理解因果聯(lián)系,培養(yǎng)對科學課程的興趣和探索精神。
鄉(xiāng)村小學科學教師由于人員緊缺,課時負擔普遍較重,這使得有些教師沒有足夠的精力和心思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分析,同時也并不注重課堂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同時,教師在選擇教學方法時,會受到自身對教學方法掌握程度的影響,從而傾向于選擇自己覺得省時省力且熟悉的教學方法。在各類教學方法中,課堂講授法作為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被普遍采用。為了在科學課堂上方便地傳達知識點,完成教學任務,確??荚嚦煽?,教師寧可選擇傳統(tǒng)的講授法,而對新的教學方法采取觀望或抵觸態(tài)度。單一的教學方法容易使生動有趣的科學課變成對規(guī)律結論的死記硬背,讓學生失去探究科學的興趣。
由于對教學方法理論掌握不扎實,使教師對教學方法的理解出現(xiàn)偏差,影響著其教學方法運用的準確性、熟練性。而鄉(xiāng)村科學教師大多是文科背景,由于缺少培訓,以及對科學課程的教學特點與規(guī)律缺乏了解,他們易將文科的教學方法用于科學課程。為了提高學生成績,片面強調做題,科學課堂變成教師講授知識點,學生記憶背誦相關定理和結論的課堂,造成科學教學文科化傾向嚴重。
由于鄉(xiāng)村教育資源有限,每個鄉(xiāng)鎮(zhèn)只給規(guī)模較大的學校配備了儀器設備,對一些小規(guī)模學校投入有限,甚至沒有科學實驗室。面對科學教育基礎設施與科學教育需求之間供不應求的客觀現(xiàn)象,學校方面應該從根本上重視該門課程,從政策上加大對科學教育的支持。如:設置專門的科學實驗室,配備圖書館、閱覽室,盡量完善教學設施,安裝計算機、投影儀、實物幻燈片等多媒體電子設備,根據(jù)科學教師的教學需求,定時購置顯微鏡、放大鏡、試管、燒杯、酒精燈、培養(yǎng)皿等相關的科學教學儀器,及時補充科學實驗需要的試劑,開發(fā)利于科學教學的課程資源,尋找有利于學生進行科學學習的新方法、新途徑。
小學科學教師應該具備重視教學方法的意識,認可教學方法在科學教學中的重要作用,教師是否能熟練使用正確的教學方法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方式,從而影響學習效果與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同時,科學教師應該不斷提高運用各種教學方法的能力,如多媒體的使用水平、做實驗的能力,以及課堂授課的感染力等,因為多媒體教學需要教師具備多媒體使用水平,實驗探究法要求教師掌握準確的操作方法,才能讓學生成功地看到實驗現(xiàn)象。每種教學方法的使用,對教師的專業(yè)能力都有較高要求,科學教師要善于學習,避免在選用教學方法時受到自身能力的限制,才能更加熟練地運用合適的教學方法。
小學科學是一門以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質為宗旨的啟蒙課程,也是義務教育階段的核心課程。如果能讓鄉(xiāng)村小學的辦學條件、小學科學的師資力量與教學質量獲得較大進步,小學科學將會逐漸成為實質意義上的核心課程。
參考文獻:
[1]朱作仁.教育辭典[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9:655.
[2]李秉德,李定仁.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蔡鐵權,姜旭英.新編科學教學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