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佳
(四川省瀘州市財政投資評審咨詢中心 四川 瀘州)
根據《國務院關于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決定》及四川省財政廳《財政廳關于開展2015年財政績效評價工作的通知》的相關要求,瀘州市財政投資評審咨詢中心積極響應財政部門及相關部門的號召,于2015年6月中下旬接受四川省財政投資評審中心的委托,開展為期近兩個月的省級資金績效評價工作,該工作涉及民生保障、基礎設施、產業(yè)發(fā)展、行政運行四大板塊,共計五類資金(分別為就業(yè)補助資金、文化產業(yè)發(fā)展專項資金、貧困家庭腦癱兒童康復救助工程、城市棚戶區(qū)改造、全省消防部隊大型裝備建設補助經費就業(yè)專項資金)近19個績效評價項目,評價項目共涉及中央及省級財政資金2.03億元。
為確保所有評價人員能夠準確理解和掌握績效評價工作目的、意義、方法、程序和紀律要求,省財政投資評審中心加大人員培訓力度,對所有參評人員開展了嚴格的崗前培訓,通過專家講政策、有經驗的員工談體會、具體的案例分析示范、開展先期評價試點等措施,增強了培訓的針對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提升了培訓效果,提高了評價人員的能力水平。評價人員在開展績效評價工作前采取個人自學與集中培訓的方式,加大力度學習各類資金及政策文件,為績效評價工作的順利開展打下良好基礎,其中就開展貧困家庭腦癱兒童康復救助績效評價工作進行介紹。
根據四川省殘疾人聯(lián)合會、四川省教育廳等部門印發(fā)的《四川貧困家庭腦癱兒童康復救助工程實施辦法》,2012—2016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將籌集專項資金,開展四川貧困家庭腦癱兒童康復救助工程,并將其納入了省委、省政府確定的重大民生工程。
2012年1月4日,四川省財政廳、四川省民政廳等六個部門聯(lián)合印發(fā)《四川貧困家庭腦癱兒童康復救助工程省級救助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省級救助專項資金用于對納入“四川省貧困家庭腦癱兒童康復救助工程”的0—12周歲貧困家庭腦癱兒童(含政府舉辦福利機構內的腦癱兒童)開展康復訓練、手術治療和適配輔助器具所需費用的補助,其中救助標準為:每例腦癱兒童康復訓練救助金額5000元至10000元;需手術治療的,每例救助金額10000元至30000元(含多次手術);需適配輔助器具的,每例救助金額1000元至5000元,每個腦癱兒童不重復享受同一類型的補助。
根據省委辦公廳《2014年全省十項民生工程及19件民生實事實施方案》,2014年貧困家庭腦癱兒童救助目標是為5000名貧困家庭腦癱兒童提供手術治療、康復訓練和輔具適配等康復服務,計劃省級安排0.46億元。
我中心評價組接受省評審中心委托對內江市、雅安市及相關縣區(qū)共計5個項目點的貧困家庭腦癱兒童康復救助工程省級救助專項資金進行績效評價工作,涉及省級資金合計472.4萬元,共計救助腦癱患兒460人,評價組成員以現場查閱項目單位財務資料及患兒個人檔案為主,結合實地走訪及電話調查來組織實施項目的績效評價工作。在收集項目文件資料的基礎上,同時圍繞省財政廳制定的“四川省項目支出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如實做好績效評價工作記錄,通過匯總整理,結合項目主管部門及項目單位的績效自評報告,定量和定性分析形成評價結論,并對各項指標內容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分。根據評價組對5個項目點的現場績效評價情況看,該類資金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擴大專項資金使用范圍(專項資金規(guī)定救助對象為0—12歲的腦癱兒童),違規(guī)救助患兒合計32人,違規(guī)使用專項資金合計350677.79元,如雅安市超齡救助兒童22人,救助金額249207.79元。
(2)部分縣區(qū)財政部門撥付專項資金不及時。如內江市××縣財政資金撥付項目資金時間(2014年9月11日)超過省級資金預算下達時間(2014年6月25日)1個月以上,時間間隔2個月零15天。
(3)會計核算不規(guī)范。內江市××縣等的康復救助專項資金均未實行分賬核算;××市個別患兒未出院,項目單位就已撥款至康復機構,未按規(guī)定先康復后結算。
(4)制度執(zhí)行方面存在的問題。其一,項目單位均未嚴格執(zhí)行項目公示制度,公示資料內容不完整,如內江市××縣等的公示資料上無救助金額;××縣公示資料上無年齡、性別、接受救助內容、定點機構名稱、救助金額等內容。
其二,合同管理不嚴謹,如××市本級及所屬區(qū)縣(除威遠縣外)殘聯(lián)其余均無與定點醫(yī)院簽訂協(xié)作協(xié)議,但均已支付腦癱兒童在該醫(yī)院康復訓練費用。雅安市××區(qū)等項目實施單位與定點康復機構簽訂的救助合同中約定的救助標準與該市2014年實施方案制定的標準不相符(實施方案中資助標準為每名腦癱兒童康復訓練費10000元),如2013年6月15日該市××縣殘疾人聯(lián)合會與定點醫(yī)院簽訂腦癱兒童康復訓練合作協(xié)議書,協(xié)議約定康復總費用累計最高不超過7500元。
(5)檔案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部分縣區(qū)檔案資料不完整,如內江市××縣的個別定點醫(yī)院救助腦癱兒童檔案中無“四川省腦癱兒童康復救助工定點康復機構審批表”;內江市資中縣的5家定點康復機構的檔案資料中均無拍攝、留存反映功能改善情況的照片及影像資料。
(6)個別縣區(qū)違反《省級救助專項資金管理辦法》規(guī)定制定實施方案,如內江市××縣:2014年3月14日,縣殘聯(lián)向各鄉(xiāng)鎮(zhèn)殘聯(lián)印發(fā)《2014年貧困家庭腦癱兒童康復救助工程實施方案》,《實施方案》規(guī)定“項目救助對象為威遠縣戶籍,年齡在0—14周歲的有康復潛力和康復價值,自愿申請的貧困家庭內腦癱兒童”。
(1)建議對該類社會效益顯著的民生項目應該繼續(xù)增加公共財政投入,拓寬經費來源和渠道,擴大救助類別和范圍(如智障兒童),不斷加大救助力度。
(2)出臺腦癱兒童康復救助制度性安排。絕大多數患兒家庭都表達了需要延長項目執(zhí)行期限、堅持康復治療的愿望,2016年項目期結束后建議繼續(xù)實施該救助工程,讓多數患兒能夠得到最大程度的康復。建議按照國務院《加快殘疾人全面小康進程的意見》要求,將項目救助轉變?yōu)橹贫刃浴⑷采w的政策規(guī)定,對殘聯(lián)康復機構康復訓練定點報銷、患兒訓練費用報銷、訓練自費部分的救助和補貼等做出明確的政策性規(guī)定。
(3)放寬手術救助的對象年限。12歲以后的腦癱患者康復訓練的需求降低,但對矯形手術的需求上升,在身體發(fā)育基本完成后矯形手術的效果也更加明顯。首先,建議項目內容可以加以擴展,對部分12歲到18歲的腦癱患者,給予必要的手術康復救助。其次,適當增加手術定點醫(yī)院,便于根據需要選擇手術治療機構。對首次申請康復訓練的患兒適當放寬年齡限制,借鑒重度聽力兒童康復救助項目的方式,明確在15%的比例之內,對不超過14周歲、第一次申請的患兒給予康復救助;同時,取消“困難家庭”和“計生家庭”的條件限制。
(4)建立腦癱兒童康復救助的長效機制。建議進一步加大腦癱兒童常規(guī)康復治療的醫(yī)保報銷比例和金額,在地方配套資金中安排患兒家庭康復期生活補助;同時增設縣級腦癱康復訓練機構,降低患兒家庭康復治療成本,以切實減輕患兒家庭負擔,增強患兒家庭康復信心。
(5)加強預算管理,建立長效機制。省財政廳應督促市、縣財政及時下達和撥付上級專項資金。省殘聯(lián)應完善相關審批內容(如審批表的身份證號碼),同時應簡化和下放相關審批程序,促進救助項目健康有序發(fā)展。
(6)加強對定點康復機構的管理。一是強化財務管理和檔案資料管理。二是要求康復機構增加資金投入,購置一定的康復輔助設施,保證康復訓練的順利進行,如安裝液晶電視播放兒童娛樂節(jié)目,減輕患兒痛苦,提升康復效果。
(7)培訓財務人員,保證財務規(guī)范。各地財政系統(tǒng)在有條件時應召集相關財務人員進行培訓,強化財經紀律,提升人員素質。同時還應加強日常財務監(jiān)管,防患于未然。
通過此次省級資金的績效評價工作,感觸頗深,財政績效評價工作任重而道遠,特別是選擇合適、正確績效評價指標的重要性,但目前個別項目的指標體系仍不健全,績效指標設置的科學性與合理性也值得商榷。
(1)從績效考評中對項目單位指標評分情況來看,個別指標的設置很抽象,考評人員在評分時缺乏參考依據無從下手,如就業(yè)專項資金中“區(qū)域覆蓋率”(評價內容為項目實際覆蓋地區(qū)/計劃覆蓋地區(qū)×100%)與“人口覆蓋率”(評價內容為項目實際覆蓋人口/計劃覆蓋人口×100%)兩項指標基本上是送分項,指標設置流于形式。
(2)財政支出評價指標是以財政統(tǒng)計報表為依據,運用數學分析手段,對政府的財政支出狀況進行評價和剖析,反映財政資金運行過程中利弊得失、發(fā)展趨勢,為改進財政支出管理工作和優(yōu)化決策提供重要信息的一系列指標。財政支出評價指標既是對已完成的財政資金運轉情況的總結,又可以成為財政收支預測的支撐,對加強財政預算執(zhí)行分析工作有著積極的作用。指標的設置應以評價內容為基礎,在設置指標時需考慮指標的系統(tǒng)性、重要性、相關性、可行性及可比性。因此,科學、完善的財政支出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迫在眉睫,不僅是進一步規(guī)范財政支出行為的客觀要求,也是完善公共財政支出體系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