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承德外八廟是皇家敕建的藏傳佛教寺廟,建筑特點融合了各民族建筑手法,藝術(shù)價值超前絕后。特別是外八廟的附屬建筑——琉璃牌坊充分吸收藏族寺廟建筑特點的手法,體現(xiàn)了古代匠師們運用傳統(tǒng)形式創(chuàng)新的優(yōu)秀作風,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
關(guān)鍵詞:琉璃牌坊;外八廟;須彌福壽之廟;普陀宗乘之廟
一、引言
承德外八廟是皇家敕建的藏傳佛教寺廟,建筑特點融合了各民族建筑手法,藝術(shù)價值超前絕后。特別是外八廟的附屬建筑——琉璃牌坊,充分吸收藏族寺廟建筑特點的手法,體現(xiàn)了古代匠師們運用傳統(tǒng)形式創(chuàng)新的優(yōu)秀作風,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比如,普寧寺的三座木制牌坊(現(xiàn)已不存)、須彌福壽之廟和普陀宗乘之廟的琉璃牌坊不僅以其外形和豐富的含義引人注目,而且在寺廟的整體布局上,與它周圍的建筑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個獨特的建筑空間,從而把整座寺廟烘托的更加宏偉壯觀和極富層次。
二、簡析
(一)牌坊由來及形制
牌坊又名“牌樓”,古名“綽楔”,它原是“里枋”的標識,隨著時間的推移,成為專為光宗耀祖而建的牌坊。由于牌坊具有較強的襯托作用,所以大都作為古建筑群的附屬建筑。明清牌坊大多建筑在宮殿、壇廟、陵寢、衙署或者風景園林,成為獨特的景觀和紀念性建筑。
牌坊的形制種類多種多樣,大致可分為木牌坊、磚牌坊、石牌坊、琉璃牌坊四種,風格各異。一般與帝王和宗教有關(guān)的多用琉璃牌坊。從結(jié)構(gòu)上有一間兩柱、三間四柱、五間六柱等多種樣式。另外牌坊亦有等級之別,樓數(shù)愈多則等級愈高,一般皇帝敕建的牌坊等級最高。
(二)外八廟琉璃牌坊建筑特點
外八廟是皇家敕建的藏傳佛教寺廟,有五座牌坊,其中普寧寺山門前有三座木制牌坊(現(xiàn)已不存),其余兩座在須彌福壽之廟和普陀宗乘之廟,均為“三間四柱七樓”形制的漢式建筑,與北京北海小西天“須彌春”及香山靜宜園的琉璃牌坊相類似,為乾隆時期盛行式樣,其尺寸情況據(jù)梁思成《清式營造則例》載:“三間四柱七樓琉璃牌坊一座,計三間,內(nèi)明間面闊一丈六尺二寸,夾桿外皮至外皮面闊五丈四尺四寸,進深六尺六寸五分,通高三丈四尺五寸。臺基面闊五丈九尺一寸,進深一丈零六寸,通高一尺七寸,埋深四尺......”。
須彌福壽之廟和普陀宗乘之廟均系仿六世班禪在后藏日喀則住所扎什倫布寺和達賴喇嘛在西藏拉薩居處布達拉宮形式建造的具有明顯藏式風格的寺廟。在白臺、紅臺、碉房、喇嘛塔等藏式建筑之中,這兩座漢式的琉璃牌坊不但形制相同,就連牌坊的圖案裝飾也完全一樣,全部采用浮雕手法表現(xiàn),這些精美的圖案不僅起著裝飾牌坊的作用,同時又寓含著豐富的宗教內(nèi)容。
琉璃牌坊的下部,設(shè)石造須彌座,雕刻有精美的蓮瓣,上部為丹坒。在開辟著三道拱門上部鐫刻遒勁有力紋飾,在象征著江山水固的海水江崖圖案中,旋渦深處一只烏龜機靈地探出水面,四處張望,造形生動。琉璃牌坊的邊柱及大小額坊上,也雕刻多種花卉紋飾。如“蓮花”,在佛教中被視為最美好最圣潔之物,是吉祥福德的象征;“忍冬”,就是金蓮花,佛教把其自然屬性與佛教的某些教義相附會,用來宣傳和忍受各種磨難的痛苦,做出一切犧牲,以求來世得到善報以及“因果報應”、“生死輪回”等佛教思想;“寶相花”,這種圖案是把自然界的各種花卉巧妙地結(jié)合于一體,為一種想象性、綜合性的花卉圖案,在佛教中含有“普渡眾生”的意義。其他如岔角云、芭蕉樹、纏枝卷草等紋飾,也是吉祥與純潔的象征。此外次樓匾上的兩條巨龍,左右對稱,追戲著一顆滾動閃光珠寶的“二龍戲珠”圖案,寓示著吉祥,富有傳統(tǒng)的民族特色,雕刻技術(shù)精湛,造形優(yōu)美,栩栩如生。
兩座琉璃牌坊的正樓云龍匾上,有乾隆用滿、漢、蒙、藏四種文字欽鐫寫的御筆題額。須彌福壽之廟為“總持佛境”??偝郑航y(tǒng)領(lǐng)一切法門;佛境:佛居之境界。意思是六世班禪居住的宗教圣地統(tǒng)領(lǐng)天下萬法。普陀宗乘之廟的南面匾額為“普門應現(xiàn)”。普門:普渡眾生之門,佛經(jīng)說觀世音菩薩示現(xiàn)三十三種變化身,普渡眾生,故為普門。(布達拉是達賴喇嘛的居處,達賴是觀世音的化身),意思是觀世音示現(xiàn)眾生之門。北面匾額為“蓮界莊嚴”。蓮界:指寺廟,佛都以蓮花喻佛凈土。意思是菩薩居住的樂土神圣而莊嚴。
在琉璃牌坊的樓脊上,亦有華麗的裝飾。兩只獸昂首屹立于正脊之上,四角仙人走獸威風凜凜地翹首脊端,四只垂獸昂首挺胸立于垂脊之上,這些動物飾件安置與此含有消災免禍,逢兇化吉之意。
從整體上看,這兩座牌坊,全部使用等級高貴的黃綠釉琉璃裝飾。因為在我國古代被視為最尊之色的“黃色”,只有皇帝才能享用。由此可見,外八廟這兩座琉璃牌坊的等級是何等高貴,這在碑文上亦有所體現(xiàn)。
在普陀宗乘之廟和須彌福壽之廟正門左右和東西兩側(cè),均豎立門牌,上刻當年對瞻禮者的規(guī)定:“(蒙古)王以下,頭等臺吉以上及喇嘛等,準其登紅臺禮拜,其余有官職者,許在琉璃牌坊瞻叩,余概不準入廟門。其入廟門者,不得由中路行,俱令進左右掖門。以示虔敬?!?/p>
三、總結(jié)
外八廟景區(qū)內(nèi)的兩座琉璃牌坊不僅以其外形和豐富的涵義引人注目,而且在寺廟的整體布局上,與它周圍的建筑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個獨特的建筑空間組合,加以黃綠釉相間的絢麗色彩與含有莊嚴幸福之意的紅色主體建筑大紅臺以及伏跪而臥的白象、威嚴兇猛的石獅形成強烈對比,從而把整座古建筑烘托得更加宏偉壯觀和極富層次。兩座寺廟內(nèi)的琉璃牌坊雖經(jīng)歷了三百多年的歷史滄桑,但它以精湛的制作工藝和豐富的宗教教義,吸引著四海賓朋,成為廣大游人喜愛的建筑藝術(shù)精品,反映了我國古代工匠的智慧與建筑藝術(shù)的高水平。
參考文獻:
[1]《辭海》.
[2]《清式營造則例》梁思成著.
[3]《中國古建筑修繕技術(shù)》文化部文物保護科研所主編.
[4]《外八廟匾額楹聯(lián)注釋》張占生著.
[5]《承德避暑山莊》承德市文物局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編.
[6]《中國園林技術(shù)》1986年總第14期.
作者簡介:
李晶(1988.7-),女,河北承德人,承德市避暑山莊旅游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文博助理館員。