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市匯波小學 山東濟南 250033)
興趣是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獲得某種事物或接受菜種事物的心理傾向,興趣是推動學生求知的巨大動力。有人說,你對要做的事情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便是成功的開始。綜合實踐課是一門包羅涵蓋所有課程的學科,它既聯系生活實際又給學生生活實踐的指導,它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將其轉化為學習的動力。我認為在綜合實踐教學中實施“興趣教學”的前提是自然即課程,生活即課程,社會即課程。既能讓學生主動、快樂地學習,又能全面地提高學生的素質。
聚焦就是學生都對這一個問題感興趣,只要一提出都能引起學生的共鳴,他們就有了探究的興趣。例如,春回大地,萬物復蘇,在這個季節(jié),人們播種希望,期待秋天的碩果累累。但由于氣候緣故,濟南的春天往往特別的短暫,在一陣陣春風中,人們往往忽略了欣賞短暫的春天,而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具有探索新鮮事物的沖動和需要,為了讓學生對春天有更明確的概念,我們結合當前的時間特性和三年級孩子的年齡特征提出課題——尋找春天。課前我們通過收集資料、從ppt導入,讓學生欣賞美麗的春天,引出探究的課題——走進春天,而這一春天的美景來自哪里呢?對,走進春天,從學校周邊入手——大明湖!結合這一地理優(yōu)勢,組織學生分組提出小課題,聚焦明湖、探索春天、走進春天。探究過程中每個小組不同的研究方向,經歷了對氣候、植被、歷史故事、歷史名人、以及大明湖不同的建筑風格的欣賞和表達,參與到大自然中去繪畫、攝影、收集標本、回到學校后展示作品等親身實踐,養(yǎng)成學生積極向上的審美觀和熱愛中國文學藝術的意識,匯報展示環(huán)節(jié)每個小組帶著鮮明的圖片、影像、詩詞歌賦,雖然聚焦的是一個主題,但從不同的主題入手、通過探索研究、查閱資料、采訪編輯、中可以看出他們的表達能力、對知識的整合能力都得到了提升。而這次活動的成功之處就是以學生的興趣切入、并對學習方法有所收益。
綜合實踐課的課名中就有“實踐”二字,而實踐重在“動手做”,只有讓學生從親身經歷、親手實踐,讓學生親自去種、親自去養(yǎng),親自去觀察、測量、記錄、整理數據、做總結報告、討論交流,自我評價…只有讓他們“親自”做了,才能發(fā)展他們的能力,學生只有學會科學的方法,體驗成功的樂趣,才能真的做到“以培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例如:在《美麗盆栽》這一活動設計時,我根據低中高學生年齡不同的特征,低年級設計主題——影像記錄,學生們通過種植花草的種子,一步步觀察其成長的過程,在爸爸媽媽的幫助下用相機記錄下植物的每個生長瞬間,在整個過程中爸爸媽媽也記錄了孩子的變化,例如有的家長說:“你從一個大大咧咧的小男孩變成了細心觀察生活,認真思考的孩子?!庇械膵寢屨f:“看到你細心呵護小盆栽,認真觀察、記錄的樣子,媽媽看到你會關心、關愛實物以及家人啦,你長大啦,變得懂事啦”!而中高年級的同學們,在活動中體驗了從種子到植物的生長過程,也學會了一些植物的種植方法,很多學生學到了不少關于植物種植的學問,在勞動中學習,在勞動中感受快樂,通過對植物的栽培、管理和養(yǎng)護,使很多學生感受到了生命的神奇,也培養(yǎng)了學生珍愛生命的意識,記得剛有小苗長出時,有些女生看到后都會驚嘆“真可愛”“像小寶寶”,當小苗長的不好時他們會傷心難過,而這個過程中的每一點變化,學生都會很興奮地及時地告訴我,那種喜悅之情溢于言表。學生參與本次種植實踐活動非常積極,活動后很多學生提出了他們的感受,如有學生提到植物種植的過程是非常不容易的,平時吃著水果和蔬菜并沒有任何感覺,但通過這次的栽培,感受到了勞動的艱辛和樂趣,也懂得了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也有學生談到通過這次栽培活動增加了我的責任心,也意識到了生命的寶貴。
在學生動手進行植物栽培時,我盡量鼓勵學生自己動手,小組合作,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給足學生自主學習和活動的時間。適當進行方法指導,當學生遇疑時,幫助他們想對策,細觀察,認真記錄,動手實踐。不知不覺中他們的合作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提升,更多的孩子愿意擼起袖子自己干,培養(yǎng)了學生健康的生活態(tài)度。
對于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學生只知其名,對其蘊含的文化內涵了解較少,這一點也是我們綜合實踐課程中需要對學生進行宣傳、并以此為切入點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fā)愛國熱忱。例如,在剛剛度過的端午節(jié)中,四年級的同學們,各小組成員,分工明確,對端午節(jié)來歷、詩句、習俗、進行搜集、分類,課上通過“憶”端午——說一說,同學們對搜集的有關端午節(jié)來歷、不同的端午民間傳說進行介紹,一幅幅生動精美的幻燈、小短片,生動的再現了這一傳統(tǒng)文化。巧手繪端午——畫一畫環(huán)節(jié)中,繪畫小組的同學將一幅幅賽龍舟、詩詞歌賦將端午習俗盡情展現。粽香情濃——巧手制作環(huán)節(jié)中,同學們帶來江米、紅棗、粽葉等材料在老師、家長的指導下,親自動手包粽子,看似小小的一片粽葉在同學們手中翻轉、扎系、入鍋、在一片片期待的目光中一個個甜蜜的小粽子聚力融情,同學們不僅感受到節(jié)日的喜悅而且深切的體驗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源遠流長。再如走進傳統(tǒng)節(jié)日活動中,不僅對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進行搜集、展示,同學們還介紹少數民族的節(jié)日。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彝族的火把節(jié)、白族的三月街等等同學們都從各具特點的民風民俗談起、以不同的形式進行展示,培養(yǎng)了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熱愛之情,弘揚民族精神,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之情。
一次次不同的活動使學生不斷展現自我、發(fā)展自我個性,同時體現了主題教育活動與學科知識相融合,多角度讓學生感受了傳統(tǒng)節(jié)日的內涵。
綜合實踐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學習,為了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興趣我還引導學生在課外活動中發(fā)展興趣,如到大自然中采集標本,制作科技作品等,既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又極大地提高了他們探究的興趣。這門課程本身是十分生動十分有趣的,它包羅萬象,從天上的星星到地上的寶藏,從周圍生氣勃勃的植物到千變萬化的天氣現象。我們要善于組織這些內容,采取適當的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一旦學生的興趣培養(yǎng)起來,就會逐漸產生吸取知識的欲望,就會開動腦筋,思考問題,尋求結論,促進智力的發(fā)展,使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得到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