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委黨校 鄭 敏
20世紀初,西方哲學通過羅素的新實在論和杜威的實用主義哲學傳入中國。[1]哲學傳入中國以后,梁啟超、胡適、馮友蘭等中國學者,開始嘗試用哲學去重新理解中國傳統(tǒng)思想史料,并以哲學的方式研究和寫作,從而產生了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哲學及其歷史。[2]此后,1912年,北京大學創(chuàng)立了中國高校最早的哲學系,創(chuàng)建之初為北大文科哲學門,亦稱“中國哲學門”。1917年12月,成立的北京大學哲學門研究所,是中國最早的哲學學術團體。[3]至此,中國建制化的哲學教育和研究機構正式成立。建國以后,高等院校和各級黨校普遍開設哲學課程,各級黨校都非常重視哲學教育。
黨校作為培訓黨員干部的主要陣地,主要任務是對黨員干部進行黨性教育,主要目標是培養(yǎng)高素質的領導干部。黨校哲學教育遵從于黨校的教育目標,把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大局觀教育以及學員的問題意識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融入哲學課堂,以提高領導干部的理論水平及其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領導干部克己奉公,勤政為民的公仆精神和奉獻精神。為了達到這個教育目標,筆者認為,黨校哲學經典講授中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黨校培訓與高??瓢嗖煌?,哲學經典授課多以專題形式展開,授課專題確定后,一般由授課老師自行查找資料備課,新開的專題課,需先通過教研部門的試講考評,然后才能上講堂。
由于哲學經典著作版本多,篇幅大,內容多,研讀經典不但需要大量的時間投入,還可能因為學識背景、著作背景等原因,出現一些理解、引用方面的偏頗,所以,不讀原著而以原著的各種簡讀本、參考資料備課的情況,時常存在。但簡讀本為了精簡,總要根據編者的理解和喜好,刪除一些章節(jié)或注釋等內容,這對全面理解和把握原著造成不利的影響,而參考資料中編者的主觀意識、理解角度就更難統(tǒng)一,這些情況都會影響對原著理論精神的正確把握。所以,哲學經典備課須閱讀原著,直接地、全面地理解和把握原著精神,在閱讀原著的基礎上,以簡讀本、參考資料做為補充和參考。只有這樣,才能深透理解其中的基本原理,掌握哲學經典的精髓,才有可能把哲學經典講授精透。
理論聯系實際是黨校教學的基本要求。黨校的培訓對象主要是領導干部,他們既需要提高理論水平,提高學識素養(yǎng),更需要提高理論聯系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哲學授課應注重理論聯系實際,結合時政,善于發(fā)現教材與時政、與社會、與學員相關的可講點,比如改革開放的大局觀、問題意識、責任意識、領導方法、工作方法等等,都是很好的可講點。通過相關可講點,引出問題,闡明“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循序漸進展開課程。并將理論聯系實際,貫穿到課堂教學,貫穿到自學討論等各個環(huán)節(jié),引導學員將哲學理論,聯系我國改革開放和建設的實際,培養(yǎng)學員學以致用的實用意識。
黨校培訓,多以學員的行政級別或工作類型劃分班次。不同班次的學員,工作職責、工作環(huán)境往往大不相同。同一專題課,須根據不同班次,調整授課內容,尤其要調整與實踐相關的內容。
以省級黨校為例,黨校培訓對象從鄉(xiāng)村的兩委干部到廳級黨政干部,他們的工作環(huán)境、服務對象、學識水平等等,都存在很大的差異。兩委干部行走在田間地頭,他們的工作環(huán)境是在最基層的農村,他們的服務對象主要是村民群眾,廳級干部多在機關,偶爾才會到基層考察調研。如果不分對象,所有班次都授課一個版本,那就如同一個尺碼的衣服,穿在不同的人身上,有的人感覺緊了,有的人感覺寬了,各自不合適。理論部分應該區(qū)別不大,但實踐部分、案例部分則須做較大調整。教學案例應當契合學員的實際工作情況,比如對縣級機關學員,應當多選擇基層的實證材料作為案例,這樣既可讓學員快速進入情景,還可以讓學員從案例中獲得與其工作需求密切相關的有益啟發(fā)。
領導干部的問題意識,包含發(fā)現問題的敏銳度、正視問題的清醒度、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方面。強化領導干部的問題意識,通過學習哲學經典的理論、方法,提高領導干部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黨校哲學培訓的目標之一。這就要求哲學授課,堅持問題導向,根據相關理論,設計相關的問題案例,以案例問題,引導領導干部帶著問題去聽課,包括發(fā)展改革中的重大問題,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黨的建設面臨的迫切問題等等,在充分闡釋哲學基本觀點、基本原理的同時,注重提煉其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領導干部的工作,其實都是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遵循著這樣的基本過程,就可適時地找到和優(yōu)化問題的解決方法,為民眾、為社會謀福祉,做貢獻。
領導干部擔負著重大職責,強化領導干部的責任意識,是黨校培訓的目標之一。講授哲學經典是強化領導干部責任意識的有效途徑。哲學經典是其作者對自然界、人類社會、人類思維本質和規(guī)律的探究和總結,其中蘊含著作者推動社會進步,造福全人類的強烈責任意識,作者立足于廣大勞動群眾的現實生活,關注他們的呼聲,反映他們的利益訴求,寄寓著作者實現社會和人類全面發(fā)展的理想。
講授哲學經典中的責任意識,須深入分析經典著作理論形成的歷史背景、原因、發(fā)展過程和作者意圖,才有利于引起心靈的共鳴,收獲成效。學習哲學經典,將其理論方法應用于實際工作并傳播經典理論,也是領導干部的責任之一,有利于引導領導干部形成學習哲學經典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從而提高講授效果。
當前正處于一個深刻改革,快速發(fā)展的時代,領導干部的工作環(huán)境、肩負責任也都在改變和發(fā)展中。哲學授課須與時俱進地精選章節(jié)和案例,揚棄一些不合時宜的理論觀點,才能適應形勢的發(fā)展,適應任務的變化,傳遞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