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 娟
(四川師范大學英語學科教學專業(yè) 四川 610000)
隱喻是一種修辭方式,是人類最基本的認知方式和思維方式,是人們談論抽象概念的認知工具。人類通過隱喻來認識和了解世界。隱喻,作為語言的重要表達方式,更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鏡子。美國著名認知學者Lakoff(1980)指出:“隱喻無處不在,人類的概念系統(tǒng)就是建立在隱喻基礎(chǔ)之上的?!闭Z言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在語言教學中,尤其是外語教學中,越來越強調(diào)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通過認識隱喻語言背景下中西文化差異有助于學生了解文化差異,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促進語言學習。
隱喻研究在西方一直是多種學科的熱門論題。西方的隱喻研究源遠流長,從柏拉圖時代算起,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隱喻的經(jīng)典理論可以追溯到古希臘亞里士多德(2003)的《詩學》和《修辭學》,其中對隱喻的定義、機制、功能等給予了權(quán)威界定。亞里斯士多德曾將一切修辭現(xiàn)象稱為隱喻性語言, 他認為隱喻與明喻一樣, 都是一種不同事物間的對比,是一種修辭性語言使用現(xiàn)象。1980 年,Lakoff 和Johnson 合著出版《我們所賴以生存的隱喻》(Metaphors We Live By)。這是20 世紀末里程碑式的著作,以此完成了隱喻研究的“認知轉(zhuǎn)向”。隱喻研究一躍成為語言學、哲學、心理學、大腦神經(jīng)學等多種學科的研究主題。Lakoff(1980) 的概念隱喻理論(CMT)明確提出隱喻和人類思維密切相關(guān),是人類概念化世界的認知機制,隱喻語言只是心智認知的反映,其理論的哲學基礎(chǔ)是體驗哲學。體驗哲學強調(diào)身體經(jīng)驗在人類認知中的作用,提出“概念的隱喻性”和“心智的體驗性”。根據(jù)這一理論,隱喻不僅是詩歌的修辭手段,更是一種隱喻思維模式和認知工具。
在歷史悠久的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隱喻是漢語運用最廣泛、最普遍的一種修辭方法。隱喻不僅是作為一種妙筆生花的描述的方式存在著,而且也作為一種無所不在的思維習慣存在著。它表現(xiàn)在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例如,身體隱喻: 國手、國腳、國嘴,自然隱喻: 未雨綢繆、霧中看花、雪中送炭,動物隱喻: 替罪羊、熱鍋上的螞蟻、鐵公雞。英語的隱喻也不例外,英語里有不少帶有歷史典故的成語,從字面上是無法理解的。例如,the Lion’s share(大部分),the sword of Damocles ( 臨時的危險),Achilles’s heels (致命的弱點)。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和重要組成部分,隱喻與社會、文化因素之間就有著密切關(guān)系。隱喻在很大程度上透視出了人類文化的民族性與差異性,反映出了不同語言與文化群體的思想與心理異同。作為一種語言現(xiàn)象,隱喻在漢語和英語中都得到廣泛的應用。但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概念系統(tǒng)、認知結(jié)構(gòu)、認知方式和認知習慣的不同以及生活環(huán)境、風俗習慣、價值觀念的不同導致了中西文化中隱喻理解上的差異(丁毅偉, 2004)。
由于歷史、地域、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等方面的差別,中國人和英美人對同一事物的思維、理解、看法和說法不盡相同,由此,對事物的隱喻識解也存在眾多文化差異(趙麗,2007)。如漢語中與“龍”有關(guān)的隱喻:“生龍活虎”常用來描述一個人活潑矯健、生氣勃勃的樣子;“望子成龍”表示父母對子女懷有厚望。這些常規(guī)隱喻在英語中無法找到對應的詞語,因為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龍”代表“帝王”,是神圣和力量的化身,用來比喻神圣、高尚、杰出的人;但在英語文化中,“dragon(龍)”卻是一種兇殘的怪物,是“邪惡”的代名詞。由于兩種文化對“龍”價值觀不同,英漢語言中的“dragon”和“龍”具有不同的文化隱喻含義。
總之,隱喻作為一種極其普遍的語言現(xiàn)象,它反映了人們的思想,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著不同的認識結(jié)構(gòu)。因此,對于學習外語的人來說,不僅要掌握隱喻的字面意義,而且還要掌握其深層次的文化意義,否則就會在跨文化交際中產(chǎn)生失誤,從而影響語言的理解與思想的表達。隨著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斷發(fā)展,研究和掌握英漢隱喻的文化差異可以讓外國人更好地了解中國,也能讓中國人更好地了解世界。無論作為學習的對象還是學習的手段,在外語教學中,教師能夠排除地域差異、文化差異及個體差異,通過隱喻的手段,用已知的知識來闡釋未知的內(nèi)容,將目的語的詞匯,句法及文化順利地傳授給學生,就算是一種成功的教學。
[1] 丁毅偉.文學在英語教學中的地位[J].外語學刊,1995,(1):67.
[2] 丁毅偉.中西隱喻對比研究[J]. 學術(shù)交流,2004,(12):159-160.
[3] 賈夢霞.論英語教學要重視文化教學[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6,(1).
[4] 徐萍,從詩歌到哲學.中西隱喻觀研究對比.,2003(8):18-19.
[5] 趙麗.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中西文化差異對比分析[J].北京聯(lián)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2).
[6] Lakoff, G. & Johnson, M.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5.
[7] Freeman,M.H.Poetry and the scope of metaphor[M].New York: Moutonde Gruyter Berlin New York,2000.
作者簡介:龔娟(1994——),女,漢族,四川達州,學生,教育碩士,單位:四川師范大學英語學科教學專業(yè),研究方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