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治
?
藝術類期刊論文初審芻議——以《創(chuàng)意設計源》為例
李 治
(《創(chuàng)意設計源》編輯部,上海 201808)
藝術類普通期刊存在稿源不足、退稿率低、稿件質量不佳的情況,結合實際工作積累的審稿經驗,提出樹立編輯作者觀、把控論文要點、認真撰寫初審意見等工作方法,并進一步對論文題目、摘要、層級標題、文獻材料、格式規(guī)范等要點提出具體的初審工作流程,以期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提高稿件初審的效率和效果,促進稿件最優(yōu)化修改,提升藝術類期刊的出版質量。
藝術類期刊;編輯實務;論文初審
我國期刊出版工作經過長期發(fā)展探索,形成了“三審、三編、三校、一讀”的工作流程。這其中,稿件初審作為整個出版流程的起點,直接關系到稿件質量的評估與把控,關系到后續(xù)編校工作的開展,關系到最終的出版質量。對于期刊編輯而言,根據(jù)自身期刊定位和稿件特點,結合學科知識和期刊編校方法,形成符合期刊發(fā)展與建設需要的稿件初審工作方法流程與經驗,顯得至關重要。藝術類期刊因為其學科領域的特殊性,作者的寫作水平相對薄弱,稿件質量一般,初審工作相對復雜。為此,筆者結合藝術類學術期刊《創(chuàng)意設計源》稿件初審工作實踐,提出一些工作方法與經驗,供同行參考。
藝術類學術期刊編輯在進行稿件初審時,應充分考量作者的實際情況,樹立編輯作者觀,尊重作者的勞動成果,體諒作者寫作的不易,關心愛護作者,認真負責,不隨意退稿,盡量爭取作者對稿件進行深入修改[1],對于稿件的可取之處要給予肯定,對存在的不足要予以指出,必要時給出相應的參考意見,以誠懇的態(tài)度和作者一起磋商。
《創(chuàng)意設計源》作為藝術類學術期刊,主要面向美術與設計領域傳播最新學術動態(tài)和研究成果,論文內容涉及設計學理論與實踐研究、藝術史研究、文化遺產研究、工藝美術理論與實踐研究等。在日常審稿和編校工作中,筆者發(fā)現(xiàn),期刊稿源的質量普遍不佳,諸如學術性不強、選題創(chuàng)新性和研究價值不高、規(guī)范性欠缺、邏輯結構紊亂、材料使用不當、學術不端等問題較為突出。藝術類期刊稿件質量不佳,在一定程度上是由藝術類學科特點決定的。藝術類人才培養(yǎng)較為重視技能與表現(xiàn)技巧的訓練,學術訓練相對缺乏。
《創(chuàng)意設計源》的稿源中,來自全國高校藝術類專業(yè)的青年教師、青年學者和藝術設計領域行業(yè)精英的稿件占了很大比重。這些作者普遍擅長形象思維、感性思維、藝術創(chuàng)造和視覺語言的表現(xiàn),但是他們欠缺理論研究能力與學術表達能力。在投來的稿件中,一些青年教師和學者不乏新穎的觀點和創(chuàng)見性的想法,一些行業(yè)大師和精英的實踐經驗非常具有推廣和傳播價值,但由于他們自身缺乏足夠的學術研究能力或學術論文寫作經驗,反將論文的“閃光點”湮沒在有問題的論文中。因此,藝術類期刊編輯更應充分愛護和關心投稿作者,不僅要依據(jù)期刊論文的格式規(guī)范提出修改意見,還要結合自身知識背景和審讀經驗,對論文的學術價值做出初步評估和判斷,指出論文中可取與不可取的地方,引導作者刪繁就簡、去蕪存菁;在發(fā)送初審意見時,還需附上期刊的“投稿須知”和“格式要求”。上述做法,旨在通過期刊編輯初審工作,盡量爭取作者對稿件進行最優(yōu)化修改,使文章的內容和格式最大程度達到學術論文的標準和要求。
論文的題目要能夠體現(xiàn)論文的主要研究內容或方向,標題應簡練明確、高度概括,一般不超過20個字[2],必要時可以通過增加副標題調整研究角度或限制研究范圍[3],提升標題的精準性。例如,一篇稿件最初投來的題目為《博物館設計展覽圖錄的多種可能性》,初審之后,編輯針對標題提出了兩點修改意見:①標題中的“設計”一詞有名詞和動詞兩種詞性,因此標題和正文中出現(xiàn)的“設計展覽圖錄”宜改為“設計類展覽圖錄”,避免讀者產生理解上的歧義;②標題中“多種可能性”的說法過于含糊,難以體現(xiàn)研究重點。經過與作者反復溝通與推敲,這篇論文的題目最終修改為《博物館設計類展覽圖錄功能性研究》[4]。
題目的初審還要注意過大、過小、偏題等問題,結合文章整體內容提出修改意見。編輯在對論文整體進行審讀時,要不斷地推敲論文題目與文章內容是否契合,是否符合期刊定位與期刊欄目的需要。例如,一篇題為《傳統(tǒng)節(jié)日與現(xiàn)代社會的碰撞——以贛南客家清明節(jié)為例》的稿件,編輯初審后認為主標題中“傳統(tǒng)節(jié)日與現(xiàn)代社會的碰撞”這一說法,所包含的研究范圍過于寬泛,缺乏問題的指向性和針對性,根據(jù)論文的內容和主要觀點,建議作者將論文題目修改為《傳統(tǒng)節(jié)日民俗價值的缺失與重塑——以贛南客家清明節(jié)為例》,這一修改得到了作者的肯定。在初審時,編輯還應借助學術檢索工具,對論文選題的理論高度、創(chuàng)新性、應用價值進行篩查,避免因為自身的知識盲區(qū),對有價值的選題“不以為然”,讓一些泛泛而談的重復性研究“蒙混過關”。
摘要是對論文內容的簡短陳述,用盡可能精煉的語句說明研究的目的、研究方法和觀點結論,使讀者不閱讀全文即能獲得必要的信息,了解作者解決了什么樣的問題。摘要應體現(xiàn)文章中重要而有新意的主要觀點,并給予客觀、具體的陳述,避免帶主觀性和情緒化的評論口吻和脫離具體內容的解釋方式,不求反映文章概貌,但一定要反映出研究的價值點。
《中國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編排規(guī)范(修訂版)》(簡稱《學報規(guī)范》)規(guī)定:公開發(fā)行的學報,其論文應附有中英文摘要;摘要應能客觀地反映論文主要內容的信息,具有獨立性和自含性;一般不超過200字。編輯在審讀摘要時要注意:摘要的句子宜簡單而直接,采用第三人稱表述,避免出現(xiàn)“本文” “作者”等字眼;不對研究的結果和影響進行主觀性評價,避免出現(xiàn)諸如“做出了……貢獻” “填補了……空白” “取得了……成果”之類的含有效能的主觀性表述。
論文的關鍵詞是展現(xiàn)一篇論文的核心詞匯,是文章中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詞匯,關系到文章檢索準確性的問題。學報論文的關鍵詞一般為3~5個。編輯在初審時要注意,關鍵詞應是與論文主題相關的高頻詞,具有實際意義,提醒作者不能一味從題目中提取。例如,在一篇題目為《淺論功能主義在中國當代設計中的必要性》的論文中,作者把“必要性”一詞列入關鍵詞,編輯認為“必要性”不能構成實際含義,也不能體現(xiàn)實質性的內容,從學術傳播的角度也不利于論文的精確檢索,因此在給作者的初審意見中,提出刪去該詞,這一提議得到了作者的贊同。
文章結構稱之為論文的框架或架構,能夠體現(xiàn)作者的邏輯思路和論證過程。一篇相對完整的論文,其結構應具有整體性、邏輯性,論證層次要詳略得當、逐步深入。論文結構可以是由現(xiàn)象到本質的逐層深入,也可以是從幾個方面或角度對某一問題進行平行論證。清晰直觀的文章架構能夠讓讀者快速把握文章的主干信息,讓作者對文章的內容和結構做出判斷。層級標題是對論文部分內容的概括或為論文的分論點,在論文結構中起到支撐和指示的作用,在審讀時也要注意層級標題是否妥當,是否與上下文的邏輯連貫。
從專業(yè)角度判斷稿件的出版價值,需把好論文的政治關、知識關、文字關、格式關。期刊編輯在對稿件進行初次審查時候,根據(jù)論文整體情況,在初審中樹立抓“大”放“小”的意識,即牢牢把握對論文“政治關”和“知識關”的審查,對于實質性錯誤沒有任何討價還價的余地。
論文的撰寫離不開文獻材料的使用,材料的選取應來源可靠、準確無誤,嚴格遵守學術規(guī)范和學術道德。參考文獻格式遵照國家標準GB/T 7714—2015《信息與文獻參考文獻著錄規(guī)則》。需要指出的是,在期刊審稿中,參考文獻引用歷來是學術不端的“重災區(qū)”,匿引(引而不標)、轉引(非第一手文獻)、濫引(大量引用不相關的文獻)、崇引(為提高論文身價或迎合編輯、審稿人口味而引用)、曲引(為佐證自己的觀點,對引用文獻斷章取義)等行為都屬于學術不端行為[5]。在論文審讀中,一些論文存在大而化之的表述,未能深入剖析問題的具體表現(xiàn),對于現(xiàn)狀問題的獲得途徑缺乏調研數(shù)據(jù)或佐證材料,這不僅缺乏說服力,而且還可能出現(xiàn)結論先行的情況。在論文初審中,一些稿件存在著注釋與參考文獻混排不分的情況[6]?!秾W報規(guī)范》規(guī)定:注釋主要用于對文章篇名、作者及文內某一特定內容作必要的解釋或說明。編輯在初審時遇到這種情況,要向作者進行說明,厘清論文中涉及的注釋和參考文獻。
圖片在論文中起到輔助說明的作用,是正文的補充。藝術類論文與視覺傳達聯(lián)系密切,常常涉及圖像資料,較一般期刊更為重視圖片質量。首先,論文中涉及的圖片,像素質量不能過低,一般要求不低于300dpi,且未經過圖像軟件加工處理,有可靠的來源出處。其次,圖片的圖注信息完整、明確,圖片信息與主題高度相關,內容健康向上,不違法違規(guī),對論文內容起到補充說明作用,在正文中標注出插圖位置。第三,一些藝術類期刊(如《創(chuàng)意設計源》)依靠其學科優(yōu)勢,發(fā)揮排版設計方面的專長,重視刊物的版面設計和整體的視覺傳達效果,對稿件文章圖片的構圖、色調、視角有專門的要求,這也成為藝術類期刊的一大特色。
期刊審稿工作最終要針對稿件中存在的問題和形成意見以書面的形式反饋給作者。審稿意見是編輯與作者溝通的橋梁,但在現(xiàn)實情況中一些編輯部不重視審稿意見的撰寫,“對于初審退稿稿件,大多數(shù)編輯部只給予簡單的意見”[7],“對于退修的稿件一般也只是要求補充完整材料或者規(guī)范格式”[7]。翔實的審稿意見,能夠督促作者優(yōu)化文章的選題、結構、格式等細節(jié),減輕專家審稿和后期編輯環(huán)節(jié)的負擔,有利于提升期刊的學術形象和出版品質,在作者群體中樹立良好的口碑。
編輯在撰寫初審意見時,一定要本著實事求是、客觀嚴謹?shù)膶W術態(tài)度,以簡練明確的語言,按照問題的主次關系,逐條列出意見,最大限度地讓作者準確理解審稿者的意圖。審稿意見的撰寫,原則上審稿者只寫明意見,至于具體如何修改,則應由作者決定;對稿件上有必要刪去的詞語或內容,需要說明為何建議刪去的理由[8];最后要在意見中規(guī)定稿件修改的時間期限。對于一些來稿量不是很大、稿件質量相對一般的期刊,審稿意見的撰寫要盡量詳盡,不僅要指出稿件中存在的問題,還要對文章的選題、結構、需要補充的材料、進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等問題給出建議。
對于稿件初審未通過的稿件,《創(chuàng)意設計源》編輯部規(guī)定,需由主要審稿人提出退稿意見,2名及以上編輯達成一致意見,才能對稿件作退稿處理。對于問題意識突出,但存在論證不充分、層次不清晰、技術缺陷的稿件,或由于作者研究能力不足或缺乏論文寫作經驗導致的研究深度欠缺的稿件,或學術不端檢測重復率過高(非觀點抄襲)和格式規(guī)范失當?shù)母寮?,盡量作退修處理。對于退給作者修改的稿件,審稿人的初審意見要觀點明確、尺度合理、意見翔實,必要時需由編輯部其他成員審讀補充意見,才能反饋給作者。
藝術類期刊稿件質量普遍堪憂,普通藝術類學術期刊稿源數(shù)量有限,依靠低退稿率維持稿件數(shù)量,期刊出版質量難以通過稿源保證,需要期刊編輯在審稿和編校工作付出更多精力,才能維持期刊的學術水平和出版質量。現(xiàn)實情況是,許多藝術類期刊編輯部人手不足,期刊編輯的工作任務多、負擔重,只有通過不斷提升編輯能力和經驗積累才能保證工作效率和工作效果。期刊審稿是一項能夠體現(xiàn)編輯自身學術素養(yǎng)、專業(yè)技能、辦刊態(tài)度的工作,也是編輯工作專業(yè)性、技術性、創(chuàng)造性的價值體現(xiàn),結合稿件初審實踐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和形成的經驗,能夠看到編輯工作的專業(yè)性和復雜性,在這個過程中,期刊編輯要不斷深化對編輯工作的認識,加強自身學術洞察力的培養(yǎng),及時總結歸納審稿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積累審稿經驗,完善工作方法,提升期刊工作的專業(yè)度,努力向學者型編輯轉變,通過自身能力的提高,維護好期刊的作者群體,逐步提升稿源質量和辦刊水平,促進刊物的長遠發(fā)展。
[1] 譚笑珉.談期刊編輯的作者觀[J].科技與出版,2004(4):34-35.
[2] 中國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編排規(guī)范(修訂版)[DB/OL].[2018-07-16] http://www.lfsfxy.edu.cn/qk/col/ 1388477201743/2014/10/27/1414373088765.html.
[3] 張明.博物館設計類展覽圖錄功能性研究[J].創(chuàng)意設計源,2018(3):15-20.
[4] 劉曙光.學術期刊編輯視角中的論文寫作[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5(1):88-91.
[5] 常思敏.參考文獻引用中的學術不端行為分析[J].出版科學,2007,15(5):23-25.
[6] 張積玉.注釋、參考文獻著錄中若干規(guī)范問題再探[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6(6):140-147.
[7] 陳文靜,林樹文.編輯初審的優(yōu)化和完善[J].天津科技,2018,45(1):106-110.
[8] 陸嘉琦.善于學習加強練習——給出版專業(yè)職業(yè)資格考生的一些建議[J].出版與印刷,2018(1):8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