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集安市第一中學歷史組 吉林集安 134200)
魏晉是我國社會大動蕩大分裂民族大融合的時期(三國公元220年—280年,西晉265年—316年,東晉316年—420年,),魏晉是中國歷史上政權更迭最頻繁的時期,由于長期的封建割據(jù)和連綿不斷的戰(zhàn)爭,使得這一時期中國文化的發(fā)展受到特別的影響。其突出表現(xiàn)則是玄學的興起、佛教的輸入、道教的勃興、希臘文化的輸入。在從魏到隋的三百六十年間,以及在三十余個大小王朝交替興滅過程中,戰(zhàn)亂不斷,北方游牧民族不斷南下,民族不斷融合,漢人南遷對南方經濟的的開發(fā)。上述諸多因素互相影響,交替滲透。使得魏晉時期是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痛苦,然而卻是精神史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于智慧、最弄于熱情的一個時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藝術精神的一個時代。史學大家陳寅恪這樣評價這個時期“取塞外野蠻之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頹廢之軀,舊染即除,新機重啟,擴大恢張,遂能別創(chuàng)空前之世局?!逼渲惺兰掖笞搴烷T閥制度又貫穿了整個魏晉時期,對當時的政治發(fā)展與走向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高中歷史教材中并未對世家大族和門閥政治進行比較詳細的講解,只是在第三課漢武帝行“推恩令”中對地方王國地區(qū)進行介紹,另外在第三課最后一個問題“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中又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門閥政治做了一個粗略的概述“魏晉南北朝時期,朝廷要職多由世家大族擔任。選用官吏采取九品中正制。在這種制度下,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門第即可步入仕途,所以他們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而真正有才學、出身低微的人,很難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管。教材對世家大族和門閥制度的產生演變并沒有做一個明確的介紹,另外也沒有對世家大族和門閥政治做出區(qū)別和辨析,更沒有對世家大族從東漢過渡到魏晉南北朝的流變做出一個順暢的解釋。本文就對上述問題做一個簡單而明確的梳理,以對教材對魏晉南北朝門閥政治內容進行補缺和添補。門閥制度,本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中外學者并沒有就其確切的定義達成共識,但多數(shù)人接受貴族政治的解釋,并且包含了寡頭政治的意味。嚴格意義上講門閥政治,僅僅存在東晉一朝;“門閥政治即門閥世族與皇權共治,是皇權政治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出現(xiàn)的變態(tài),具有暫時性和過渡性”①
所謂門閥從字面意思來理解仕官之家門前記述功狀的柱子,左邊叫“閥”,右邊稱“閱”。閥閱,自先秦以來,閱僅指個人仕途的功勞。魏晉社會中流行的這種門戶觀念,被那些處在衰落狀態(tài)的舊族門戶有意渲染。在他們看來,舊族門戶哪怕權勢日替,其社會地位也要比大權在握的新門戶高?!妒勒f新語》所載東晉中期陳留阮裕嘲笑陳郡謝萬“新出門戶,篤而無禮”,就是顯例。
宗族發(fā)展歷程,與中國古代歷史上專制皇權的具體狀況有密切關系。在中國古代,宗族群體早于專制皇權而存在,古老的宗法制度就是以宗族的存在為前提的。但是,宗族在對土地和勞動者的封建占有條件下迅速發(fā)展,則是專制皇權出現(xiàn)以后的事。專制皇權只看到宗族發(fā)展于已不利的一面,而不認識這是必然的趨勢,然而認識不到這種發(fā)展的趨勢和自己的利益一致,所以有了西漢打擊豪強地主,但東漢光武帝能奪取權利恰恰是依靠地主豪強的勢力。東漢中晚期地主豪強的勢力擴大政府并沒有對其限制,而是默許其發(fā)展,尤其默許了其大量的兼并土地。西晉的萌客制度和東晉的給客制度,可以說是對宗族的這種特殊形態(tài)正式予以法律承認。魏晉士族,是歷史的一個特定時期所產生的特定社會階層,脫胎于東漢豪強地主、世家大族,是中國封建社會自然經濟體系和宗法制結構下的一種產物。至于就每個士族門戶來看,他們發(fā)展上升各有其獨特的經歷,情況要負責得多。而且家世源流久長也并非門戶高低的唯一條件。
“東晉世族的構成,一種來自東漢高層的世家大族,一種是雖有舊有關系,但先世門閥可追溯至東漢者僅一兩代而已。屬于這種情況的有太原王氏和瑯琊王氏。另外一種是魏晉新晉出門戶。不過舊族門戶與新出門戶,界限也并非長久固定不變。”②所以說東晉的歷史表現(xiàn)為幾個世家大族的家族史。代表家族有瑯琊王氏、太原王氏、陳郡謝氏等。
“門閥政治,質言之是士族與皇權的共治,是一種在特定條件下出現(xiàn)的皇權政治的變態(tài)。他的存在是暫時的。它來自皇權政治,又逐步回歸于皇權政治。”③
宗族發(fā)展歷程,與中國古代歷史上專制皇權的具體狀況有密切關系。在中國古代,宗族群體早于專制皇權而存在,古老的宗法制度就是以宗族的存在為前提的。但是,宗族在對土地和勞動者的封建占有條件下迅速發(fā)展,則是專制皇權出現(xiàn)以后的事。專制皇權只看到宗族發(fā)展于已不利的一面,而不認識這是必然的趨勢,然而認識不到這種發(fā)展的趨勢和自己的利益一致,所以有了西漢打擊豪強地主,但東漢光武帝能奪取權利恰恰是依靠地主豪強的勢力。東漢中晚期地主豪強的勢力擴大政府并沒有對其限制,而是默許其發(fā)展,尤其默許了其大量的兼并土地。西晉的萌客制度和東晉的給客制度④,可以說是對宗族的這種特殊形態(tài)正式予以法律承認。但是地主豪強對土地的爭奪對國家造成了巨大的威脅“王師歲動,編戶虛耗,南北權豪竟招游食,國敝家豐,執(zhí)事之憂”⑤“天下戶口幾忘其半”⑥
南北朝后期是門閥制度的衰落時期。 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fā)展,自南北朝后期起,門閥制度走向衰落。最主要標志便是:士族在官吏選拔與任用上所享有的特權逐漸削弱,寒人或庶人比重在各級政權之品官中進一步增加。其結果首先是官吏銓選上的士庶界限難以堅持,最后,在唐代,由原來士族演變而成的郡望、氏族,特別是一些舊有的高門,社會地位雖高,選官特權和免役特權則已喪失,剩下在婚姻上的高自標置,與人際關系上對非舊有高門、士族的歧視,因為已失去經濟和政治基礎,成為無本之未,延續(xù)至唐末,終于在社會上基本消失。門閥制度也就完全退出歷史舞臺。
注釋
① 田余慶《東晉門閥制度》第1頁
② 田余慶《東晉門閥政治》第321頁
③ 田余慶《東晉門閥政治》
④ 西晉的蔭客、蔭親屬制,都是政府在同豪強大族在爭奪勞動力問題上作出的安排,想在承認他們的特權的同時給予某種限制
⑤ 晉書卷八八顏含傳
⑥ 《南史》卷七零《郭祖深傳》
[1]田余慶 東晉門閥政治
[2]唐長儒《門閥的形成和衰落》
[3]唐長儒《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