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芳 楊宏寬 王芳 羅旭平 張佳穎
慢性阻塞性肺疾?。–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常見的氣道阻塞性疾病。GOLD指南推薦將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占預計值百分比、1秒率(FEV1/FVC)用于COPD的診斷及分級[1]。但是FEV1并不能完全反映COPD患者運動耐力及呼吸困難程度[2],而深吸氣量(Inspiratory Capacity,IC)在反映嚴重COPD患者肺過度充氣及呼吸困難程度中具有良好的靈敏度[3]。IC在能否作為一個綜合評價COPD患者肺功能的指標尚有待研究。中醫(yī)認為COPD屬于肺脹范疇,因肺氣長期壅滯,肺葉恒久膨脹、不能斂降,而脹廓充胸。以胸中脹悶、咳嗽咳痰、氣短而喘為主要表現(xiàn)的肺系疾?。?]。在肺病科優(yōu)勢病種診療規(guī)范中,療效評價采用中醫(yī)臨床癥狀評分表(CMSS)和呼吸困難評分表(mMRC)[5]。本研究旨在探討IC與支氣管舒張試驗前后肺通氣功能變化的相關性及中醫(yī)臨床癥狀量表用于診斷和評估COPD的臨床價值。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3月至5月在本院呼吸科門診就診的COPD患者22例及非COPD患者21例,診斷均符合相關指南[1]。COPD患者中男18例,女4例;年齡59~86歲,平均(69.45±8.41)歲;輕-中度阻塞15例,重-極重度阻塞7例。非COPD患者中男14例,女7例;年齡60~88歲,平均(69.76±7.43)歲;慢性支氣管炎10例,支氣管哮喘2例,上氣道咳嗽綜合征7例,支氣管擴張癥2例。試驗前β2受體激動劑、抗膽堿能藥物、茶堿、吸入性糖皮質激素已停用>24h,口服糖皮質激素停用>72h。所有患者均無其他呼吸道疾病或心血管疾病,也無神經(jīng)-肌肉-骨骼系統(tǒng)疾病。COPD組及非COPD組在年齡及身體質量指數(shù)(BMI)上無明顯差異(P>0.05)。
1.2 研究方法 肺通氣功能檢查采用Master Screen型肺功能儀器(德國Alfred J?ger公司)進行常規(guī)肺通氣功能檢查。測定受試者IC、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FVC、呼氣流量峰值(PEF)等肺通氣功能參數(shù)。常規(guī)肺通氣功能檢查完成后進行支氣管舒張試驗檢查:受試者通過定量氣霧劑吸入400μg沙丁胺醇(英國葛蘭素史克公司)后休息15min,再次進行肺通氣功能檢查。肺功能檢測由專人按常規(guī)操作方法進行,受試者測試≥3次,兩次間誤差<5%,取其最佳值作為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中醫(yī)臨床癥狀量表和呼吸困難指數(shù)見表1、2,受試者均獨立進行測評。
表1 中醫(yī)臨床癥狀評分表(TCMSS)
表2 呼吸困難(mMRC)評分標準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x±s)表示,吸藥前后的絕對值變化(Δ)采用下列公式進行計算:吸藥后值-基礎值;吸藥前后的變化率采用下列公式進行計算:(吸藥后值-基礎值)/基礎值。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分析變量間的關系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繪制 ROC 曲線評價ΔIC及IC變化率用于診斷COPD的敏感性及特異性。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FEV1、IC、FVC、PEF比較 見表3。
表3 IC、FEV1、FVC、PEF比較(x±s)
2.2 中醫(yī)癥狀量表評分和呼吸困難量表的評分情況 見表4。
表4 CMSS和mMRC比較(x±s)
2.3 相關性分析 ΔIC與ΔFVC呈正相關(r=0.46,P=0.03),與ΔFEV1、ΔPEF無 明 顯 相 關(r=0.06,P=0.77;r=0.26,P=0.25),見圖1。
圖1 COPD組ΔIC與ΔFEV1、ΔFVC及ΔPEF的相關性
2.4 IC診斷COPD的價值 以ΔIC、IC改善率繪制ROC曲線。以ΔIC診斷COPD,ROC曲線下面積為0.69,臨界值0.05L,敏感性63.64%,特異性71.43%。以IC改善率診斷氣道可逆性,ROC曲線下面積為0.68,臨界值2.28%,敏感性68.18%,特異性71.43%,見圖2。
圖2 ΔIC及IC改善率用于診斷COPD的ROC曲線
COPD是慢性氣道阻塞性疾病,F(xiàn)EV1下降程度可反映氣道阻塞的程度。本研究中COPD患者不僅FEV1、PEF明顯小于非COPD患者,同時ΔFEV1及FEV1改善率較非COPD患者明顯增大,這種情況或許由于COPD患者氣道阻塞較嚴重,反而使得其較氣流受限較輕的非COPD患者表現(xiàn)出對支氣管舒張劑的反應更大。另外COPD患者的ΔFVC及FVC改善率也顯著增大,提示支氣管舒張劑對COPD患者的肺容量改善也有幫助。
IC是平靜呼氣末深吸氣所能吸入的最大氣量,等于潮氣量與補吸氣量之和,約占肺活量的2/3,可一定程度上反映通氣功能。同時,IC等于肺總量-功能殘氣量,因此也可間接反映肺過度充氣[6]。本研究中COPD患者ΔIC相比非COPD患者明顯增大,說明吸氣閾負荷減低,并可以推測呼氣末的壓力是減小的。所以,IC的增加減少了吸氣做功,增加了肺活量,有利于肺泡有效氣體交換的增加,故緩解了COPD患者呼吸困難癥狀、增加了其運動耐力,還有利于減緩肺損傷和肺過度充氣的發(fā)展。但有與既往的研究[7]不同的是,本研究中COPD患者的IC改善率不如FEV1改善率明顯,分析原因可能是本研究納入的COPD氣道阻塞程度大部分為輕中度(吸入舒張劑后FEV1%預計值=55.69±17.61),而有研究顯示IC的增加幅度在重-極重度組是大于輕-中度組的[6]。提示IC在評價中度阻塞的COPD患者對支氣管舒張劑的反應敏感性上不如傳統(tǒng)指標FEV1。
有研究[7]顯示COPD 患者的IC值與常規(guī)肺功能測試中的多項反映患者呼吸肌收縮強度的參數(shù)如PEF、最大吸氣壓和最大呼氣壓等呈顯著相關,說明IC同樣也能反映COPD患者呼吸肌力的狀態(tài),進而提示運動儲備能力及運動耐力情況。值得注意的是吸入沙丁胺醇后IC的改善與FEV1的改善之間存在正相關[8]。本研究中ΔIC與ΔFVC呈正相關,與ΔFEV1、ΔPEF無明顯相關,提示支氣管擴張劑改善呼吸困難的作用可能主要反映在增加有效肺容量方面。
本研究中以IC改善率診斷哮喘,ROC曲線下面積為0.6861,臨界值2.278%,敏感性68.18%,特異性71.43%,具有較好的診斷價值,但與前人的研究[9]的臨界值差異較大,可能與納入的COPD患者氣流受限嚴重程度不同有關,仍需要進一步探究。
中醫(yī)臨床癥狀量表是中醫(yī)肺病科優(yōu)勢病種診療規(guī)范中,療效評價所采用的評分表。呼吸困難評分表是COPD GOLD指南中推薦的常用量表,對于癥狀評估均具有一定優(yōu)點。但是,中醫(yī)癥狀量表涵蓋了咳嗽、咳痰、喘息、胸悶、氣短、乏力和紫紺等七個方面,既有主觀的感受,又有客觀的數(shù)據(jù)(痰量、顏色),分值0~21分。與呼吸困難量表比較,后者僅為0~4級,單一描述氣短情況,所以中醫(yī)癥狀量表內容更為全面,在COPD診斷和癥狀評估方面,涵蓋范圍更廣,能補充呼吸困難量表的不足。
綜上所述,IC在評價輕中度COPD患者對支氣管舒張劑的反應上具有一定的敏感性,但不如FEV1。中醫(yī)臨床癥狀量表內容更為全面。兩者在診斷COPD和評估癥狀和氣道反應性方面具有一定的臨床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