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實驗中學 云南昆明 650051)
在斯金納的理論中,強化是指伴隨與行為之后有助于該行為重復出現(xiàn)的概率增加的事件。強化從其最基本的形式來講,指的是對一種行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報酬或懲罰),它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會決定這種行為在今后是否會重復發(fā)生[1]。斯金納認為,人或動物有兩種行為。一種是天生就有的,不學而會的行為,叫作應答性行為;一種是作用于環(huán)境的行為,稱為操作性行為。而持續(xù)一個操作性行為的后果,應該有四種:得到愉快刺激、取消痛苦刺激、得到痛苦刺激和取消愉快刺激。這四種后果在強化理論中分別被稱為:正強化、負強化、正懲罰和負懲罰。
不同的行為后果對行為產生不同的反作用。正強化給予愉快刺激,負強化取消痛苦刺激,二者都是對之前行為的獎勵,它們會增加同類行為發(fā)生的頻率;正懲罰給予痛苦刺激,負懲罰取消愉快刺激,二者都是對之前行為的懲罰,它們會降低同類行為發(fā)生的頻率。而這其中的核心是:如果想要使某種行為出現(xiàn)的頻率增加(重復或加強),在這種行為出現(xiàn)之后,就要給予正負強化;相反,如果你降低甚至消除某種行為出現(xiàn)的頻率,那么在這種行為之后,就給予正負懲罰[2]。而這個核心思想也給我們一個提示,既然某種行為是受到行為發(fā)生后所產生的后果所影響的,那么正確地應用這些后果來反作用于行為,就可以塑造和養(yǎng)成一些好的行為或者去約束或消除一些壞的行為。而這正是強化理論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的最大價值所在。我們可以通過環(huán)境的刺激以及對這四種強化的具體方式的正確運用來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升教學效果。
英語畢竟不是學生的母語,學生學起來也會吃力一些,因此我們在教授英語的過程中要注意及時對學生的學習行為進行正確的回應,這樣我們的教學過程也會相對順利有效一些。因此我們可以根據以下強化理論的四個具體操作方式對學生的學習行為進行塑造或強化:
正強化給予愉快的刺激,其實質也就是當學生的某種行為出現(xiàn)后給學生好的東西,目的是讓這些好的東西來激勵學生繼續(xù)保持并增加這樣的行為。具體到英語課堂上來說,比如說有的學生在課堂上不愿意用英語回答問題,那么當某個學生在課堂上回答問題時積極主動的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想法,即使表達有誤,我們也要抓住時機在全班同學面前對這個同學進行口頭等形式的表揚。又比如,英語這門外語對于有的同學接受起來比較吃力,但如果這些同學一直都在努力地學習英語,即使他們的成績暫時還沒有明顯的進步,我們也可以給些小獎勵,比如寫幾句鼓勵的話語,發(fā)一個筆記本作為獎勵等來鼓勵這些同學繼續(xù)努力學習。這些措施都是在肯定學生的發(fā)展和努力,學生會因此很高興也很自信,這些好的反應可以使學生保持并增加自己優(yōu)秀的行為。
負強化取消痛苦刺激,即拿走學生不喜歡的東西。在一個行為發(fā)生后,如果能夠避免或者取消學生不愿意接受的事情出現(xiàn),那么學生也就愿意去重復自己之前的行為。比如說在平時的英語教學中,我們幾乎都會有單詞聽寫這項內容。我們可以給學生制定一個規(guī)則,如果學生的單詞聽寫能夠達到90分以上就不用改錯;如果能夠達到70分以上就不用重新聽寫。同理,有時候我們也會要求學生背誦及默寫謀篇課文,如果學生背誦很流利,我們就可以取消他們的默寫。學生多數(shù)不愿意改錯,重聽或者默寫,因為這樣他們會覺更麻煩更痛苦,于是他們會選擇認真地記背單詞,課文。這樣一來,學生為了避開自己所不愿意去做的事,也就更能夠通過事先努力來達到老師的要求和期望,更好地配合老師。
正懲罰得到痛苦刺激,即在學生某種行為之后給學生不喜歡的東西。學生不愿意接受這樣的東西,自然也就能約束或改變自己的行為。例如在英語教學中,如果學生在英語單詞聽寫中不合格,低于我們本來設定的及格線,老師可以讓他們每個單詞改10遍,希望他們在反復循環(huán)中加強記憶,他們?yōu)榱说诙觳粫暮芏鄦卧~,會選擇頭一天認真記背單詞?;蛘哂械膶W生在做英語的選擇題時會偷懶,不思考直接亂選,這時候我們可以讓這些學生來當小老師,通過自己重新認真做題后在全班面前為大家講解分析,有的學生在上去講題這個過程中感到害羞,如此一來他也就知道了要認真對待每一題作業(yè)。很學生當然不喜歡被懲罰,因此,學生為了避免這些不喜歡的懲罰,就會自己想辦法克服這些壞習慣?;蛘弋攲W生做錯事情時,我們可以讓學生自己選擇懲罰措施,例如重做作業(yè),抄課文等。懲罰并不是真正的目的,而是讓學生從中吸取教訓。當然,懲罰也不是不可取,但也一定要注意度。
負懲罰取消愉快刺激,即在學生某種行為發(fā)生后取消或撤除其愉快的部分。學生因為會失去自己喜歡的事情,自然也就會注意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比如說英語課堂中,我們經常會讓學生做一些角色扮演,對話,小訪談等活動來鍛煉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改善學生的語音語調,但在這些環(huán)節(jié)當中,很多學生會非常激動,大喊大叫,甚至借此機會談論一些別的事情或者互相起哄,那么本來很有意義,學生也很感興趣的活動到最后完全失去了老師預想的教學效果。這時候老師可以把最典型的學生挑出來,下次再進行課堂活動的時候就暫時不讓這些學生參加,只讓他們站在一旁觀看其他同學如何活動,正因為他們本身很想參加課堂活動,也很想再這些活動中“大顯身手”,因此他們會知道如果自己想加入這些活動,前提是不能搗亂,在老師規(guī)定范圍內自由發(fā)揮。如果學生對這些活動感興趣,就只能改變自己的行為,避免不當?shù)男袨?,以獲得自己機會參與其中。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很多時候都明白獎勵,也就是正負強化的重要性,我們也會將這兩種強化方式以各種形式融入到教學中去,然而問題通常出現(xiàn)在我們的強化不是持續(xù)的,而是時有時無的;不是全面的,而是局限的。也就是說,我們經常會忽略了一點,當某個同學有好的表現(xiàn)時,例如也許我們這次注意到了,我們給予了及時恰當?shù)恼龔娀乱淮挝覀冇忠驗楦鞣N原因沒有及時給出正強化,那么有些學生可能會逐漸放棄自己好的行為。此外,假設有多個同學同時都做出了好的行為,比如說成績都有進步,但我們可能會偏向于獎勵那些平時基礎更弱的同學而忽略了基礎好的同學,這時候基礎好的同學可能會因為我們的忽略而覺得老師有所偏心,從而減少甚至放棄自己的努力。因此,在強化的過程當中,我們一定要做到持續(xù)和盡量全面,也要注意因人而異,針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強化方法和強化物,不要讓強化或獎勵變成了空談,甚至起到了反作用。
說到懲罰,我們都很敏感,總覺得懲罰一定是不能實施的。但有時候對學生實施適度恰當?shù)膽土P,也能有效的幫助學生擯棄不好的行為。但懲罰并非是我們理解的“打罵”等狹義的懲罰。我們一定要注意懲罰是適度的懲罰,要在學生能接受并且真正有效果的條件下實施懲罰。如果懲罰方法不當,不但不會讓學生改正,還會傷及學生的心里甚至是身體,得不償失。我們可以采取以下兩種懲罰方法:(1)消退法:即停止對某種行為的強化,從而使該行為反應頻率降低或逐漸消失。比如,一些學生在英語課的小組互動時大喊大叫引起別人注意,這個時候如果單純的批評可能更會讓他洋洋得意,我們就要選擇視而不見,他發(fā)現(xiàn)這樣的行為并沒人在意和附和后,自己也就慢慢擯棄了這種行為。(2)自然后果法:自然后果法是指在別人不加干涉的條件下,讓行為者從自己的行為后果中受到懲罰,體會到該怎么做,不該怎么做,自行對行為進行調節(jié)。這種方法往往能夠標本兼治,有利于行為者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培養(yǎng)正確或錯誤行為的理性認識,從而增強自制能力 。例如,某個學生在老師講解語法點的時候沒有認真聽講,這個時候我們可以不急于點名提醒或批評,而是在我們講解完后讓這個同學起來復述一下我們所講的內容或者回答相關的問題,因為他沒有認真聽講,所以會回答不出來或者回答錯誤,這個時候他自己會感到尷尬和害羞,知道自己在聽課的過程中犯了錯誤,那么下次再聽課時為了避免同樣尷尬的情況發(fā)生,他可能就會集中注意力去聽課。
當然,初中時期的學生因為對自身行為的控制能力和認知能力還處于發(fā)展階段,所以他們的一些行為會經常反復出現(xiàn),這也需要我們老師不斷地適時使用這四種模式來塑造學生的行為,提醒他們到底該怎么做。
教學是一個集教學經驗,教學理論和心理學理論為一體的過程,在我們的教學中,在積累教學經驗的同時也一定要注意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樣有助于我們更科學地完成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